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朗读不准确或朗读到位的情况,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掌握朗读基本功,夯实朗读基础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四不”。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读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轻重音或语调等的安排不当造成的。技巧是朗读的灵魂。
在指导停顿时,要特别注意标点的停顿,词语的停顿,情感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有明确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词语的停顿在朗读中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有的学生这样读: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如此读来,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至关重要。至于情感的停顿,就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再如:“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出于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间停顿稍作变化,则更能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赞叹之情!
(1)除了标点符号停顿,还有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2)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應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三、要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秋天的雨》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秋雨”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两处“轻轻地”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巧怎样具体运用。从而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掌握朗读基本功,夯实朗读基础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四不”。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读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轻重音或语调等的安排不当造成的。技巧是朗读的灵魂。
在指导停顿时,要特别注意标点的停顿,词语的停顿,情感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有明确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词语的停顿在朗读中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有的学生这样读: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如此读来,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至关重要。至于情感的停顿,就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再如:“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出于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间停顿稍作变化,则更能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赞叹之情!
(1)除了标点符号停顿,还有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2)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應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三、要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秋天的雨》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秋雨”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两处“轻轻地”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巧怎样具体运用。从而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