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krrock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学期(2015年下期)期我们高一年级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师,说句实在话,开始确实不适应。然而,任何事情总有个探索的过程,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会学”和“学会”,我们就应该去摸索,去实施。现谈谈我一个学期以来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何谓高效课堂?说实话,以前我确实是不了解,直到学校要求在高一年级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我特意去百度了下,终于明白所谓高效课堂,就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也是高效教学。看来,作为一线老师关键是要抓住高效二字来搞好教学。
  第一,作为一名21世纪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有朴实,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我坚信学生无好坏之分,只有基础的差异而已。只要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辅之于正确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进步,都可以合格。
  第二,我们在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中,一定首先要备学生,做到“先学后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因此,我在每堂课上课时我会把历史学教一体案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独立或者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完成。当然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更加认真。同时要重点巡视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也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鼓励。
  第三,我认为真正要搞好高效教学,那么每一个备课组,每一个上课老师一定要确定好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一个定势,知道怎么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前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编写好学教一体案。学教一体案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同时又是学生的课后复习资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主题部分包括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延伸拓展、课后反思几项,以我们的历史学科为例,我们在设计学教一体案中,我们首先就是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学能力、各小组的特点编写适合自己的学案,特别是在练习、探究题的选择上,我们做到了有梯度、有层次、重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了自学的特点。这种设计总体上就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一般我们的课堂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六个环节:一是展示学习目标,确定重难点。二是学生课堂内完成自主导学,小组可以合作完成。三是学生上台展示自学成果,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四是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多关注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五是合作探究,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要精选好题目,要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等各项能力。六是当堂训练。每一节课的内容学完后,老师要布置好课堂作业,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老师要当堂批改,讲评。作为任课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努力和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作为任课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学中,我们同样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始终认为,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不能让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变成“自流”。从教学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
  教无定法,选有定则,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方法有各种教学钥匙。我觉得我所教的高一这几个班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高效课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探索完善成熟的过程。从高三下来,首次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前面的路也许还很艰难,但我相信只要有心,总会成功的。
其他文献
至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以来,有很多学生每次考完试后就会找到我,“老师,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就是因为粗心丢了很多分。”而这些学生并没有想改掉粗心,或许是不知道怎么改掉粗心,所以慢慢地习惯将每次没考好都归于“粗心”。面对高考,我意识到事情的严峻性,所以我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粗心的原因。发现高中数学解题粗心的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习惯差,书写不规范;心理轻视;经验导致的定向思维;注意力不集中;基本技能不熟等
期刊
写作时中学语文考查的重中之重,在高考中也占有很高的比值,堪称是中学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它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常常抱怨作文难写,教师抱怨作文难教,都不知道该从哪下手。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多停留在抽象的写作理论解说,并没有形成技能指导与实践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表达心理,开放话题,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需求,充分激活他们写作的主观能
期刊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与以往的教学观念不同,新课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要优于传统教学。新课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这些方面的变化也要求教师要在面对这些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转变,要充分领会数学新课标课改精神,准确定位自己在数学新课标课改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教师不单单作为新课标课改的直接实施者,更重要的是根据新课标课改制定出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才全面素质相互竞争的时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正在全面融入到国际事务中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掌握英语这一重要的语言工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英语教师应努力探索教学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放眼未来,把英语教好。  情感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
期刊
一、小组合作化教学的概念  小组合作化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讲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完成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二、农村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化教学实施的优势  1.控制学生数量,提高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期刊
语文课的目的是教孩子们学语言,即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学来表情达意、叙事状语,而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一种带着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正如“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一样,“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以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指导朗读,触发语感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我们通过学习文言文,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的滋润和熏陶,激发我们去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受到文化的滋润和熏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识上的
期刊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强调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因此,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全
期刊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五级标准是要求学生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说明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英语阅读,同时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新标准建议:中学英语教学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为他们终生学习奠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生物教师实施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倡导“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在实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本身的生命和魅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物,其实学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现象、探究其本质。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身边无处不生物”,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