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房颤患者应用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房颤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抗凝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抗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脑卒中事件概率对比实验组患者更具有显著优越性(P<0.05)。结论:房颤有着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正确的使用抗栓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房颤给患者带来的生命威胁。抗凝治疗与抗栓治疗两种方法在临床上有较大的价值意义,抗栓治疗方法更为突出。
关键词:房颤;抗栓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31-01
在临床上心房纤颤(AF)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且该疾病的发病概率会随着人的年龄增加而呈现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就是房颤,相对于没有房颤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概率要高出5-7倍左右。如果房颤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血栓栓塞高危诱因等,则出现栓塞的概率会有明显的增加。近年来对于房颤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抗凝治疗以及抗栓治疗两种,这两种方法都能对脑卒中出现的概率起到有效的抑制缓解作用。为深入了解对房颤患者应用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本院2011年-2103年收治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房颤患者共100例。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平均年龄为(64.5±12.4)岁;患者的平均血压为(121.0±24.3)mmHg、平均血糖为(5.2±1.6)mmol/L,平均低密度脂蛋白为(3.53±1.63)mmol/L。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各个方面的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一般常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以及对心室率进行控制等。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以下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该组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100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确保国际标准化化值能够达到2-3。
1.2.2对照组:该组患者每天口服华法林,初始用药剂量为3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确保国际标准化化值能够达到2-3。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对比2组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脑卒中发生概率均有了明显的控制,其中试验患者脑卒中出现概率在降低程度方面更为突出,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概率为4%(2/50),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出现概率为12%(6/50),对比有差异性(P<0.05)。
3讨论
临床上心房纤颤是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在正常人当中出现房颤的概率大约为0.4%-2.0%之间,但是该概率与人们的年龄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每当年龄增加10岁则发病的概率会增加1.4倍,当年龄在75岁以上的时候房颤发生的概率更是高达10%。房颤不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这个也是房颤会致死的重要原因[1]。另一方面,抗凝治疗也是当前对房颤患者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如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制定有效的方案,这是整个治疗的关键。经过相关研究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其INR指数在2.0-3.0之间是最为恰当的。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可以让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大幅度的下降,对于有高栓塞风险患者而言,进行抗栓治疗效果更是突出,当前对房颤抗栓治疗最为普遍应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该药物能够使得血小板的聚集还有激活等特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在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而通过对剂量应用有合理的调整以及监测也能够使得出血风险最大限度的被降低。在进行抗栓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自身的治疗窗并不广阔且有多种因素能够对其造成影响,而在操作过程中剂量的调整也比较麻烦,因此如何让房颤患者合理的坚持抗栓治疗,是当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房颤抗栓治疗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1)患者接受治疗的前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有密切的注意;(2)抗栓治疗过程中使用甲硝唑、磺脲类药等可以让治疗效果有所提高[2];(3)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要保持自身INR指数在2.0-3.0之间。在进行抗凝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坚持接受治疗,否则只会导致心脑血管卒中发生概率上升,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房颤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以及抗栓治疗,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且治疗过程中对于出血的风险能够通过别的方法进行控制,因此这两种治疗方式均值得临床推广。相对于抗凝治疗,抗栓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能够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张勇,郭玉良.房颤患者抗凝治疗180例随访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2(04):298-299.
[2]高怀强.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04):151-152.
关键词:房颤;抗栓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31-01
在临床上心房纤颤(AF)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且该疾病的发病概率会随着人的年龄增加而呈现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就是房颤,相对于没有房颤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概率要高出5-7倍左右。如果房颤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血栓栓塞高危诱因等,则出现栓塞的概率会有明显的增加。近年来对于房颤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抗凝治疗以及抗栓治疗两种,这两种方法都能对脑卒中出现的概率起到有效的抑制缓解作用。为深入了解对房颤患者应用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本院2011年-2103年收治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房颤患者共100例。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平均年龄为(64.5±12.4)岁;患者的平均血压为(121.0±24.3)mmHg、平均血糖为(5.2±1.6)mmol/L,平均低密度脂蛋白为(3.53±1.63)mmol/L。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各个方面的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一般常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以及对心室率进行控制等。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以下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该组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100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确保国际标准化化值能够达到2-3。
1.2.2对照组:该组患者每天口服华法林,初始用药剂量为3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确保国际标准化化值能够达到2-3。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对比2组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脑卒中发生概率均有了明显的控制,其中试验患者脑卒中出现概率在降低程度方面更为突出,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概率为4%(2/50),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出现概率为12%(6/50),对比有差异性(P<0.05)。
3讨论
临床上心房纤颤是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在正常人当中出现房颤的概率大约为0.4%-2.0%之间,但是该概率与人们的年龄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每当年龄增加10岁则发病的概率会增加1.4倍,当年龄在75岁以上的时候房颤发生的概率更是高达10%。房颤不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这个也是房颤会致死的重要原因[1]。另一方面,抗凝治疗也是当前对房颤患者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如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制定有效的方案,这是整个治疗的关键。经过相关研究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其INR指数在2.0-3.0之间是最为恰当的。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可以让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大幅度的下降,对于有高栓塞风险患者而言,进行抗栓治疗效果更是突出,当前对房颤抗栓治疗最为普遍应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该药物能够使得血小板的聚集还有激活等特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在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而通过对剂量应用有合理的调整以及监测也能够使得出血风险最大限度的被降低。在进行抗栓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自身的治疗窗并不广阔且有多种因素能够对其造成影响,而在操作过程中剂量的调整也比较麻烦,因此如何让房颤患者合理的坚持抗栓治疗,是当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房颤抗栓治疗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1)患者接受治疗的前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有密切的注意;(2)抗栓治疗过程中使用甲硝唑、磺脲类药等可以让治疗效果有所提高[2];(3)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要保持自身INR指数在2.0-3.0之间。在进行抗凝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坚持接受治疗,否则只会导致心脑血管卒中发生概率上升,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房颤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以及抗栓治疗,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且治疗过程中对于出血的风险能够通过别的方法进行控制,因此这两种治疗方式均值得临床推广。相对于抗凝治疗,抗栓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能够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张勇,郭玉良.房颤患者抗凝治疗180例随访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2(04):298-299.
[2]高怀强.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0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