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完美的老师。记得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于班主任工作是一窍不通,只是班里出了什么问题,才去试着去解决问题,很少能把工作做到前面,所以当初我带的班并不是很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老师的帮助,我也慢慢的找到了一点头绪,并开始琢磨具有我个人特色的管理办法。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也应该有自己的班规,有了班规才能更好的组织和管理好孩子们。
  记得刚接手这个五年级的时候,第一个星期,各种规则我都没有说,孩子们闹成什么样我都不管,班里成了垃圾场,两操做的也是一塌糊涂,至于向带红领巾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更是一直维持在0这个数字上。一周后,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公布了本周各班的行为习惯得分,并给优胜班级发了流动红旗,就在那一时刻,我看到班上孩子们的脸上都没有了往日的笑容,我心里一阵窃喜。上课后,对于流动红旗的事我只字不提,一天下来,孩子们好像有了一丝的变化。在第二天的日记中,有不少孩子对流动红旗的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有几个孩子提了很好的感想,于是,在周二的班会上,就流动红旗这件事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没有得到流动红旗的原因一一列举了出来,我趁热打铁,鼓励孩子自己制定班规,很快,有孩子提出了疑问,我们班有了班规,但是谁来监督呢,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于是班委就应运而生。班规的指定,班委的选举全是在学生的要求下完成的,所以在执行起来并不困难,虽然我用了将近一下午的时间做这件事,但是我觉得值,因为什么道理我都没有讲,所有的道理都是孩子们自己悟出来的。
  二、让爱无处不在
  相信在座的各位一直被爱包围着,比如来自父母的爱,来自朋友的爱,来自爱人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爱,在我看来爱如空气一般重要,如果没有爱我们会窒息,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变的天天精彩。 而学生现在的生活好像只有学习,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又都是零零后的个性张扬的一代,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用他们喜欢并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爱。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我很少发火,因为我认为,老师的威严不是靠发火得来的,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会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引导;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行为时,我会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扶”她起来。久而久之,学生们把我当成了知心人,开始向我倾吐自己的真情,正因如此,班里的大小事情我了如指掌,孩子们的心里动向我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日记本则是我和孩子们交流最频繁的平台,我也从孩子的日记中发现了班上的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班的孙雨辰同学,一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小姑娘,没想到却是一个思想偏激的孩子,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她认为是一种伤害,一种侮辱,在她的日记中,她大胆言辞,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用犀利的语言分析事情的原委,把老师批得分文不值,而自己一点错也没有。我发现后,决定要找她谈心,但是又担心她会接受不了我的观点,想不开,于是先是和她在日记中交流,慢慢的再找一些受过挫折的事情让她分析,揪着样,孩子的日记起了变化,语言不再那么锋利,开始用正确的眼光来分析问题了。
  三、不要动不动就找家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按这个规律去办。如果老师动不动就找家长,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觉得老师是一个爱告状的老师,处处和自己作对,而家长也会对孩子越来越失望,在老师的责怪和家长的失望中成长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吗?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尽量的把持好尺度,扮演好一个“调解员”的角色,他们毕竟是孩子,孩子哪有不烦错误的,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他们才会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毕竟,犯错和改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也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的环节,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日记本可以让我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和学生沟通,帮他们解决问题。
  四、赏识、激励每一个学生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力求在平凡,普通中捕捉搜寻闪光点,把握学生的常态内力,使其发扬长处,避其短处,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优势,以促进个性特色形成;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力。
  有人说,当老师就一定要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爱校如家、爱学生超过爱自己的孩子,这点我做不到,但我做到了对工作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尽我所能地付出我的智慧和爱心,用爱在浇灌我的那些花朵们的。只要我们精心照顾,真诚相待,静待花开,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等待我的是一大片盛开的鲜花。
其他文献
前不久,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在开展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看完此消息,深感震惊,“语文无用”的论调其实早已不新鲜,在学生和家长中且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但是没想到,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大学居然以这种方式来轻视甚至无视语文,这更是一种悲哀。想当初,从兴办教育
期刊
当年去西安与华山失之交臂,这次无论如何我都要体验一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壮丽奇景,领略“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的美妙。  去西安的火车路过华山脚下,从车窗望去,连绵的山脉已经在向我招手。我见过一洲老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返回渭南,开始我的华山之行。事先的攻略早已做好,下午到达华山脚下的玉泉院见过陈抟老祖,一碗地道的“羊肉泡馍”后,来到旅馆休息。“轰隆隆”的雷声震惊了本无睡意的我:“下雨了可怎
期刊
阅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会只考语文,还会考其他比语文难度大得多的科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
期刊
但凡接触过文学的人,都不得不叹服鲁迅的伟大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或嬉笑怒骂,或讽刺嘲笑,或深情怀念,语言风格犀利,多抒写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与以往的文章不同,《鲁迅自传》却写得犹为“冷静”。50年的传奇经历,浓缩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对认识鲁迅的重要意义;它行文简约,简约到以致极可能被低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这篇不起眼的短文背后却站着
期刊
近年的高考作文,综观各省命题,寓言故事类相对减少,新闻时事类相对增加。新闻时事类材料作文,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写时评,而多数考生对时评的写作要求还不熟悉,以致遇到此类作文便不知所措,写得不伦不类。为此,让考生弄清该类作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掌握时评类作文的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已是当务之急。下面就时评类作文知识及写作注意事项一一阐释。  一、关于时评  1.时评的内涵。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
期刊
根据相关的调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古代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尊师重道。大部分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较严重,集体主义观念削弱,怕苦怕累,不知道反省。平常还有喝酒、抽烟、上网成瘾、谈恋爱、打架斗殴、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存在,如果一味任
期刊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应试教育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那么,怎样才能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去读死书,死读书。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的讲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即多提出质疑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
期刊
我们常规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脱节,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阅读和写作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不能“分家”,应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  一、课前微写作:推读 荐读  推荐读类写作重在对荐读文本进行“推介”,目的在于让人亲近进而阅读文本。这种“微写作”训练形式要求推荐者首先要读懂文章,把准主题,明了作品风格
期刊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木兰作为一个巾帼英雄被世人广为流传,人们看好的是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代父从军,男扮女装,驰聘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然而在人们的传诵背后是否是这么回事呢!让我们翻开《木兰诗》来体会其中是欢愉还是心酸?  一、 在封建社会中,体现着“男耕女织”的思想 ,女人的工作是相夫教子,从不过问实事,未出嫁的少女
期刊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师生都未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去,还处在隔靴搔痒的尴尬状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部分尚未真正启动。怎样才能作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呢?  生活中的艺术恐怕是语文最完美的表达,半夜的鼠叫,清寂;清晨的鸟鸣,鲜活;日中的喧嚣,繁华;傍晚的夕阳,凄美,正是这些点滴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使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