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文主要对生态文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了基本的界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一、 生态文明的基本界定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指我们的环境。“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最早提出来,他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者敌对关系,是一门关于自然的经济学”。虽然“生态学”一词到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但是随着生态和环境日益恶化,它成为使用率极高的词汇。
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许多学者由于所处的角度或侧重点不同,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不同,其中我比较赞同的是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的论述: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提出发展过程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发展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使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并列的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5]。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现在提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算不算一种超越?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农业人口还是占总人口数的大多数,并且从整体看来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还很低,我国现阶段大体上还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发展阶段。可能有人会问:我国还没彻底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过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现在党中央提出在现阶段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算不算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建设?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以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建设。
(二)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绝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二者不可能混为一谈。同时,生态文明作为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反思出现。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具体的文明形态。在传统的农业条件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下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现在,人们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支配影响。在这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们日益成为消费动物,即马克思口中的异化了的机器人。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议.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商务出版社,1999.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M]. 绿叶,2006(1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上):16, 12, 108
王丽华 天津师范大学 在读研究生 300387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一、 生态文明的基本界定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指我们的环境。“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最早提出来,他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者敌对关系,是一门关于自然的经济学”。虽然“生态学”一词到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但是随着生态和环境日益恶化,它成为使用率极高的词汇。
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许多学者由于所处的角度或侧重点不同,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不同,其中我比较赞同的是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的论述: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提出发展过程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发展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使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并列的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5]。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现在提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算不算一种超越?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农业人口还是占总人口数的大多数,并且从整体看来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还很低,我国现阶段大体上还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发展阶段。可能有人会问:我国还没彻底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过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现在党中央提出在现阶段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算不算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建设?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以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建设。
(二)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绝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二者不可能混为一谈。同时,生态文明作为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反思出现。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具体的文明形态。在传统的农业条件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下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现在,人们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支配影响。在这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们日益成为消费动物,即马克思口中的异化了的机器人。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议.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商务出版社,1999.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M]. 绿叶,2006(1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上):16, 12, 108
王丽华 天津师范大学 在读研究生 300387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