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与考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大潮流,它是对以考试为手段的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和革命,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困扰于应试教育的怪圈——“看你行不行,一张试卷定终身”,“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把考试当作是对付学生的“神圣”武器,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严重地制约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人却对考试产生了另一个极端的认识,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可以取消考试,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由此看来,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很有必要。
  一、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人的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人的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能力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是系统功能的体现。据此可以将学生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技能五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它们之间是联成一体的,我们现在的考试主要是进行科学文化素质考试,而这种考试对人的素质测查的内容十分有限。真正要了解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除使用考试外,更多地要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进行考查,采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等多种方式确定。
  目前,我们常说的考试弊端实质上是指考试的结果与其后效违背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素质教育的追求者利用考试导向提高素质的目标,“应试教育”追求者则采用相反的做法。素质教育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但对社会来讲,个性的形成意味着个体从社会共同体中作了某种分离的运动,相对于社会共同体具有某种独立与自由。这是个性发展与社会性要求的矛盾。素质教育的最终落实倾向前者,考试导向主要指向后者,构成了二者的差异。学校中的考试基本上采用团体测验,而不是采用个性的方式。因此,考试较多地考学生的共同性,反映不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由此可见,考试本质上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体现了考试与素质教育思想的冲突。
  二、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原则区别不是要不要考试、要不要分数、要不要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也要考试,也要努力提高考试成绩。比较科学的考试是检查学习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对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反馈作用,与素质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素质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考试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引起、控制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考试过程与素质教育过程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构成统一。
  三、转变观念,使考试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某些积极作用,但它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流已很不适应,不改变这种模式,教育改革寸步难行。因此,摆脱“应试教育”,不仅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还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以改革,而这必然涉及到考试问题。
  1、构建素质教育的考试制度
  要形成科学的考试观,一是要考得“全”:德、智、体、美、劳各学科以及个性特长都得“考”。二是要考得“活”:学科课程以考“基础”为主,以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为主,如音、体、美、劳等科目,百分之六十要考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约占百分之四十。此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竞争活动。这样考出一批批心灵手巧、生龙活虎的素质型学生。三是要考得“精”:考试次数严格限制。要通过考试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
  诚然,在当前,选拔人才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途径,但这种选拔必须服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建立选拔性考试与合格考试两大系列,正确处理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的关系。考试服务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供社会选择,而不是让教学迎合选择考试。此外,人才选拔考试不能单纯局限在考查学科知识、技能、能力几个方面,必须着眼于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各地区都希望自已的学生能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观念 自主 互动    面对新的世纪,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
期刊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导航器,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明确清楚的教学目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社会生活实际来制定,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明确做到正确
期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
期刊
一个人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其性格的悲剧,纵观崇祯短暂的一生,无事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历史上之亡君,要么昏庸,如周幽王;要么残暴,如桀、纣之流;要么糊涂,如阿斗;要么竟然是兼具三种特色之人物。而崇祯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人,在他们作为胜利者编撰的《明史》中,也给予了这位人君相当高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佞……在位17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历……
期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地理课容量大、时间紧,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有悖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地理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也注重生态、环境的培养,造就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一、利用教材的相关联系,进行置疑,激活学生思维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也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行
期刊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教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利用电教媒体就可
期刊
进入21世纪,人类便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定成为教育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完善——从早期的投影仪、幻灯片、录相机到今天的VCD、计算机以至互联网络等等。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网络时代,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将被整体式教学所取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
期刊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有它的彻底性。但是,新课程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在探索中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地分组、有差异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下面就谈谈自己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差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差
期刊
一、艺术、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⑵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
期刊
【摘要】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地图》 民间音乐 连接 创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