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这个时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开放性,各种充满生机的前沿理论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他们大胆尝试、反思、探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方面,各种教学思维新秩序不断涌现。它正催生着一个新的时节的到来。
在哈佛执教50多年、享誉美国甚至全世界的萨缪尔森·亨廷顿教授,他觉得自己的大部分学术灵感都来源于课堂。
二、案例描述
在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服饰、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进行提炼,同时我还给他们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段视频资料,希望他们更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物。
很快的,学生从她的服饰里得出了其“贪婪”,从外貌描写里得出了其“厉害”,从语言描写里得出了其“逢迎”,从动作神情中得出了其“善变”等等结论。就在我归纳总结准备来结束这一教学环节时,却看见有人举手请求发言。
“老师,我觉得王熙凤挺好的。你看她那么会说话。她夸奖林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句话说得所有在场的人都那么高兴,这种说话的能力我就很欠缺。”(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具体分析了王熙凤这句话的作用。)
我惊诧于这个孩子的敏锐,更惊异于他能将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转移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同时,也无比佩服他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
“其实,在这一点上,老师也挺佩服王熙凤的。因为人多时,我说话也常伤人。”学生的发言引出了我的真心话。
“是呀,我觉得……”又有一个学生请求站起来发言,“我觉得王熙凤还特别有能耐。如果让她去管理一个公司,她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CEO。”这个学生说得有点激动,脸红红的。其他学生都在笑。
“何以见得她能成为企业高管?”为了能使这种没有预期的精彩更加具体明确,我激发他继续说下去。
“老师你看,她在协理荣国府这一节里,首先制住了员工迟到的现象。我们现在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连迟到都管不住。”
“她不就是用‘打人’的办法吗?我们现在可不允许打人哦!”我故意逗他,希望他能说一些更深的东西。
“‘打人’只是她治理宁国府的一个方法,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东西。比如,她不徇私。她说‘我可不管你们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犯了事,一个都不饶;同时,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班都分成十人,责任承包,‘出了事,我只拿你们几个说话’;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她身体力行,勤于检查,每天早晨早早到岗四处巡查,把个宁府整治得井井有条。如果我将来学管理,我一定会从她身上学一些东西。”
他一口气说了这么长一段话,而且有理有据,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我也由衷地鼓起掌来。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解读!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灵光在闪闪跃动。
“老师,我不这样认为!”正当我们所有人都在赞美王熙凤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他情绪似乎特别激动,而且态度非常严肃,“我讨厌王熙凤!即使你们认为她多么有才能、多么会说话,但对这种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人我还是非常讨厌。”我意识到学生的分歧已开始在人物的能力与道德之间展开了,便努力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入。
“那你觉得会说话也不应该学习了?”
“会说话,应该分为善良真诚的赞美和别有用心的拍马溜须,王熙凤完全是后者。这个世界如果每个人都像王熙凤那样,赞美失去了真实,做人失去了诚意,一切都将失去客观的价值标准。”
“老师,那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应该学习王熙凤身上的那些才干,但不能学习她的为人?”这个学生的总结显然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里话。
听了最后这个学生的发言,我会心地笑了。学生能有这样的见地,真的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无穷的创造力,教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挖掘和激发这种潜在的能量。
“你们说得真好!其实大家讨论的话题一个是能力层面的,一个是道德层面的。作家曹雪芹应该说更多是把她作为反面人物来写的,阴险歹毒,手里有多条人命。最后给她的歌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但我们同学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却加进去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觉得她能说会道,又善于管理,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而另一方面,又坚决地否定了她虚假的做人方式。这正是一种客观朴素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有专家认为,未被解读的文学作品只是一种物质符号,完全处在一种睡眠状态,是你们让王熙凤复活了,而且是以自己心中王熙凤的形象复活的。”学生们开心地咧嘴笑了,课堂显得温暖、愉悦而又深沉。
三、案例评析与启示
我们反思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学生的思路:对老师引导他们总结出来的王熙凤形象产生质疑,进而说出自己的感觉,觉得王熙凤“挺好”,而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但另一学生坚决否定王熙凤这一形象,觉得她缺乏真诚,道德平庸。他认为如果大家都学王熙凤,这个社会可能失去客观的价值标准而陷入混乱。这两类学生之所以唱反调,都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许第一个学生更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第二个学生却更想拥有真诚的品质。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王熙凤这一形象在他们心中完全以自己的需要复活了,她不再只是沉睡在曹先生文本里的人物形象。
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当代颇有影响的“文学解释学原理”。
这种解释学原理摒弃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注重探讨从作品本位到读者本位的思维方式,要求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学生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原理,完全激活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得出自己独到的审美评价。学生的这种体现人文本位的思维模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这个时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开放性,各种充满生机的前沿理论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他们大胆尝试、反思、探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方面,各种教学思维新秩序不断涌现。它正催生着一个新的时节的到来。
在哈佛执教50多年、享誉美国甚至全世界的萨缪尔森·亨廷顿教授,他觉得自己的大部分学术灵感都来源于课堂。
二、案例描述
在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服饰、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进行提炼,同时我还给他们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段视频资料,希望他们更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物。
很快的,学生从她的服饰里得出了其“贪婪”,从外貌描写里得出了其“厉害”,从语言描写里得出了其“逢迎”,从动作神情中得出了其“善变”等等结论。就在我归纳总结准备来结束这一教学环节时,却看见有人举手请求发言。
“老师,我觉得王熙凤挺好的。你看她那么会说话。她夸奖林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句话说得所有在场的人都那么高兴,这种说话的能力我就很欠缺。”(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具体分析了王熙凤这句话的作用。)
我惊诧于这个孩子的敏锐,更惊异于他能将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转移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同时,也无比佩服他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
“其实,在这一点上,老师也挺佩服王熙凤的。因为人多时,我说话也常伤人。”学生的发言引出了我的真心话。
“是呀,我觉得……”又有一个学生请求站起来发言,“我觉得王熙凤还特别有能耐。如果让她去管理一个公司,她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CEO。”这个学生说得有点激动,脸红红的。其他学生都在笑。
“何以见得她能成为企业高管?”为了能使这种没有预期的精彩更加具体明确,我激发他继续说下去。
“老师你看,她在协理荣国府这一节里,首先制住了员工迟到的现象。我们现在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连迟到都管不住。”
“她不就是用‘打人’的办法吗?我们现在可不允许打人哦!”我故意逗他,希望他能说一些更深的东西。
“‘打人’只是她治理宁国府的一个方法,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东西。比如,她不徇私。她说‘我可不管你们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犯了事,一个都不饶;同时,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班都分成十人,责任承包,‘出了事,我只拿你们几个说话’;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她身体力行,勤于检查,每天早晨早早到岗四处巡查,把个宁府整治得井井有条。如果我将来学管理,我一定会从她身上学一些东西。”
他一口气说了这么长一段话,而且有理有据,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我也由衷地鼓起掌来。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解读!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灵光在闪闪跃动。
“老师,我不这样认为!”正当我们所有人都在赞美王熙凤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他情绪似乎特别激动,而且态度非常严肃,“我讨厌王熙凤!即使你们认为她多么有才能、多么会说话,但对这种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人我还是非常讨厌。”我意识到学生的分歧已开始在人物的能力与道德之间展开了,便努力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入。
“那你觉得会说话也不应该学习了?”
“会说话,应该分为善良真诚的赞美和别有用心的拍马溜须,王熙凤完全是后者。这个世界如果每个人都像王熙凤那样,赞美失去了真实,做人失去了诚意,一切都将失去客观的价值标准。”
“老师,那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应该学习王熙凤身上的那些才干,但不能学习她的为人?”这个学生的总结显然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里话。
听了最后这个学生的发言,我会心地笑了。学生能有这样的见地,真的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无穷的创造力,教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挖掘和激发这种潜在的能量。
“你们说得真好!其实大家讨论的话题一个是能力层面的,一个是道德层面的。作家曹雪芹应该说更多是把她作为反面人物来写的,阴险歹毒,手里有多条人命。最后给她的歌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但我们同学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却加进去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觉得她能说会道,又善于管理,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而另一方面,又坚决地否定了她虚假的做人方式。这正是一种客观朴素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有专家认为,未被解读的文学作品只是一种物质符号,完全处在一种睡眠状态,是你们让王熙凤复活了,而且是以自己心中王熙凤的形象复活的。”学生们开心地咧嘴笑了,课堂显得温暖、愉悦而又深沉。
三、案例评析与启示
我们反思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学生的思路:对老师引导他们总结出来的王熙凤形象产生质疑,进而说出自己的感觉,觉得王熙凤“挺好”,而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但另一学生坚决否定王熙凤这一形象,觉得她缺乏真诚,道德平庸。他认为如果大家都学王熙凤,这个社会可能失去客观的价值标准而陷入混乱。这两类学生之所以唱反调,都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许第一个学生更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第二个学生却更想拥有真诚的品质。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王熙凤这一形象在他们心中完全以自己的需要复活了,她不再只是沉睡在曹先生文本里的人物形象。
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当代颇有影响的“文学解释学原理”。
这种解释学原理摒弃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注重探讨从作品本位到读者本位的思维方式,要求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学生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原理,完全激活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得出自己独到的审美评价。学生的这种体现人文本位的思维模式,值得提倡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