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无处不在的“写”需求
短信、邮件、博客、QQ、BBS,文字的表达和交流,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你终日为伍。走上街,到处是语言符号。有一本书,书名就叫《语言符号学》,语言就是符号,这种符号充斥于你所能见到的每个地方,充斥到你所生活的每个角落。路上有人站着,为给你送上一张海报;巨大的屏幕,耸立着,求你看一眼广告词;墙面被巨大的图画和文字,装饰起来;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到处是语言,到处是文字,到处是符号。
你身不由己地进入“写”时代。没有比这个时代,更让人离不开“写”。你要发短信,上QQ,回邮件,你的生活时刻为写作左右。你享受着“写”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学生喜欢写短信,喜欢建立QQ群,喜欢用文字海阔天空地直抒胸意。
社会越来越文字化,符号化,写作将是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的一种表达,一种嘴巴之外的表达。这一代的学生,在“写”时代里成长,他们对“写”的认识,“写”的欲求,从孩子时代就被包裹、渗透和滋养,他们将成为“一生要写一本书”的人。
二、 学生的写作动力是如何消解掉的
学生发短信、聊QQ、写博客,他们有用文字来表达的欲望和兴趣。文字表达的隐蔽、真诚和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是口头表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你到学校去调查,有多少学生喜欢写作呢?很少。那么,学生的写作动力怎么被消解掉的呢?
消失原因一:要求说“规范”话。
学生说话,用谁的嘴巴?自己的嘴巴。学生写作,用谁的语言?按理,该用自己的语言。学生真的用自己的“话”在写作?不是的。学生用的是“作文”的语言,用的是“成人”的话语系统。“成人话语”前加“规范”两字,成人的文章被编辑得几乎一个样了。儿童一直在学习“规范”的成人话语,学上几年,他们已经从这些符号中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谁能学着像大人那样说话,谁就是成功者。儿童说的不再是儿童的、丰富的、新鲜的话,而是“成人”的。
很多人认为,儿童必须读很多的“规范”的话,才能开始写作。有人引用曾国藩的例子来证明。曾国藩教育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到要写的时候自然而然能用上去,会写了。这话,我赞同,有前提的赞同——即曾国藩时代。曾国藩时代,他的孩子写文言文,文言文和平时的说话,不一样。要学会文言文,必须大量阅读、积累文言文,才能运用这一话语体系。这就像学生学英语,一个新的话语体系,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语言材料之后,才谈得上运用。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为什么?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儿童有足够的诗人的话语,等着你去开发,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迫不及待地往里填充,而是要呵护儿童的诗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人”般的话来表达。我赞同林语堂先生的读书观:不断发现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的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的B作家。这个“喜欢”,不只是内容上,更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言语个性上的相似。
原因之二:经常说“正确”的话。
真理在不断修正之中。多年来的“地心说”一直被奉为“真理”,连阿基米德也信。“日心说”正确吗?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叫发展。犯错误、出问题,这才是适合学习的特征。人总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
作文教学正好相反,允许说假话,但不允许说错误的话,不正确的话,于是,出现大量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
对于写作中说“假话”,朱光潜先生早就说了,很多人不会写作,是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拿起笔来就说谎,你会爱上这种说话方式吗?——天天说谎,拿起笔来就说谎,那是件多么累人的事,多么痛苦的事!
其实,学生也想说真心话,说想说的话,那多畅快。说真话,难免会偏激,难免会不正确,不健康,老师不认账,作文考试不认账。更多的时候,学生不敢说,不愿意说,他把自己心灵深处喷发的话,跳跃的话,按住,按住。再找一些教师喜欢、他不喜欢的话来写。你说,会有写作的动力吗?
写作的精彩,不一定来自正确,它来自真诚而自由的言说。
原因之三:一直说“无用”的话
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写好的作文,被当作一次作业,一个练习。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愿说的话,藏在心里的话,说那些不宜用嘴巴来说,特意用笔来说的话,注意,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心灵的呼唤,情感的倾泻,情感的宣泄,那是一个生命在成长的声音。你要关注学生发出的生命成长的声音!钱理群教授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写出来的话,是有价值的吗?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发出的声音,发出的真诚的、自我的声音,得到重视,得到它应有的价值体现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还愿意这样来写作和表达吗?谁愿意一天到晚说“无用”的话?
(管建刚,特级教师,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
短信、邮件、博客、QQ、BBS,文字的表达和交流,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你终日为伍。走上街,到处是语言符号。有一本书,书名就叫《语言符号学》,语言就是符号,这种符号充斥于你所能见到的每个地方,充斥到你所生活的每个角落。路上有人站着,为给你送上一张海报;巨大的屏幕,耸立着,求你看一眼广告词;墙面被巨大的图画和文字,装饰起来;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到处是语言,到处是文字,到处是符号。
你身不由己地进入“写”时代。没有比这个时代,更让人离不开“写”。你要发短信,上QQ,回邮件,你的生活时刻为写作左右。你享受着“写”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学生喜欢写短信,喜欢建立QQ群,喜欢用文字海阔天空地直抒胸意。
社会越来越文字化,符号化,写作将是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的一种表达,一种嘴巴之外的表达。这一代的学生,在“写”时代里成长,他们对“写”的认识,“写”的欲求,从孩子时代就被包裹、渗透和滋养,他们将成为“一生要写一本书”的人。
二、 学生的写作动力是如何消解掉的
学生发短信、聊QQ、写博客,他们有用文字来表达的欲望和兴趣。文字表达的隐蔽、真诚和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是口头表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你到学校去调查,有多少学生喜欢写作呢?很少。那么,学生的写作动力怎么被消解掉的呢?
消失原因一:要求说“规范”话。
学生说话,用谁的嘴巴?自己的嘴巴。学生写作,用谁的语言?按理,该用自己的语言。学生真的用自己的“话”在写作?不是的。学生用的是“作文”的语言,用的是“成人”的话语系统。“成人话语”前加“规范”两字,成人的文章被编辑得几乎一个样了。儿童一直在学习“规范”的成人话语,学上几年,他们已经从这些符号中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谁能学着像大人那样说话,谁就是成功者。儿童说的不再是儿童的、丰富的、新鲜的话,而是“成人”的。
很多人认为,儿童必须读很多的“规范”的话,才能开始写作。有人引用曾国藩的例子来证明。曾国藩教育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到要写的时候自然而然能用上去,会写了。这话,我赞同,有前提的赞同——即曾国藩时代。曾国藩时代,他的孩子写文言文,文言文和平时的说话,不一样。要学会文言文,必须大量阅读、积累文言文,才能运用这一话语体系。这就像学生学英语,一个新的话语体系,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语言材料之后,才谈得上运用。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为什么?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儿童有足够的诗人的话语,等着你去开发,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迫不及待地往里填充,而是要呵护儿童的诗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人”般的话来表达。我赞同林语堂先生的读书观:不断发现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的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的B作家。这个“喜欢”,不只是内容上,更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言语个性上的相似。
原因之二:经常说“正确”的话。
真理在不断修正之中。多年来的“地心说”一直被奉为“真理”,连阿基米德也信。“日心说”正确吗?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叫发展。犯错误、出问题,这才是适合学习的特征。人总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
作文教学正好相反,允许说假话,但不允许说错误的话,不正确的话,于是,出现大量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
对于写作中说“假话”,朱光潜先生早就说了,很多人不会写作,是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拿起笔来就说谎,你会爱上这种说话方式吗?——天天说谎,拿起笔来就说谎,那是件多么累人的事,多么痛苦的事!
其实,学生也想说真心话,说想说的话,那多畅快。说真话,难免会偏激,难免会不正确,不健康,老师不认账,作文考试不认账。更多的时候,学生不敢说,不愿意说,他把自己心灵深处喷发的话,跳跃的话,按住,按住。再找一些教师喜欢、他不喜欢的话来写。你说,会有写作的动力吗?
写作的精彩,不一定来自正确,它来自真诚而自由的言说。
原因之三:一直说“无用”的话
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写好的作文,被当作一次作业,一个练习。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愿说的话,藏在心里的话,说那些不宜用嘴巴来说,特意用笔来说的话,注意,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心灵的呼唤,情感的倾泻,情感的宣泄,那是一个生命在成长的声音。你要关注学生发出的生命成长的声音!钱理群教授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写出来的话,是有价值的吗?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发出的声音,发出的真诚的、自我的声音,得到重视,得到它应有的价值体现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还愿意这样来写作和表达吗?谁愿意一天到晚说“无用”的话?
(管建刚,特级教师,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