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旨在激发学生问(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迄今,凡名师名士,在修德敬业上无不重视“问”,因为“学以聚之”,还必须“问以辩之”(《易·乾》),“不問不知”“不问不识”(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但如此,而且问要详细,问了如果还没有得到要领就不能停下来,还得继续问。
  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清人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与友人辞往教书》)。至于语文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写了一篇题作《说“问”》的文章(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语文教学论集》第166—170页),指出:“问,很有用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必须“善于问”,“作学生要会问,教学生也要会问”。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问”?笔者以为,凡旨在激学生发问的提问,都算得上“会问”。
  以下是笔者在初三文言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问而提问,以之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之事例以及笔者的体会。
  一、诙谐发问,使学生敢问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如今的初中学生想要阅读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担负本阶段语文教学的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作比较,不断克服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上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要“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要求)。要想学生能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就必须花大气力引导学生敢问。
  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前两个自然段时,笔者曾插入這么一个笑话:妻子对丈夫讲:“家里没柴烧了,你带两升米去市上换担柴回来。”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丈夫来到柴市后,大声喊道:“负薪者,以米易之,否乎?可乎?”可是他喊了好久也没人搭理他,最后书生只得空手而回。讲到这里,笔者见大家都兴奋起来,便提问:“这位秀才空手而回的缘由何在?”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卖柴的人根本没听懂秀才的话。”“为什么?请举手回答。”
  李强同学站起来说:“秀才之乎者也的,卖柴人怎能听懂?”张雄同学举手补充说:“砍柴为生的樵夫以口语交流,哪里知道这‘负薪者’是在称呼自己?又怎么会知道‘易之’是‘换柴’?我若不是读了‘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也听不懂秀才在说什么!”
  至此,课堂活跃起来。于是有同学总结了文言体的优点:“文言语体和白话语体比,文言文简短得多,比如这秀才那话四句才十一个字,若用口语表示:‘那位担柴的老哥,我拿两升大米换你那担柴,行不行?’就得二十一个字,多了一半。”
  当笔者提出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关键是什么问题时,有同学说这关键还是语法,有人说是词汇,也有人说是文字和语音。为此,笔者又把大家带回课文中,让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的前两段后“默译”一遍,而后再阅读有关这两段文字的十二条注释,看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大家争相说出所得启示:关键是词汇。这十二条注释中只有一条半是有关语音、文字(通假字)的,其余十条半都是有关词汇的,而其中又只有三条是有关虚词的,实词则占了七条半。
  最后笔者提醒大家: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难点是词汇,因为它的数量大且变化快,所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断坚持积累词汇。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第三环节:感受韵节,悟情  语文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又是提升情感的学科。诗歌千回百转的情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修辞、韵律表现出来的。因而学习诗歌时必须通过富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体味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笔者以诗歌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为例,引导学生体味《雨巷》在节奏、修辞以及韵律上的特点,并注意把握“逢”“飘”等字词
期刊
细心观察  帮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变化,今天的后进生明天不一定没有出息,现在的优秀生将来也不一定会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强,所以我们教师不能用固定、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暂时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而是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
期刊
几日前,刚上三年级的小侄女带着作业跟着她妈妈一起到我家玩。小侄女写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时,竟然是她妈妈说一句她写一句,全然没有自己的创造。笔者大感惊异,遂问之,答曰这是老师教的方法,而且称其为作文启蒙的“妙法”。  对于这个“妙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下面谈谈一孔之见。  笔者认为,所谓作文,是指写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对自己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主观能
期刊
近年来,中考招生“不讲规矩”的情况时有发生,未经批准的跨区域招生、抢夺优质生源的现象见怪不怪。而這种“不讲规矩”的做法所带来的影响不单单是破坏招生秩序,更会直接损害区域高中的健康生态,影响区域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中招生的规矩是什么?在划定的招生区域内招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未经批准的各种跨区域招生、抢夺优质生源就是明显的“不讲规矩”。  回到问题的源头,未经批准的跨区域招生、各种抢夺优质生
期刊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回忆起上半年在上海面试的学生,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颇多感慨。  秦春华发现,学生们个个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都有着光鲜亮丽的简历: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都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连面试中的表现都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基本局限于家庭学校的狭隘范围,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对青少年影响深刻,他们的道德认识、价值观更多来自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成年人应对青少年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一方面,新的事物与理念给人以发展和启迪,另一方面也面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市场营销中的假货,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人际关系中的欺骗、
期刊
作为班主任,我总会接触一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规范的学生。但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长处往往被短处所掩盖。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心。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金钥匙,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改变后进生的灵丹妙药。  一、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快乐成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论中就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
期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带一届学生,总有家长朋友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孩子怎样读书才有收获?我的回答是:动笔墨读书。这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技巧及积累素材的方法。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喜欢看一本叫《伦理学原理》的书,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好几遍,但依然爱不释手。不知经过多少次翻閱,封面已起了不少折皱,布满了斑痕——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毛泽东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
期刊
内容摘要:因为“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在教研活动中被“形式化”,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符合潮流,所以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对校本教研怎么做才更有效,笔者进行初步探讨后得出:初中校本教研需要保障措施,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灵活机制,教研内容与形式需要多样化并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校本;教研;做法  一、初中校本教研之背景  (一)“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重视修改,并教会学生自我修改:一方面习得方法,避免同类错误,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锤炼语言,提升思维,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修改  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习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关于修改习作,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