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读书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a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离不开读书。古人称一切做学问的人为“读书人”,可见,读书对学习多么的重要。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在其代表作品《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可见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可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且,读书习惯也是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一个契合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很惭愧,因为自己读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仅读的为数不多的书大多是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才找来研读的。平时为了扩充知识而去读书,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愈来愈觉得自己的浅薄,却也无力改变。如若自己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就会有丰富的知识,自身就会有坚实的基础。加上之后的不断补充,知识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了。所以,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必须从小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阅读习惯。
  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行为,家庭的参与同样重要。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但家长如不参与其中,孩子是很难自觉养成习惯的。我们教师也都是孩子的家长或将会是孩子家长,我们得积极行动起来。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把孩子的读书习惯,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起来。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读书兴趣的激发其实并不复杂,重点在于从小引导。孩子还小时,他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在孩子还不会读书、不知道读书时,家长读、老师读。许多故事、百科知识在家长、老师的读书中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认识到书籍可以给他带来太多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喜欢上书,孩子最初阶段的阅读兴趣就建立起来了。也许为了读书,还促进了其他学习能力,比如识字、记忆、理解等能力。
  其次,参与孩子的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家长可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经常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老师反映孩子思维与自己相差太大,有时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在拉大这个距离呢?老师、家长想要真正走进孩子,就必须找到二者之间共同的东西,同读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纽带,在书中能找到多少共同的话题呀!通过平等的交流,加以引导,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孩子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
  第三,处理好书籍与电视的关系。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但绝非全部。而且,更重要的是电视代替不了书籍。比如孩子看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片时,可同时引导其看原著,来比较其不同。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电视剧与原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也会从中发现书籍是无可代替的。
  第四,教会孩子选择书。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老师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家长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老师、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另外引导孩子读好书,父母要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子女开阔视野,多读书学习,增长才干。帮助子女提高良好的个人素养,增强分辨是非真伪的能力。
  有人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能读书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能教子成才的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康,文明,快乐的读书氛围,家长与老师要做好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阅读是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发育的重要方式。如果有一天,我们把读书作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自我的最好方式,那么我们的阅读就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创设民主氛围,建构课堂品味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品味课文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课堂品味平台。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民主化的一
期刊
关于宽容,我本人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宽容应该是一种情感,一种气度。而教育的宽容所涵盖的内容似乎更为广泛,它应该包含热爱、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
期刊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有些学生甚至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但是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确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结合自己的所教所见所思,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育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素质与能力,促进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立足教材文本,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叶圣陶曾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的工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间,“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推崇。无论是市县级的观摩课,还是校内的公开课,总离不开小组合作的重头戏。就在大家为“小组合作”拍手叫好的那一刻,我却对“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有着自己的一点想法。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恍惚间,从教已近三十年了。回顾过去走过的教育教学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忧伤。独坐案前,望着窗外璀灿的群星,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记忆的闸门已然打开,曾经的教育往事如一个个镜头在眼前一一闪现:  多少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尽心尽责、勤勤恳恳地工作,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工作成果,心惶惶而不安。尽管自己表扬啊,奖励啊,竞赛啊等等激励的方法也采用了不少,但收效却并不怎么乐观。
期刊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工作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使它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集体,班主任就必须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班主任的威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开展好班工作的基础。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呢?班主任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有失败的苦恼和自责。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班主任自身要有一种凝聚力。班主任
期刊
在一次题为《解读亲情》的作文课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兴趣、激荡学生的心灵,我向学生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二次大战时期,一位父亲带着幼女横渡大洋,去与妻子相聚,途中不幸心脏中了致命的一刀。令常人震惊、科学家疑惑的是,按常规,生命维持不了几小时的他,凭着保护女儿的强烈责任心,受伤后,在女儿面前未露半点声色,整整坚持了三天,就在船靠了码头,望见了前来接他们的妻子的身影之后,才倒在地上,猝然去世。
期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期刊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又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培养的结果。这不仅要给人以学习的机会和有效的帮助,给学习者以支持和鼓励,也要让每一个不同禀赋、不同水平的人都得到充分发展,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人,即使他受教育的程度很深,学的知识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满装东西的躯壳罢了,体现不出他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人格培养和应试训练的关系呢?这正是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实际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