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诠释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探寻文言文的美点过程中学习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美点;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得也特别吃力。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轻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文言文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呢?笔者认为从美学角度去探索文言文的美点,对文言文教学应当更有效。
一、诵读文章,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古人在写作文章时,特别注重文章语句的节奏与音韵,文章的句式要么长短结合、要么整齐划一,要么大段排比,许多文章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韵美;另外,文言文的诵读还要注意文言文语句的内部结构,要注意诵读时哪些句子该重读、哪些句子该轻读,哪些要读得急一些、哪些要缓一些。这些轻重缓急的诵读无疑加强了文言文的节奏美。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也要运用多种方法,否则,再好的文章学生也有厌读的时候,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听读,还可以让学生自读、齐读、接力读。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二、理解词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
凡是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美文,它们就像大浪淘沙之后的金子,一词一句都熠熠生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文言语句中感知文言文特有的魅力。例如,笔者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如作者写山用“高”字,正面描写,又用“入云”侧面烘托,突出山的高峻;写水用“清”直接表现,接着又用“见底”间接描写,突出水的清澈特点。八个字正侧结合,很好地写出了大自然美丽的一面。接着作者描写石壁用“五色”,林竹用“青翠”,写出景物的色彩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通过“乱”字、“竞”字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整篇文章特别简短,但语言特别生动,且富有表现力,让人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特有魅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
古文特别注重文章的意境美,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品味中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月下美景的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都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用清澈的水来比喻皎洁的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四、理清文脉,欣赏文言文的结构美
好的文章在章法结构上也特别讲究,经典古文尤其如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例如《〈孟子〉二章》一文,两篇文章在章法结构上特别精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觀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是列举六个事例,接着进行一般性地归纳,指出逆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再接着从国家层面指出安乐的危害,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两篇文章虽然简短,但章法结构特别严谨,还有特有的结构美。
五、分析文本,体会文言文的主旨美
初中教材中的许多文言文文质兼美,都充满了正能量,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文章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如学习《岳阳楼记》,要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习《醉翁亭记》,要引导学生学习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要让学生感知古代先贤庄子“舍生取义”的情怀。
总之,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言文的美点,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让文言文教学趣味盎然。
作者简介:王启学(1968— ),男,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美点;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得也特别吃力。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轻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文言文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呢?笔者认为从美学角度去探索文言文的美点,对文言文教学应当更有效。
一、诵读文章,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古人在写作文章时,特别注重文章语句的节奏与音韵,文章的句式要么长短结合、要么整齐划一,要么大段排比,许多文章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韵美;另外,文言文的诵读还要注意文言文语句的内部结构,要注意诵读时哪些句子该重读、哪些句子该轻读,哪些要读得急一些、哪些要缓一些。这些轻重缓急的诵读无疑加强了文言文的节奏美。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也要运用多种方法,否则,再好的文章学生也有厌读的时候,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听读,还可以让学生自读、齐读、接力读。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二、理解词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
凡是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美文,它们就像大浪淘沙之后的金子,一词一句都熠熠生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文言语句中感知文言文特有的魅力。例如,笔者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如作者写山用“高”字,正面描写,又用“入云”侧面烘托,突出山的高峻;写水用“清”直接表现,接着又用“见底”间接描写,突出水的清澈特点。八个字正侧结合,很好地写出了大自然美丽的一面。接着作者描写石壁用“五色”,林竹用“青翠”,写出景物的色彩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通过“乱”字、“竞”字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整篇文章特别简短,但语言特别生动,且富有表现力,让人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特有魅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
古文特别注重文章的意境美,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品味中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月下美景的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都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用清澈的水来比喻皎洁的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四、理清文脉,欣赏文言文的结构美
好的文章在章法结构上也特别讲究,经典古文尤其如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例如《〈孟子〉二章》一文,两篇文章在章法结构上特别精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觀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是列举六个事例,接着进行一般性地归纳,指出逆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再接着从国家层面指出安乐的危害,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两篇文章虽然简短,但章法结构特别严谨,还有特有的结构美。
五、分析文本,体会文言文的主旨美
初中教材中的许多文言文文质兼美,都充满了正能量,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文章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如学习《岳阳楼记》,要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习《醉翁亭记》,要引导学生学习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要让学生感知古代先贤庄子“舍生取义”的情怀。
总之,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言文的美点,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让文言文教学趣味盎然。
作者简介:王启学(1968— ),男,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