从绰号看皇帝的性情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绰号以形容外在形貌的为多,个人禀性为人熟知,再形诸绰号的,并不多见,具体到帝王,这样的绰号就更少了。
  奈何帝
  南陈偏安江南一隅,国力衰弱,相形之下,北方的隋朝,新兴伊始,士气正旺,对江南虎视眈眈。面对此情此景,后主陈叔宝不是想办法挽回陈朝的颓势,却破罐子破摔,选择了自暴自弃,每日里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以此麻痹自己。相传,陈后主专宠贵妃张丽华,每次到沈皇后房中,只是礼节性地问候一下就走,从不留宿。这还不算,他还倒打一耙,嬉皮笑脸地问沈皇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夫妻多年,沈皇后自然懂得他的心思,不无凄苦地回应:“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清·方濬师:《蕉轩随录》卷十一)后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两句,演变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俗语,只是不像“玉树后庭花”那样,人们一般不知道它的著作权属于陈后主而已。摊上这么一位不上进的主子,失望至极的南朝人,借“飞鸟”之口,给陈后主送了一个“奈何帝”的绰号。
  据《南史·陈纪下》记载:陈后主当国时,在都城建康柏林茂密的蒋山(今南京紫金山)上,每到初冬的早晨,后主就会派人到这里,来收集柏枝上的“甘露”(其实是露珠与霜)供自己饮用。柏林里被从睡梦中惊起的晨鸟,有时会扇着两翅,一边拍打胸脯,一边冲着采露人大叫,听起来颇像:“奈何帝,奈何帝!”这种只有在《搜神记》里才能找到的怪闻,居然被载入史书,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汉朝的术士京房,写了一部以灾异现象解读《周易》的著作——《易飞候》。在这本书中,有这样的句子:“鸟鸣门阙,如人音,邑且亡。”听到蒋山之鸟大叫“奈何帝”之后,有人就据此在建康城散布谣言说:“蒋山是建康城的地标,也是整个吴地的制高点,像吴地门户前的高阙一样。有鸟在蒋山上发出像人一样的叫声,是建康城与吴地将要遭兵燹、南陈将要亡国的先兆。”不久之后,隋兵南下,南陈果然亡国,虽然“奈何帝”陈后主与张丽华贵妃、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井底,可还是做了隋兵的俘虏。而鸡鸣山上那口曾吞而复吐过一位昏君两位美人的井,除了“辱井”之外,也多了个“胭脂井”的艳名,至今还为好怀古兼怀美人的文人墨客所神往。
  和事天子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可能是物极必反的缘故,与武则天的强势不同,中宗的性格极为懦弱,凡事不敢自己做主,虽两次登基,可第一次被母亲武后废掉,第二次又被老婆韦后擅权,活得实在有些窝囊。《新唐书·宗楚客传》里留下一个中宗“和稀泥”的故事,很能说明他性格上的弱点。
  宗楚客是武则天的堂外甥,生得仪表堂堂,在中宗朝任礼部侍郎一职。景龙二年(708),宗楚客卷入了一桩“里通外国”的案子。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西域突骑施汗国的可汗叫娑葛,准备归顺大唐,唐朝方面已允诺,只要娑葛投诚,就封他作金河郡王。娑葛有一个叫阙啜忠节的部将,与娑葛不和,他怕娑葛降唐受封后,势力更加强大,完全吞并自己的部众。在汉人周以悌的唆使下,阙啜忠节重赂当权的宗楚客与纪处讷二人,要他们做手脚,使唐朝反悔。在宗楚客的暗箱操作下,唐朝果然不再相信娑葛。得知唐朝不准备兑现诺言后,娑葛义愤填膺,决定不再降唐,还发大兵两万,威胁安西都护府。监察御史崔琬得悉事情的原委后,向中宗上疏,弹劾宗楚客、纪处讷二人,说他们公然纳贿,结交境外,为国取怨,是轻辱圣上的行为,要求中宗将二人送到三法司治罪。宗楚客仗着自己是中宗的从表兄,又是韦皇后的死党,竟然梗着脖子,拒不接受崔琬的批评,认为崔琬是在诬陷他。一来二去,官司打到中宗那里,中宗不但不追究,还把崔琬、宗楚客、纪处讷召集在一起,摆酒给他们和解,在酒席宴前,硬是让宗楚客与崔琬二人结为盟兄弟。因为这件事,人们送给中宗一个“和事天子”的绰号。当然,对严格履行监察御史职责的崔琬,唐中宗也不忘给予抚慰:“卿列霜简,忠在触邪,遂能不惧权豪,便有弹射。眷言称职,深领乃诚。然楚客等大臣,须存礼度。朕识卿姓名,知卿鲠直,但守至公,勿有回避。”(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二《刚正》)治理国家以和为贵没错,但像中宗这样毫无原则的和稀泥,就不足取了。
  高赖子
  在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又称南平,是十国之一,都城在今天的荆州,疆域仅局限于今天的湖北西部,虽地狭兵弱,却是南北交通要冲。十国中的南汉、马楚等国,皆向中原的后梁称臣,不论是每年的贡奉,还是北上的商旅,均须取道于荆南。因此,荆南国君高从诲便邀留各国使节和商人,劫其财物,以堂堂一国之君,竟干起了山大王的勾当,而且敢作敢为,一旦对方加以指责或发兵攻击,就会恬不知耻地将原物奉还给人家,脸上毫无愧色。
  除了劫掠各国贡使和商人的财物外,高从诲还先后向据有中原的后唐、后晋、辽、后汉等国俯首称臣。这还不算,与此同时,他更是向同为十国的南汉、闽、杨吴、南唐、后蜀等国称臣。高从诲放低姿态,不惜委曲求全,为的就是从这些国家求得更多的赏赐。因俗语有“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这样的话,所以当时各国都看不起荆南,干脆叫高从诲为“高赖子”(《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其实,荆南的经济全靠南北通商,其政治生命全靠同人家搞好关系,高从诲不这样做,就没办法生存。至于高从诲的为人,倒是颇有见地,他能听从臣下的告诫,抛开贪欲享受,空闲时多用来读书,在为政上省刑薄赋,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他统治的二十多年间,荆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高赖子”,只是敌国诋毁他的说辞罢了。
  不睡龙
  说起“警枕”,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宋朝的司马光,其实,吴越国王钱镠“不睡龙”的绰号,就与“警枕”有关,且比司马光早了一百多年。
  钱镠是十国之一吴越的开国君主,从小就有济世安民的大志,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为处理各种戎务,他没睡过几个囫囵觉。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倚着一个特制的圆木小枕眯一会儿,小枕两边缀有几只铃铛,稍一翻身,就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圆木枕头也会滚落到一边,钱镠就乘势爬起来,接着工作。为了不耽误军情,钱镠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近乎严酷的规定:万一自己睡不醒,又有紧急军务需处理,就让侍女摇响一个特制的大铃铛,直到把自己叫醒为止。他还学习隋朝的仆射高颎,在卧室里放置了一个粉盘,每想到需要记下的事,就立刻在盘中书写,哪怕是睡梦中醒来也是如此,天明时再加以整理,并将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老(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五)。钱镠自己以身作则,当然对属下也提出了要求。在夜半时分,他命人时不时就弹一个铜弹出去,以提醒那些在城墙上和宫殿外守夜的军士,让他们好好值夜班,不要偷懒睡觉。
  人们佩服钱镠这种不要命式的埋头苦干,就把他的圆木小枕叫作“警枕”,还送给他一个“不睡龙”的绰号(宋·钱俨:《吴越备史》卷二)。钱镠用自己的刻苦,把握住时局,终于换来了钱家七十多年的天下。元人杨维桢写有一首《警枕词》,赞颂了钱镠这条“不睡龙”,后被明末清初人钱谦益收在《列朝诗集》卷九中。诗曰:“不睡龙,醒复醒,珊瑚圆木摇金铃。五花宝簟芙蓉屏,铜盘雪粉香浅清。楼墙铜弹飞霹雳,夜半更奴起辟易。圆木功,无与敌。吴越封疆平地辟,四世三王安衽席。”用涉嫌奢靡的“珊瑚圆木”和“金铃”来描绘钱镠的警枕,似乎有悖于钱王一贯的节俭风格,不过,“不睡龙”的名头,却越传越远。据北宋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的一个代表团到京城汴梁公干,后晋方面派近侍李咏接待上国使者。契丹团中有一个判官,乘酒酣耳热之际,私下向李咏打听:“吴越的钱镠怎样了?还是那么勤勉,整宿不睡吗?”见李咏对他没头没脑的问话感到奇怪,契丹判官进一步解释道:“五台山有位王子大师,见多识广,他告诉我说:‘浙中的不睡龙,现在已归道山矣!’不知这话是真是假?我就是想确证一下。”其实,钱镠早在四年前(932)就过世了,只是由于消息闭塞,契丹人不了解实情而已。钱王的“不睡龙”的绰号,却传到北地,可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节选自《皇帝的名字》,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形形色色的造假术  谁是造假的祖师爷?不好考证。有人说是赵武灵王,也有人说秦昭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说:“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就是说,赵武灵王让人搭架子在石头上刻上巨大的脚印,然后在旁边注释说:赵雍到此一游。后人若糊涂,往往就会被骗了——哇,原来赵武灵王是个巨人啊!同样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道:“秦昭王令工施钩梯
期刊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①,独坐亦含嚬②。  【注释】  ① 裛(yì):通“浥”,沾湿。  ② 嚬(pín):通“颦”,皱眉。  品读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词共三首,刘的和词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唐人的诗词看来,唐代洛城的春天是非常美丽的。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花多数洛阳
期刊
和与同异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③,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⑤,济其不及⑥,以泄其过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无
期刊
本期封面图为《乾隆南巡图》卷六《驻跸姑苏》的局部,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队伍从胥门进入苏州城的场景。画中前导队伍骑马开道,乾隆皇帝在众多卫士的簇拥和保护下前行,而大臣和百姓则跪于道路两旁,以迎接圣驾,显示了皇家地位和排场。  其实,讲排场一直是官场的通病。中国古代官员出行,讲究黄土铺道,净水洒路,鸣锣开道,而沿途百姓,则要肃静、回避,以此体现官员的气场和架势。今天看来,这种官场陋习拉大了当官
期刊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①,陆贾往,直入坐,而陈丞相不见。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②;天下虽有变,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③,绛侯与我戏,易吾言④。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陈平用其计。
期刊
蟪蛄宁与雪霜期①,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注释】  ① 蟪蛄(huì ɡū):知了。  品读  武德九年(626)十月,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举行了一次讨论古代为政得失的会议。太宗说:“当今大乱之后,不能迅速实现教化(指儒家仁政)。”谏议大夫魏徵说:“不然。民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太平,思太平,则容易教化。所以大乱之后容易教化,好比饥饿的人容易吃饭。”太宗说:
期刊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期刊
1961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陈云在北京香山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当时,“大跃进”已经造成工农业生产的混乱,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大滑坡。煤炭工业作为能源生产的主力军,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  为彻底摸清煤炭工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陈云在座谈会一开始,就鼓励参加会议的同志讲真话,如实反映情况。他说:“这是一个调查研究座谈会。”“会
期刊
■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韩非子·观行》  大意:虽然有尧帝一样的智慧,但没有众人的帮助,大的功业也是不能建立的。  ■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  大意:一个人看不如许多人看看得清楚,一个人听不如许多人听听得真切,一个人思考不如许多人思考思考得精密细致。  ■ 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
期刊
新年新月,人们都爱听个吉庆话。元旦之后,便是春节,按过去说法,叫“阳历年”和“阴历年”。中国人习惯过阴历年,尽管已改名为春节,但其热闹情况却远远超过元旦,人们见面,总不免互致吉语,说一声“恭喜、恭喜……”,或“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当年北京人更是如此,不但民间如此,皇家也如此。道光十七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林则徐在日记中记道:  “帮贵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赏御书‘福’字、‘寿’字两幅,鹿肉一总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