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化观念,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抓,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有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范围。此外,地方党委、政府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文化产业 支柱 党委政府 给力
在2011年10月26-30日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议指出,要“加快美好安徽建设”,“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会议指出,今后五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产业呢?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全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长期积淀的结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包括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承、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等。产业的含义是指具有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现象。文化产业,顾名思义则是以体现文化内涵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形态,也就是生产文化产品的同类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尽管对文化产业界定的用语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指出了文化产业的两个最基本含义: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产业既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
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的词汇中没有文化产业的一说,人们看重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的力量而忽视它的经济意义。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观念的相对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是落后的。例如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不到3%,而占据全球前俩位的美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在GDP中的从师则分别达到21%和18.6%。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经济学给出的定义是:作为支柱产业,其在GDP中的比重需达到15%。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凤阳县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凤阳是明文化的发祥地。在凤阳大地上,散落着众多基于明文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凤阳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如凤阳花鼓文化等;凤阳也有着“大包干”发源地的美誉,小岗村及其“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旅游圣地和景点。凤阳还有基于玻璃制品的文化工艺品生产基地,有以天然石灰岩洞韭山洞为中心的凤阳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狼巷迷谷为中心的国家地质公园,有以凤阳花鼓、凤阳歌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等。如何把丰富凤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把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凤阳支柱产业,是值得凤阳县广大干群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
目前凤阳县共有在(续)建和签约文化产业项目30个(其中超亿元重点文化项目8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50个。但是,凤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要真让文化产业并成为凤阳经济发展的支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搭建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平台(即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契机,全力推动凤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美好凤阳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化观念,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抓,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有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范围。此外,地方党委、政府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打好重点景点牌,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要精心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营造凤阳文化环境形象。例如,继续做好国家级明中都皇城遗址公园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工作,认真学习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形成以旅游、影视、出版、演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大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做好明中都皇城文化旅游遗址公园筹建工作,并以大明中都皇城影视文化产业中心为基地投资拍摄朱元璋等明朝影视题材作品,使明中都皇城文化旅游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带动凤阳发展的城市增长点;建立“凤阳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并依托安徽科技学院等驻凤高校的智力优势整合凤阳县国家级、省级明文化研究资源,全力开展朱元璋和明文化产品项目研究,等等。“十二五”期间,凤阳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目标,全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高地花园”,深化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与商贸、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真正把旅游作为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路径,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杠杆。为此,凤阳将举办朱元璋当年祭奠皇陵的盛典表演,再现当年明朝宫庭祭祀活动情景以丰富人民群众历史文化知识;定期办好“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以此来打造凤阳文化品牌,同时打造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为出发地的凤阳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开通旅游专线车;大力营造“集皇家餐饮、名家小吃、时尚酒吧、旅游商品、古玩字画于一体”的旅游城市氛围。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依托传统资源优势,加快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发以明中都皇故城为代表的明文化遗迹,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改革文化,进一步扩展凤阳文化旅游的内容和规模。
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内部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体系,提高其在分配、用人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通过深化机构改革调动文化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文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健全人才任用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使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招录等方式,培养、吸纳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制定文化产业人才绩效考核和评价、奖惩机制,优化创业发展环境留住人才。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为文化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拓宽投融资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外资、文化投资集团、非公有制经济、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促进社会资金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积极探索优秀文化企业上市途径,进一步扩大融资平台。
(作者单位:1、2安徽凤阳县委党校,3安徽凤阳县委组织部)
【关键词】文化产业 支柱 党委政府 给力
在2011年10月26-30日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议指出,要“加快美好安徽建设”,“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会议指出,今后五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产业呢?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全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长期积淀的结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包括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承、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等。产业的含义是指具有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现象。文化产业,顾名思义则是以体现文化内涵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形态,也就是生产文化产品的同类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尽管对文化产业界定的用语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指出了文化产业的两个最基本含义: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产业既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
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的词汇中没有文化产业的一说,人们看重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的力量而忽视它的经济意义。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观念的相对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是落后的。例如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不到3%,而占据全球前俩位的美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在GDP中的从师则分别达到21%和18.6%。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经济学给出的定义是:作为支柱产业,其在GDP中的比重需达到15%。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凤阳县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凤阳是明文化的发祥地。在凤阳大地上,散落着众多基于明文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凤阳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如凤阳花鼓文化等;凤阳也有着“大包干”发源地的美誉,小岗村及其“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旅游圣地和景点。凤阳还有基于玻璃制品的文化工艺品生产基地,有以天然石灰岩洞韭山洞为中心的凤阳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狼巷迷谷为中心的国家地质公园,有以凤阳花鼓、凤阳歌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等。如何把丰富凤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把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凤阳支柱产业,是值得凤阳县广大干群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
目前凤阳县共有在(续)建和签约文化产业项目30个(其中超亿元重点文化项目8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50个。但是,凤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要真让文化产业并成为凤阳经济发展的支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搭建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平台(即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契机,全力推动凤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美好凤阳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化观念,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抓,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有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范围。此外,地方党委、政府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打好重点景点牌,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要精心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营造凤阳文化环境形象。例如,继续做好国家级明中都皇城遗址公园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工作,认真学习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形成以旅游、影视、出版、演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大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做好明中都皇城文化旅游遗址公园筹建工作,并以大明中都皇城影视文化产业中心为基地投资拍摄朱元璋等明朝影视题材作品,使明中都皇城文化旅游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带动凤阳发展的城市增长点;建立“凤阳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并依托安徽科技学院等驻凤高校的智力优势整合凤阳县国家级、省级明文化研究资源,全力开展朱元璋和明文化产品项目研究,等等。“十二五”期间,凤阳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目标,全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高地花园”,深化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与商贸、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真正把旅游作为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路径,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杠杆。为此,凤阳将举办朱元璋当年祭奠皇陵的盛典表演,再现当年明朝宫庭祭祀活动情景以丰富人民群众历史文化知识;定期办好“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以此来打造凤阳文化品牌,同时打造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为出发地的凤阳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开通旅游专线车;大力营造“集皇家餐饮、名家小吃、时尚酒吧、旅游商品、古玩字画于一体”的旅游城市氛围。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依托传统资源优势,加快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发以明中都皇故城为代表的明文化遗迹,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改革文化,进一步扩展凤阳文化旅游的内容和规模。
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内部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体系,提高其在分配、用人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通过深化机构改革调动文化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文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健全人才任用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使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招录等方式,培养、吸纳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制定文化产业人才绩效考核和评价、奖惩机制,优化创业发展环境留住人才。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为文化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拓宽投融资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外资、文化投资集团、非公有制经济、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促进社会资金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积极探索优秀文化企业上市途径,进一步扩大融资平台。
(作者单位:1、2安徽凤阳县委党校,3安徽凤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