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曲靖府内地移民研究——以交通线为中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巩固对云南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曲靖地区设立了众多卫所,并开展了大规模军事移民。这些移民主要以卫所为面,以堡驿为线、以关哨为点,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外来移民的涌入不仅改变了曲靖地区原有的民族分布比重,还改变了民族空间分布格局。民族分布比重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又促进了曲靖地区的民族交融。
  【关键词】:明代;曲靖府;交通线;移民
  一、明代曲靖府居民分布与交通线的关系
  (一)明代曲靖地区主要交通干线
  公元前4世纪以前云南与内地的交通线已开通,此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明时期,普安常德通京大道從昆明,经杨林、易龙、马龙、曲靖、白水、富源(平夷),由胜境关出省到达贵州,经普安到贵阳,到常德到汉口。联通云南与川东的乌撒到也经过曲靖地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和云南社会经济重心的转移,自元代以来云南与内地的交通主干线逐步转移到东北部和东部,普安到常德的通京大道成为云南与内地联系的最主要的交通干道,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曲靖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交通地位使曲靖成为内地进入云南的“锁钥”重地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内地移民的迁入。
  (二)明代外来移民
  明王朝平定云南的初期,云南局势并不稳定,各地诸夷叛乱不断。其中地处云南锁钥的曲靖地区夷民更是叛乱不断。土官阿资扬言:“国家有万军之用,我地有万山之险,岂能尽灭我辈。”沐英镇压阿资后,乃设越州、马龙二卫,扼其险要。接着又在陆良地区“置陆凉卫指挥使司。在罗平地区,因为夷民土目叛乱,明王朝于万历年间设立定雄千户所守御。针对曲靖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防守要冲之地纷纷设立卫所进行屯戍。在曲靖霑益州,“著吉安侯、平凉侯,在倘塘驿上下紧要处屯种。”此外,后沐英“道过平夷,以其山险恶,宜驻兵屯守,后以为平夷千户所。”
  有明一代,明王朝在曲靖地区设立曲靖卫、越州卫、平夷卫、六凉卫、马隆所、定雄所、乌撒后所(属于乌撒卫),共计19个千户所,明代每个千户所有1120名军士,由此可知道曲靖地区驻守的军士多达21280人。而且,曲靖地区位于川滇黔土司居住区,战略位置非常紧要,根据明朝在云南重兵驻守的原则,卫所的军士甚至超过正规编制数额。
  为方便公差人员往来于云南、飞报军情、转运军需,明王朝在云南设立了数量众多的堡和驿。“云南有驿无递,故以堡代之,有驿必有堡。堡主递送,领以百户,世职其事,实以军士,世役其事。官军皆国初拨定人数,环堡居住,有田无粮。”据《明史·乌蒙土司传》记载“置邮传以通云南,宜率土人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各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符至奉行”。朱元璋遂“遣前城门郎石璧往云南谕西平侯沐英等:‘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于是,自曲靖火忽都至云南前卫、易龙设堡五,自易龙至云南右卫黑林子设堡三,自黑林子至楚雄禄丰设堡四,自禄丰至洱海卫普淜设堡七,自普淜至大理赵州设堡二,自赵州至德胜关设堡二,人称便焉”。明代在曲靖地区设立了三岔口堡(曲靖卫)、火忽都堡(曲靖卫)、普鲁古堡、定南堡、霑益站堡、倘塘堡、白水站堡、额勒屯堡。
  明朝政府在曲靖地区也设置了众多的驿站,分别为:霑益州霑益驿,在州治西关。炎方驿(火忽都堡),在州南七十里、松林驿(普鲁吉堡),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倘塘驿(倘塘堡),在州北七十里、南宁驿、白水驿、陆凉州普陀桥驿、马龙州马龙驿、罗雄州多罗驿。明代大抵驿传之事属于兵部,设驿也是卫所事务,所以驿和堡往往连为一体。
  通过对堡、驿的统计和定位我们知道明代在曲靖地区设立的堡和驿同卫所一样多分布在曲靖府到乌撒卫后所(宣威),到乌撒最终到达川东地区的乌撒道和从曲靖府到交水分道进入平夷卫到普安最后到达常德的通京大道沿线。而沿线的卫所、堡、驿成为明代在曲靖地区驻守和屯田的最主要地区。
  此外,正德《云南志》“云南地方夷汉杂处,盗贼出没无常,故于各道路,每十里或二三十里各设哨戍以守之。大哨五十人,小哨或二三十人,俱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主之。官及各哨俱连家小住札,一年一换,亦有民哨与军哨相兼守戍。”关哨设置在坝区边沿,甚至延伸到山区战略要点,
  通过一系列的军政设置,明朝在曲靖地区形成了以卫所为面,以堡驿为线,以关哨为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统治网络。明朝中后期曲靖地区土司虽有叛乱出现,但这种点线面相结合措施的实施牢牢控制了曲靖地区的局势。明代中后期以后,明王朝把驻防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滇西南地区。
  二、明代曲靖府居民分布格局的改變
  通过对明代曲靖地区卫所数量的统计,我们知道曲靖地区卫所军士达到21280人。但明代卫所军士必须携带家眷。此外,正军必须配备一名军余为正军处理生计军需,但军余往往超过一名。如每名正军配置一名军余计算,明代曲靖地区卫所军士和军余应该有42560户,如果每户按3口人计算,那么明代曲靖地区外地军事移民人数应该在127680人以上。
  根据万历《云南通志》的统计:1576年,明代曲靖府一共有编户8492户,共59995人;云南都司下辖卫所及乌撒后卫所拥有军士及其军余、舍丁约为15万人。这样,明代中后期曲靖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外来移民及其后裔一共有近21万之多。虽然民屯移民数难以考证,但从万历《云南通志》曲靖府的人口统计数中我们知道以民屯方式进入滇东地区的移民是明代曲靖地区内地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晋以来进入云南地区的汉族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汉族族性没有保留下来,他们“变发易服”融入到云南当地民族中。但元代以来,进入滇东地区的汉族移民大多都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明初,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白族)而已,有曰白罗罗(彝族)、曰达达(蒙古族)、曰色目(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及四方之为商贾、军旅移徙曰汉人者杂处焉。”汉人在云南各民族中数量并不占主要地位,但经过明代的移民和移民的增殖,汉族在云南的曲靖等地区成为了主体民族。曲靖地区民族成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汉族群体成为了曲靖地区的主体民族,正如谢肇淛《滇略》中描述的那样“土著者少,寄籍者多”。在外来移民定居较长时间以后,移民逐渐土著化。在曲靖地区的坝区的少数民族大多与外来汉人融合。少数进入山区的汉族移民又被当地少数民族“夷化”,但是这一比例在外来移民中所占比例较小。
  明代外来移民的进入在改变民族成份比重的同时也改变了民族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有延伸和垂直居住模式:明初,军屯与民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镇和交通要道沿线。明中后期以后,移民军民除了屯驻在坝区之外,还向坝区边缘和山区延伸。因而,这一阶段的移民开创了云南各民族间垂直居住模式的先例。明代曲靖府居民分布与变迁与曲靖地区交通线的分布密切相关。外来移民的大量进入促进了交通线附近城镇、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明代曲靖府以交通线为主的移民促进了地区的变迁与交融,使曲靖乃至整个云南形成了多元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地区文化。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明]陈文纂:景泰《云南图书经志书》,云南省图书馆馆藏本。
  [3]李中清著,林文勋、秦树才译:《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文化专有词,因特殊的文化含义与丰富的历史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诸多翻译困难。本文阐释了文化专有词翻译的背景,追溯了“江湖”一词的历史沿革,探讨了“江湖”一词的不同译法,提出了作者认为的理想译法,并总结了文化词翻译的原则。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傳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灵感。  一、文化词及其意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英语的普及教育和广泛使用下,自如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从语言自身的包容性及语对效应、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以及人们的使用心理方面,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汉英语码混用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应辩证地看待,在使用上应秉持一种尊重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态度,这对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及汉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码混用
期刊
【摘要】:拉玛人为白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笔者有幸对兰坪县黄柏村和拉竹河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就是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民歌开益,了解其在宗教仪式上的运用及传承保护情况。通过访谈各级传承人及当地村民,得到了十分珍贵的一手资料,加以梳理,撰写完成了本文。`  【关键词】:拉玛人;民歌开益;民俗文化;宗教信仰  正文:  一、拉玛人与民歌开益  拉玛人在195
期刊
语言是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依赖于语言而存在,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语言就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俗语或是俗话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含蓄幽默,并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是语言形象反映文化特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辞海》(1999年普及本)对俗语的定义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
期刊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石油科技英语翻译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中介与桥梁。石油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完成“信,达,雅”的翻译基本宗旨,更要将石油科技英语的词语语义和文化信息密切联系起来,达到文化与语言交流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石油科技英语;翻译;文化;和谐  一、石油科技英语翻译的文化涵义  石油科技英语是人们从事石油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进行交际的工具,其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汉语成为了一大热潮,孔子学院也成为了汉语学习的重要平台。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概况进行分析,从越南孔子学院概况,文化传播现状研究分析出越南孔子学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分析了越南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此更好发挥越南孔子学院的载体作用,加强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越南孔子学院;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实
期刊
【摘要】:在哈尼族聚居的黑树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少的汉族,他们在仪式活动中表达着族群文化。本文试以竜宾村汉族的进新房仪式的田野材料作为切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区的汉族的文化特征。  竜宾村隶属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乡,在龙坝乡东南方。竜宾村汉族聚居于竜宾自然村和草坪坝村,以李氏、钱氏、杨氏、罗氏等家族为主。与哈尼族村子蚌海紧邻。民间信仰存在于民俗活动当中,虽然竜宾村的汉族有
期刊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达给观众的视觉方面的图形设计。而民族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表现形态,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也是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活动的资料来源,因而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探索和研宄,可以加深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及在进行创造活
期刊
【摘要】:阿卡巴拉舞是香格里拉市重要的非遗传统文化遗产,深受当地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阿卡巴拉舞在其发源地吴树湾村有着多种传承方式并存的现状,在吴树湾村民的共同努力的传承下,阿卡巴拉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阿卡巴拉舞;节日;传承  一、阿卡巴拉舞的场域  三坝白地吴树湾村的阿卡巴拉舞,起源于白地吾树湾纳西族的汝卡支系,是纳西族汝卡支系的首舞,这个歌舞只在农历
期刊
【摘要】:民族音樂是一种能舒缓人心的特殊体裁形式,而创作者在音乐创作中可通过构造民族化意韵体现心理活动。这种带有民族风格的创作元素更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灵魂。本文则从情景描绘、时代地域背景、民族根源属性等方面分析民族音乐创作中构建“意韵”形态措施,望给予音乐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创作;意韵;形态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追求民族就是世界的创作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