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开放题开放的“红绿灯”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
  晚上,对门邻居家上二年级的学生又来问我题目了。题目是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江苏的( )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 )。
  我让他自己先说说答案。
  “江苏的(射阳)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黑龙江)。”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答案,这让我对他来问我问题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你不是知道答案吗?”我不解地问他。
  “‘射阳“黑龙江’地名是这样写的吗?”原来他是不能确定自己写得对不对。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呢?”我问他,随便问的。
  “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的。”学生为自己记住了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感到很自豪。
  照理,这个题目该问完了。可是,小家伙眼睛眨巴眨巴地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可以说‘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遥远的北方’吗?”
  我的眼睛突然一亮,这个答案为什么不行呢?多好的答案啊!以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这才是小家伙身上真正的“语文索养”。
  “可是,我们语文老师不一定承认这个答案呢!”小家伙最后选择的还是第一种答案。
  [思考]
  诚然,两个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姑且不去讨论小家伙第一个答案中对丹顶鹤的“故乡”和“第二故乡”的表述尚有纰漏,也不去讨论第一个答案侧重考查地理知识,其实第二个答案更具有语文的感觉,正是他的这次“访问”催生了我对开放题评价的思考。
  1 学生眼中的“开放”——我的开放我做主
  应该说,他的语文老师并没有将这个题目视作开放题。然而,学生的解读却使这个题目成为了一道开放题,因为在他的眼中,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背后的思考策略也不同。这就使得这个题目符合了开放题“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可见,开放题和开放题的设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与单一,都应该从学生的视角来决定。
  2 学生眼中的“评价”——教师的评判最关键
  一道开放题能否从设计到解答都取得成功,应该考虑也必须考虑到“评价”这个关键因素。设计开放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回答。评判开放题的时候,应该用欣赏的、期待的眼光去触摸学生的多元解读。没有学生的多元回答,开放题就失去了本身所标榜的开放意义。要想学生在开放题的解答中将开放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他们在解答时放松身心,心胸是“开放”的,解答才是“开放”的。如果他们在解答时有所顾忌,觉得某种答案也许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就很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完成开放题的解答。如上面故事中邻居家的小孩就是因为想到自己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语文老师的承认,虽然思想开放了,但是不敢在作业本上进一步开放。退一步讲,即使第二个“黄海之滨”“遥远的北方”这个答案不具体、不到位、不准确,学生能依据教材的首尾两段捕捉到问题的答案,也是非常可贵的。以我之见,至少应该肯定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这种自发的热情,甚至应该是赞赏的、激励的。可以想象的是,当学生把第二种答案写到作业本上之后,如果教师批改时果真是一个“×”,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们当然再也不敢“如此开放”了。所以,在学生眼中,教师的评价是自己答题的重要考量因素,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的思考能否开放的“红绿灯”。一个才二年级的学生尚有此等顾虑,智力水平大多在其之上的学生更会有此顾虑。
  3 教师眼中的“开放”与“评价”——稳当一点求高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题日渐走进教学活动中,也更多地出现在各类试题上。初始,给人一种清新之气。渐渐地,开放题在“评价”上遭遇尴尬。以“终结性评价”为例,主要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因为开放题的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在答案、评分标准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教研部门或者教师自身往往会提出一个主导性的答案,或日参考答案。在实际批改中,教师大多以此为依据,很少也很难再兼顾到其他答案中合理、正确的因素。否则,多少会存在一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麻烦。二是开放题在解答的时候,确实存在程度难以把握的问题,以很多让学生“谈感受、表看法、讲收获”的题目为例,回答到怎样的程度就给怎样的分呢?很难拿出一个完全合理、科学的标准,甚至连相对合理、科学的标准都没有。于是,在评价亮分的时候,教师们大多是在有一定参照的前提下“跟着感觉走”。
  这样,就给一线的教师造成了困惑。“评价”的结果是衡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效的最重要标准,教师们就面I临一个“如何应对开放题”的现实命题。如何面对呢,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指导过程。在评价不够多元(当然,多元并非无休止的、无序的)情况下,再开放的题型也会陷入“僵化”的泥潭。
  为了稳当一点赢得高分,很多教师将开放题“僵化”了,以常见的“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你最欣赏的本学期书中(课外)人物是谁?为什么?”“仿照例句写句子”这类题目为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教师就组织好某一本书或几本书的推荐语让学生背上、写上,考试的时候拿起来就用。“你最欣赏的本学期的书中人物是谁?为什么?”就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将欣赏的理由从“人物的品质”等方面着手,用很精致的句子表达出来。“仿照例句写句子”,干脆就将一学期来接触到的重点句型分别罗列出一些例句让学生多背一背,考试时是只会考一句的,多背几句在考场上就一定能游刃有余了。于是,卷面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看上去很开放的回答,语句精美,内容精准。仔细推敲,实在是规范有了,开放没了;格式有了,个性没了。
  如上所述,开放题要真正开放起来,首先要调整好“评价”这盏“红绿灯’’,要开放教师的身心,开放学生的身心。如此开放靠什么?要靠开放的评价。只有评价开放了。开放题才会在“开放的大道”上真正的畅通无阻。
其他文献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内容    “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中因“正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诸多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衍生资料。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本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之间有较大距离的情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根据需要适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加深理
期刊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师:最近,我在《儿童文学》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叫《蒲公英》的散文。它的第1自然段写得很有意思(媒体映示:夕阳晚风飘)咱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夕阳晚风飘  师:这个自然段只有5个字。读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生:虽然这一自然段很简洁,但是它把夕阳落下的意境。表达得很美。  师:夕阳、晚风、飘。谁在“飘”?  生:蒲公英在晚风中随风飘荡,这番景象太美了。  生:
期刊
好课如松,简约而丰满。松,根系坚韧有力,深深扎入泥土,枝干通过它从大地汲取养分;松,外形是简约的,一根笔直的干撑着伞一样的冠。松,又是丰满的,主干挺拔,枝干有力多变,针叶丰满浓密。那根系就像从文本中发掘出的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那粗壮的干宛若课的清晰的主线。那从干上向外伸展的有力的枝和枝上缀生的浓密的针叶,不就是课堂上在合适处切入的丰厚的语文训练么?从松
期刊
一、启发渲染,激活体验    1 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风筝吗?喜欢它什么?前一段时间老师布置大家假日放风筝,觉得有意思吗?  2 欣赏放风筝的定格画面:儿童在广场开心放飞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  3 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提高对风筝的认识。  ,  [设计意图卜一课堂的揭题非常关键,应有感染性和激活性,利用启发谈话、点击回忆、呈现真实画面,强化刺激,调动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特级教师江和平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慨颇多。课堂里教师和学生自自然然,率性随意。共同构建了一个快乐、自由的“师和生的园子”。    一、自然随意地“聊”    师: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不够大。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是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这园子里样样都有,可热闹了,可好玩了。我们接
期刊
《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朴实的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根据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三读三写”的环节。    一、实施“三读三写”    1 撰写批注品味爱  同学们,母亲说爱如茉莉,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都藏在一个个细节中(板书:细节),请你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书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学生分别找出文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恰当运用课件,它能给课堂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之效,能让呆板的文字变得灵动、活泼,能使教学活动情理共融,言意共生,极大地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了有效阅读。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像集成在一起,创设特定
期刊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写作教学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体会到这“牛鼻子”就是确立学生“自主写作”的新理念。  写作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回答:“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谁进行表达和交流?是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自然是学生,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期刊
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悄然走进中小学课堂,许多学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践中,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创新了模式和方法,改善了师生、教材、媒体的交互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被调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交互功能,使学生的想象更富有色彩    交互式电子白板克服了习作教学的单一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我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
期刊
叶澜教授说:“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心灵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我想,这颗颗种子应该就是文化的基因和内涵,这累累硕果便是文化的积淀与呈现。  【阅读文化】“犹抱琵琶半遮面”——吸引着师生款款走来  阅读是一种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相互交流的过程,引领我们走上奇妙之旅——陶冶性情、丰富心灵感受、抒发诸多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