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被提出以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指出深度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受到深度教学理念的影响,尝试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就应用到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95
一、优化基础知识目标落实与自主学习结合
基础知识目标是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指向对生字词音、形、义的理解。在长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早已储备了一定量的字词,此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字词的方法,使他们在方法的辅助下自主地学习和理解生字词的音、形、义,打好阅读基础,同时逐步地从知识学习过渡到能力发展上,提升学习的深度。基于此,我在组织深度教学的时候,会将基础知识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具体目标引导自主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部分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之初,会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但是在引导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基础知识学习目标,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白白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基于此,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自读文本,教师首先应设计基础知识性的目标,如自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生字词,借助学习工具,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扫清基础的语言障碍,打好阅读基础;整体阅读文本,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目标设计,使学生的自读具有针对性,而且在查阅工具书扫清基础语言障碍的时候,学生可以储备语言知识,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同时还可以整体建构文本认知,为接下来深入地走进文本,探索文本内涵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文本的第一遍阅读必须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一遍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受到文本新场景、新人物、新故事的刺激,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基础知识进行探索。此外,第一遍阅读文本对深度阅读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之初,教师不仅要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找出生字词,还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揣摩字词的情感色彩,为实现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法
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获得了能力的发展,才能将教学称为是深度教学,如此教学才能展现出有效性。因此,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优化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一)组织朗读活动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该说法指出,通过反复朗读,体验不同的语调、语气等,可以体验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尽管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也曾大量地朗读文本,但是因为缺乏朗读方法的辅助,其朗读效果不佳,难以借助朗读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学生自读文本扫清文本语言障碍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教给学生不同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体验,借助语调、语气、情感以及肢体动作的配合,感知到朗读的美,同时掌握朗读技巧,为借助朗读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潜移默化地发展朗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利用思维导图锻炼深度思维
思维是学生有效阅读文本的保障。在参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阅读问题,且阅读效果不佳,是因为在教师单向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被剥夺了思维权利,一味地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語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较为漫长且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便于学生获取信息、概括信息、提取信息和总结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建构完善的思维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进文字世界中,深入具体场景,一步步地探寻文本内涵,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散思维,深化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三)实现读写结合提升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联系,写作是创作者借助储备的语言素材,对情感、想法进行表达的活动。无论是语言素材,还是情感、想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受到文本内容滋养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所学,进行综合性的反思和应用,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而且深度学习的实现,是以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为基础的。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地理解阅读内容,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在不断理解中自然可以实现深度阅读。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实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写作自由表达,潜移默化地发展读写能力。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定基础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目标,并采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维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11).
[2]周洪宇.语文课堂因深度教学而精彩[J].小学生(中旬刊),2018(7).
[3]肖莹.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何欣.深度教学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95
一、优化基础知识目标落实与自主学习结合
基础知识目标是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指向对生字词音、形、义的理解。在长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早已储备了一定量的字词,此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字词的方法,使他们在方法的辅助下自主地学习和理解生字词的音、形、义,打好阅读基础,同时逐步地从知识学习过渡到能力发展上,提升学习的深度。基于此,我在组织深度教学的时候,会将基础知识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具体目标引导自主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部分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之初,会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但是在引导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基础知识学习目标,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白白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基于此,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自读文本,教师首先应设计基础知识性的目标,如自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生字词,借助学习工具,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扫清基础的语言障碍,打好阅读基础;整体阅读文本,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目标设计,使学生的自读具有针对性,而且在查阅工具书扫清基础语言障碍的时候,学生可以储备语言知识,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同时还可以整体建构文本认知,为接下来深入地走进文本,探索文本内涵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文本的第一遍阅读必须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一遍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受到文本新场景、新人物、新故事的刺激,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基础知识进行探索。此外,第一遍阅读文本对深度阅读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之初,教师不仅要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找出生字词,还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揣摩字词的情感色彩,为实现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法
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获得了能力的发展,才能将教学称为是深度教学,如此教学才能展现出有效性。因此,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优化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一)组织朗读活动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该说法指出,通过反复朗读,体验不同的语调、语气等,可以体验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尽管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也曾大量地朗读文本,但是因为缺乏朗读方法的辅助,其朗读效果不佳,难以借助朗读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学生自读文本扫清文本语言障碍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教给学生不同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体验,借助语调、语气、情感以及肢体动作的配合,感知到朗读的美,同时掌握朗读技巧,为借助朗读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潜移默化地发展朗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利用思维导图锻炼深度思维
思维是学生有效阅读文本的保障。在参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阅读问题,且阅读效果不佳,是因为在教师单向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被剥夺了思维权利,一味地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語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较为漫长且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便于学生获取信息、概括信息、提取信息和总结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建构完善的思维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进文字世界中,深入具体场景,一步步地探寻文本内涵,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散思维,深化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三)实现读写结合提升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联系,写作是创作者借助储备的语言素材,对情感、想法进行表达的活动。无论是语言素材,还是情感、想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受到文本内容滋养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所学,进行综合性的反思和应用,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而且深度学习的实现,是以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为基础的。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地理解阅读内容,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在不断理解中自然可以实现深度阅读。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实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写作自由表达,潜移默化地发展读写能力。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定基础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目标,并采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维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11).
[2]周洪宇.语文课堂因深度教学而精彩[J].小学生(中旬刊),2018(7).
[3]肖莹.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何欣.深度教学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