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boy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成长 小说 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 “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二 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模式
   成长小说在形式层面上有着鲜明的标记:叙事模式化。叙事模式一般包括主观模式、客观模式、第一人称模式、第三人称模式、评述模式等类型。如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都是通过叙事功能描写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落与追寻的对立,进而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遇到独特的、只属于他或她自己的契机——成长性事件,而这一事件触发了未曾获得的认识时,被视为成长的契机。在这种契机中,主人公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等的考验,得到磨炼,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靠着智慧和能力赢得幸福——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乖巧的女儿。斯蒂芬特别喜爱女儿凯特,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意外而变成不幸,女儿凯特在超市丢失了,这给主人公斯蒂芬带来巨大的情感打击,他的成长契机也在此时出现了。小说以走失的孩子为导火索,描写了斯蒂芬生活和情感的巨大变化,女儿的丢失使斯蒂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其他我什么也不要。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
   主人公斯蒂芬由于伤失爱女之痛,沉浸在过去,逃避现实。生活和工作也随之变得混乱而颓废,他的现实充满了回忆,回忆使得现实有了意义,这使他陷于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中,导致生活一度不能自理,无法自拔地退入了孩子半封闭式的个人世界。主人公丢失女儿的事件仅仅发生了一次,却被麦克尤恩多次反复地描写,造成了叙述上的重复,丢失孩子的重大事件使斯蒂芬的内心遭受磨砺,以此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契机。最后,当斯蒂芬认识到完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才最终摆脱女儿丢失的阴影,走出成长的困境。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反映出家长要珍惜孩子,关爱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又如,《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是一个早熟、敏感、充满文学幻想的小孩。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行动和思考。因此,当庄园发生强奸案后,鲁莽的小布里奥妮在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下,指证罗比是施暴者。由此,布里奥妮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布里奥妮的诬陷把罗比送进了监狱,而她的草率使她的后半生都陷入悔恨之中。是妒忌以及无知让那个女孩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小布里奥妮这一鲁莽的举动不仅毁了姐姐和情人的爱情,也使她本该美好的童年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将罗比的“清白”与布里奥妮的“罪”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中,他塑造的角色因为成长契机改变了现实环境,进而造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躁动不安。
   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因女儿的丢失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而他试用幻想来对抗丢失女儿的痛苦:他放弃了写作、朋友,整天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几乎处于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步。小说描写了斯蒂芬被一个乞丐小女孩利用他的失女之痛遭受欺骗的经历,正是乞丐女孩打破了斯蒂芬心目中凯特的美好形象,而乞丐女孩的死亡又让斯蒂芬感到类似失去女儿的遭遇。他意识到凯特真的丢失了,自己必须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并进一步意识到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按他想象中的样子成长。此外,另一个让斯蒂芬意识到女儿凯特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他思维中的一个幻象的事实,来自于作品中一个相貌和凯特长得非常相像的女孩鲁思·莱尔对斯蒂芬关爱的直接拒绝——她拒绝承认自己就是失踪的凯特。这更加进一步地触动了斯蒂芬的情感,让他直面挫折。他开始自觉对抗回忆对他的侵蚀和伤害,在与痛苦的博弈中,斯蒂芬向妻子寻求慰藉,而对婚姻问题、夫妻关系的思考也是斯蒂芬与生活博弈的一部分,他们开始互相谅解,努力挣脱现状,面对现实的人生。
   麦克尤恩的小说最动人之处恐怕就在于主人公运用自由的意志,对成长坚持不懈地向往和奋争。他们奋力挣脱困难的环境,与现实抗争,不懈地寻找着生活的目标,努力地重塑生活的意义。小说中描写分居的斯蒂芬夫妻在一次意外中,妻子怀孕了,她独自承担这件事情。而新生儿的诞生彻底修复了夫妻间的关系,两人重归与好,为斯蒂芬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机遇,让斯蒂芬摆脱了回忆的阴影,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麦克尤恩在作品中寻求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他试图在小说中表明:一方面人的自然情感和生活考验无法抗拒;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塑与成长是要通过自身努力和道德选择才能达到的。
   三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极其巧妙地了运用叙事策略,多角度叙事,片段性的拼贴、互文性、写实与虚构相结合,使其作品独具魅力。而他极富张力、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则使读者感受到巨大的美学冲击力。
   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常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声音来描绘同一个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常由多个人物分别讲述,使作品带有烈的主观色彩;小说人物无意识的追寻经验与自我的描述相互混合渗透,又构成了对事件的不同评论和观察。
   例如,在《时间中的孩子》中,通过斯蒂芬作为叙述自我,随着他视角的推进,让读者感受到女儿失踪后“我”的痛苦和焦虑。使得读者追随着主人公进入情感强烈搏动着的内心世界。叙述行为本身是自我体验的总结和完成,而通过斯蒂芬的朋友查尔斯夫妇的言说,则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斯蒂芬的另一个视角,感受到斯蒂芬对女儿的爱及他失去女儿的痛苦,这种对人物和内心情的多角度描绘,使作品独具魅力。
   麦克尤恩写作呈现出片段性的拼贴,追求描写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及真实的现实世界。他把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意识片段和故事情节拼贴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连续性及情节的连贯性构成,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
   例如,《赎罪》是由四个片段构成的,麦克尤恩把并不相互关联的章节或片段置放在一起,在形式的安排上强调每一片段的独立性:第一个片段讲述了布里奥妮如何误将罗比送入监狱。第二个片段,跳跃到二战的战场,透过罗比,让我们认识了战争,同时也描写了支撑罗比活着的信念是他对塞西莉亚的爱情。第三个片段是在医院,布里奥妮当了一名随军护士,她向姐姐和罗比承认错误,并承诺讲出事实真相,还罗比清白。而当我们正在猜测着真相大白时,毫不相干的第四个片段出现了,塞西莉亚和罗比在战争中都死去了,布里奥妮坦承赎罪无法实现,读者期待的目标落空了,使读者认识到所涉及的现实其实就是写作本身的现实。四个片段没有因果关系,麦克尤恩主观地、真实地再现每一个片段的主题,把它们未加改造就直接拼贴在作品中,这种片段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连贯的情节,每一个片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充分发挥片段拼贴在小说叙事中展现内心真实的作用。
   现实主义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叙述方法上具有时空跳跃、时间倒错等特征。这是麦克尤恩表现其思想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斯蒂芬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魔幻地穿越时空,在洪钟酒吧外看到自己父母,他与母亲对视,仿佛看到几十年前自己出生前的情景:“百货商店女店员克莱尔爱上了年轻的军人道格拉斯,当她满心喜欢地告诉未婚夫她已怀孕时,像所有惧怕丑闻和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一样,他沉默了、害怕了、退缩了。”这让克莱尔非常失望和伤心,她决心打掉这个不受欢迎的孩子。然而当他们坐在酒吧里时,克莱尔看到在窗子上浮现出一张小孩的脸:“它正朝酒吧里看,带着恳求的表情。它那么白,白得像阿斯匹林,带着恳求的神情。”顿时,克莱尔心里的母爱油然而生:“我肯定,我知道,我看见的是我自己的孩子。”这个正在孕育中的婴儿,突然变成活生生的了,“她第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独立个体,意识到她必须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它。”这个受到保护并出生的婴儿就是小说主人公斯蒂芬,斯蒂芬仿佛目睹了当年酒吧里的动人情景,这似真却幻的一幕让斯蒂芬在这找到了母亲对他的关爱,重新认识了自己,他的生命开始复苏,并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时间中的孩子》把现实与魔幻杂糅在一起,将斯蒂芬引入一个追寻自我真实的旅程:他看到并感受到母亲在困难的环境下,毅然生下自己,明白了新生命的降生之不易,理解妻子在生产时的痛苦和挣扎,也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并以此确认了自己的价值。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他在作品中关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寻个人成长困境的出路,集中表现了后现代工业社会成长的意义所在,目的就是要影响读者的个人成长。麦克尤恩在写作中表现的风格不是传统的套路和模式,而是对于成长主题的关注与描写,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而这正是麦克尤恩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英]伊恩·麦克尤恩,何楚译:《时间中的孩子》,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 郭凤:《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特征初探——以〈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为例》,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蔡雨秋,女,1980—,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文化文学,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英国工业革命在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其成果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敏感的艺术家更能感觉到这一前所未有的工业时代的新脉搏,工业革命的风起云涌也让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机械与速度在他晚期油画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透纳在光与色的运用上启发了印象派而被认为是印象主义先驱的话,那么他本人对于工业革命时代地把握也成就了他作为现代画家的
期刊
摘要 《红高粱》是莫言故乡家族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部,作品以抗战时期作为社会背景,叙述了关于家族祖先爱恨情仇、精忠报国的故事,歌颂了家族祖先敢恨敢爱、敢打敢杀、奔放不羁的自由意志,并以此对抗传统主流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重铸民族性格。  关键词:莫言 《红高粱》 自由意志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总体上看,莫言基本上属于生命文化型作家,他的
期刊
摘要 改造国民性作为乡土小说的主题,自鲁迅起至今已一个世纪,陈继明的中篇小说《每一个下午》告诉我们,即使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国民性中诸如奴性、依附性、官本位意识等病态成分依然像幽灵一样徘徊不去。陈继明既承续了鲁迅批判国民性传统,又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努力,他不但“揭出了病苦”,还开出了“药方”,使得乡土小说的主题意蕴向前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每一个下午》 乡土人格 精神阵痛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王度庐作为“悲剧侠情”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孤独弥漫在他每一部作品的始终,这与作者的人生体验紧密相关。他描述给我们的是强者的孤独,是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在苦难中的奋发向上。这种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尊敬。  关键词:王度庐小说 孤独 孤独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王度庐是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悲情武侠”的始祖。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接受
期刊
摘要 东北的话剧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萌芽,但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在日伪占领东北的沦陷时期。沦陷最早、控制最严、文化发展较全国滞后的东北地区,话剧却呈现出繁复多姿的样态。李乔是活跃在东北沦陷区话剧舞台上的领导者,他对话剧创作有着高屋建瓴的见解,作为沦陷区的作家,有对异族侵略的反抗,也有被政治压迫的无奈,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对黑暗现实的反映,也有进行附和国策的书写。  关键词:李乔话剧 隐喻书写 “破坏
期刊
摘要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近作《自惭形秽》中虽然继续探讨衰老、性爱和身份等经典话题,但却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体现了其求新求变的创作意识。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自惭形秽》 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被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赞为美国仍然健在的四位文学大师之一的菲利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阅读罗兰·巴特《明室》开始,试分析了巴特根据自身经验在书中提及的两种文化意义上的照片特性,但重点将放在巴特怀念和悲悼母亲的部分。此书风格较之巴特早前作品朴素、行文简洁条理明晰,巴特以一种平和内敛的笔触向母亲献上了一曲爱的挽歌。  关键词:罗兰·巴特 《明室》 摄影 照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最终,他的作品成为了名至实归的自传。对于个人和自我的勇敢反思是他晚
期刊
摘要 本文应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华裔美国文学史中的三部重要作品《华人阿五》、《女勇士》、《喜福会》进行分析,指出三部小说为东方、西方及封建男权专制这三种声音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场所。小说中的第一代与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打破了无语状态,发出了自己声音。这些声音中有对封建男权专制的控诉,有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融合。而在各种声音的对话中,小说获得了最终的意义。  关键词:对话 华裔女性声音 东西方意识形态
期刊
摘要 纵观美国犹太文学发展史,“犹太性”被不同的美国犹太文学作家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在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描述了犹太人在经历种种苦难后,最终回归的故事。本文试通过长篇小说《店员》,管窥马拉默德“犹太性”的生成途径。  关键词:伯纳德·马拉默德 犹太性 《店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以后,美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及震撼了整个美国20
期刊
摘要 反复手法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人物的个性和主题意义。通过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的反复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虚伪、没有责任感的人,象征着“迷惘的一代”;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感,但又摆脱不了“迷惘的一代”影响的人。而这对情侣的故事则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一直致力的主题——重压下优雅地生活。  关键词:反复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