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推拉;引领;《草原》;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2—0126—01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艘船,学生的学习就像船在逆水前行。教师的作用往往不是推就是拉,帮助学生们前行,像撑篙人在向前推,亦像纤夫一样用劲往前拉。在這个过程中,教师的付出是伟大的,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改倡导教师做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领向知识的海岸,从而主动完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草原》一课为例,着重谈谈“引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草原》教学案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草原》是老舍写的一篇课文,凝练的语言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尤其第一自然段对草原美丽景色的描写非常传神,还渗透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对于小学生而言,去感悟景色美、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内容讲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美的内容来自于个人感悟,别人强加给的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运用课文中的话概括出草原的特点(草原留给自己的印象)。学生们交流自己观点后归纳出: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教师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根据你对文字的理解,拿起自己的笔来画草原,画不出的事物用“△”“○”等代替,里面标注事物名称。要注意自己的画法(画画的层次,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学生开始画画了,教师相机指导,不需要工笔细描,大致勾勒就行了。5分钟后,对学生所画的草原图略作点评后,直奔主题。师:你们给草原涂色时选了哪种颜色?生:绿色。师:看一看你的画笔盒,绿色有几种,你到底用哪种绿色。生:(回答各异)师:那你们再在自己的草原图上填上不同的绿色。仅仅是绿色吗?羊儿、骏马、大牛你涂了什么色彩?学生填色后进行了回答。师:你画出的草原有多大?生:无边无际。师:你们是怎样画出无边无际的。生:画到了纸的边缘;画了云彩,草原与云彩连到了一起;草原和夕阳衔接在一起……师:闭上眼睛,蓝天、白云、碧草、悠闲的牛羊,这样的画面你认为怎么样?你站在这样的草原上心情怎么样?生:(回答异彩纷呈)。师:“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你明白了吗?生 :(根据图画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师:郊外的田野一碧千里,野外一碧千里,这两个句子你认为有问题吗?生:秋天的田野不是一碧千里,野外的沙漠不是一碧千里。师:很好,那你用“一碧千里”说一句话,再用上“翠色欲流”就更好了。生:夏天到了,田野一碧千里,雨后的树木翠色欲流。众多的优美句子从学生们的口中迸发出来。整个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分四步走:读、画、悟、说,没有一个答案是教师讲给学生们的,都是学生们的内心受到冲击后的自然流露。四步走解决了三个层面的问题:感悟景色美,感受语言特色,运用并创造语言。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画草原就是有力的抓手,就是突破重难点的出口。学科整合很重要,画草原表面冲击了语文课堂教学,但正是这一冲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的画草原与教师的追问,彻底把“推拉”变为“引领”。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设计一种方法,引导学生们走向知识,走向自己的内心。审美、语言的特殊性自主感悟,任何人的强加都是无效的,只有学生们的心灵被触动了,才能积淀下一生所拥有的财富。
二、《草原》教学案例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1. 抓住知识的根本。在实施教学前,一定要对所授知识的课程意义进行准确的定位,尤其语文教学中,知识点不够集中,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梳理,宁缺毋滥,选取实现课程意义的内容展开教学。
2. “低进高出”的突破策略。选取内容时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学生参与时才有很高的积极性。除了选取的内容要跟学生们的水平相吻合,采取的策略也要充分符合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无论怎样,要突破的必须是知识的灵魂,知识的根。
3. 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能够把学生们的视线转移到课堂上,必须得寻找学生们乐于参与的因素。内容的选择很重要,方式的选择更重要。参与活动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根据选取的内容,设计适合于学生们的活动,让他们在亲力亲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推拉”把学生们置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引领”则关注了学生们的主体学习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引领中把学生领向知识的海岸。
编辑:张慧敏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2—0126—01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艘船,学生的学习就像船在逆水前行。教师的作用往往不是推就是拉,帮助学生们前行,像撑篙人在向前推,亦像纤夫一样用劲往前拉。在這个过程中,教师的付出是伟大的,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改倡导教师做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领向知识的海岸,从而主动完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草原》一课为例,着重谈谈“引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草原》教学案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草原》是老舍写的一篇课文,凝练的语言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尤其第一自然段对草原美丽景色的描写非常传神,还渗透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对于小学生而言,去感悟景色美、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内容讲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美的内容来自于个人感悟,别人强加给的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运用课文中的话概括出草原的特点(草原留给自己的印象)。学生们交流自己观点后归纳出: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教师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根据你对文字的理解,拿起自己的笔来画草原,画不出的事物用“△”“○”等代替,里面标注事物名称。要注意自己的画法(画画的层次,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学生开始画画了,教师相机指导,不需要工笔细描,大致勾勒就行了。5分钟后,对学生所画的草原图略作点评后,直奔主题。师:你们给草原涂色时选了哪种颜色?生:绿色。师:看一看你的画笔盒,绿色有几种,你到底用哪种绿色。生:(回答各异)师:那你们再在自己的草原图上填上不同的绿色。仅仅是绿色吗?羊儿、骏马、大牛你涂了什么色彩?学生填色后进行了回答。师:你画出的草原有多大?生:无边无际。师:你们是怎样画出无边无际的。生:画到了纸的边缘;画了云彩,草原与云彩连到了一起;草原和夕阳衔接在一起……师:闭上眼睛,蓝天、白云、碧草、悠闲的牛羊,这样的画面你认为怎么样?你站在这样的草原上心情怎么样?生:(回答异彩纷呈)。师:“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你明白了吗?生 :(根据图画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师:郊外的田野一碧千里,野外一碧千里,这两个句子你认为有问题吗?生:秋天的田野不是一碧千里,野外的沙漠不是一碧千里。师:很好,那你用“一碧千里”说一句话,再用上“翠色欲流”就更好了。生:夏天到了,田野一碧千里,雨后的树木翠色欲流。众多的优美句子从学生们的口中迸发出来。整个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分四步走:读、画、悟、说,没有一个答案是教师讲给学生们的,都是学生们的内心受到冲击后的自然流露。四步走解决了三个层面的问题:感悟景色美,感受语言特色,运用并创造语言。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画草原就是有力的抓手,就是突破重难点的出口。学科整合很重要,画草原表面冲击了语文课堂教学,但正是这一冲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的画草原与教师的追问,彻底把“推拉”变为“引领”。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设计一种方法,引导学生们走向知识,走向自己的内心。审美、语言的特殊性自主感悟,任何人的强加都是无效的,只有学生们的心灵被触动了,才能积淀下一生所拥有的财富。
二、《草原》教学案例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1. 抓住知识的根本。在实施教学前,一定要对所授知识的课程意义进行准确的定位,尤其语文教学中,知识点不够集中,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梳理,宁缺毋滥,选取实现课程意义的内容展开教学。
2. “低进高出”的突破策略。选取内容时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学生参与时才有很高的积极性。除了选取的内容要跟学生们的水平相吻合,采取的策略也要充分符合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无论怎样,要突破的必须是知识的灵魂,知识的根。
3. 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能够把学生们的视线转移到课堂上,必须得寻找学生们乐于参与的因素。内容的选择很重要,方式的选择更重要。参与活动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根据选取的内容,设计适合于学生们的活动,让他们在亲力亲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推拉”把学生们置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引领”则关注了学生们的主体学习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引领中把学生领向知识的海岸。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