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对读的能力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的读不是默读而是朗读。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得很少,学生齐读一遍或者找一两位学生读一遍就算了事。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占大部分时间,学生读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更别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一、语文课上朗读少的原因
针对语文课上朗读少这一怪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教师认为朗读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朗读浪费时间,害怕赶不上或延长教学进度影响复习,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第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面对学校和家长单方面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以及教师晋级评职称与学生成绩挂钩的压力,教师把视线集中到了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的考试上,然而书面的考试并没有对朗读做出考核评价,当然朗读也不会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自然不会重视朗读。
第三,许多教师认为朗读只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不作要求,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应以默读为主。
二、朗读在教学的作用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朗读并不会拖延教学进度,相反会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尤其是小学生会遇到许多生字词。因为教材编者选编课文时设置了一定的识字任务,因此生字词会给课文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再加上学生对词语搭配,句子停顿不熟悉,阅读起课文来会磕磕绊绊,这时学生的思维也是不连续的。学生初读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了读通课文上,而不是理解课文,更不要说做到课表中要求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做到了随文识字。并且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清了词语搭配、句内停顿及句间停顿,读顺了课文,学生的思想也就顺了。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会拉近与文本及作者的距离。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只是看,只能了解基本意思,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氛围、语势情态是很难感受到的。如果把它读出来,用声音还原沉默文本的语气语调,借助声音传达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及感情。在朗读中将文本及作者的感情宣泄出来。在朗读中,学生就会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用心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训练了我们的想像能力。即使心有疑惑,在教师点拨和和同学讨论,思维激荡中理解了课文。相比教师的大量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气势恢宏的钱塘江大潮,潮水的奔腾壮阔,潮声的巨大震撼,只能朗读出来才能感受得到。
2.朗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以课文解析为主,忽视了学生朗读。结果造成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往往出现学生不知所措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没有反复朗读的情况下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教师没有给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课文的时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慌了神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再去翻看课文,势必会拖延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很少的时间作答,或者转叫其他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让学生坐下,教师一人解析。这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默读只是用眼把所有的内容传送到大脑,这只是一遍的信息流程。而朗读首先由眼把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再把信息传到语言中枢用嘴把声音读出来,然后声音又通过颅腔再传入大脑,有三个信息流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文章时,学生就会有所准备,敢于发言,将朗读中所悟表达出来,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互相讨论,争相发言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这比教师的生塞硬填效果要好得多。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语感太差,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只注意对而调读不准。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流畅,没节奏,更不用说抑扬顿挫了。我曾在我们班做过实验,找出平常用的一些字,让学生注音标调,并当场朗读出来,结果令我吃惊,一共二十个字,注音、标调、发音都准确的全班几十个学生只有四、五个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一、二声调读的不准确,甚至分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朗读太少。只有经常朗读,逐步缩小之间的差距,才能弥补以上的不足,提高学生们的语感能力。
由于学生在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时,不自觉地对文章的词语组合、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句子的语气语调进行了揣摩判断,这样反复练习后,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和格调很熟悉,在阅读时形成了较强的语感,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情感,提高阅读水平。并学会模仿与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和性情,净化心灵
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平仄、扬抑的音乐特征,特别是韵律感较强的诗歌,在大声朗读中把沉默文字变得鲜活律动起来,从琅琅书声中体会到文字的音乐美,使人感到心情愉悦,在琅琅书声中与作者的思想及情感碰撞,产生美的感受,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
朗读的益处很多,在此笔者仅列出以上几点。朗读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也适合高年级学生。让朗读促进教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朗读这美好的语言和它产生的美好作品。请各位语文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快乐和收获知识吧。
一、语文课上朗读少的原因
针对语文课上朗读少这一怪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教师认为朗读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朗读浪费时间,害怕赶不上或延长教学进度影响复习,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第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面对学校和家长单方面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以及教师晋级评职称与学生成绩挂钩的压力,教师把视线集中到了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的考试上,然而书面的考试并没有对朗读做出考核评价,当然朗读也不会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自然不会重视朗读。
第三,许多教师认为朗读只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不作要求,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应以默读为主。
二、朗读在教学的作用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朗读并不会拖延教学进度,相反会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尤其是小学生会遇到许多生字词。因为教材编者选编课文时设置了一定的识字任务,因此生字词会给课文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再加上学生对词语搭配,句子停顿不熟悉,阅读起课文来会磕磕绊绊,这时学生的思维也是不连续的。学生初读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了读通课文上,而不是理解课文,更不要说做到课表中要求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做到了随文识字。并且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清了词语搭配、句内停顿及句间停顿,读顺了课文,学生的思想也就顺了。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会拉近与文本及作者的距离。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只是看,只能了解基本意思,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氛围、语势情态是很难感受到的。如果把它读出来,用声音还原沉默文本的语气语调,借助声音传达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及感情。在朗读中将文本及作者的感情宣泄出来。在朗读中,学生就会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用心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训练了我们的想像能力。即使心有疑惑,在教师点拨和和同学讨论,思维激荡中理解了课文。相比教师的大量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气势恢宏的钱塘江大潮,潮水的奔腾壮阔,潮声的巨大震撼,只能朗读出来才能感受得到。
2.朗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以课文解析为主,忽视了学生朗读。结果造成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往往出现学生不知所措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没有反复朗读的情况下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教师没有给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课文的时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慌了神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再去翻看课文,势必会拖延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很少的时间作答,或者转叫其他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让学生坐下,教师一人解析。这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默读只是用眼把所有的内容传送到大脑,这只是一遍的信息流程。而朗读首先由眼把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再把信息传到语言中枢用嘴把声音读出来,然后声音又通过颅腔再传入大脑,有三个信息流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文章时,学生就会有所准备,敢于发言,将朗读中所悟表达出来,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互相讨论,争相发言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这比教师的生塞硬填效果要好得多。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语感太差,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只注意对而调读不准。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流畅,没节奏,更不用说抑扬顿挫了。我曾在我们班做过实验,找出平常用的一些字,让学生注音标调,并当场朗读出来,结果令我吃惊,一共二十个字,注音、标调、发音都准确的全班几十个学生只有四、五个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一、二声调读的不准确,甚至分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朗读太少。只有经常朗读,逐步缩小之间的差距,才能弥补以上的不足,提高学生们的语感能力。
由于学生在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时,不自觉地对文章的词语组合、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句子的语气语调进行了揣摩判断,这样反复练习后,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和格调很熟悉,在阅读时形成了较强的语感,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情感,提高阅读水平。并学会模仿与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和性情,净化心灵
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平仄、扬抑的音乐特征,特别是韵律感较强的诗歌,在大声朗读中把沉默文字变得鲜活律动起来,从琅琅书声中体会到文字的音乐美,使人感到心情愉悦,在琅琅书声中与作者的思想及情感碰撞,产生美的感受,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
朗读的益处很多,在此笔者仅列出以上几点。朗读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也适合高年级学生。让朗读促进教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朗读这美好的语言和它产生的美好作品。请各位语文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快乐和收获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