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学校化身体的建构策略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1984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柯曾言,人的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文明在人类的身体上实现时空凝缩,有什么样的文明进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表达方式。我们的身体成了社会的肉身,社会将其记忆刻画在我们的身体上,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加以传递。因此,幼儿的身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身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体现在幼儿的身体形态之中。幼儿的社会化首先是身体的社会化,是使幼儿的身体习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形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身体习性的过程。
  在社会场域中生存,属我的身体其实是缺席的,社会会利用其各种机制和资源来打造社会化的身体,使其打上社会烙印。幼儿园是幼儿人生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组织,其制度化的力量相对于家庭、同伴具有无法比拟的型塑力量。在这样一种制度化的氛围中,幼儿身体的自然属性逐渐地消失,社会习性越来越多,“我的身体”变成了一个纯粹社会建构的“学校化的身体”。然而,在幼儿园的日常实践中,学校化的身体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属我的身体又是如何消失的?这期间教育运用了些什么样的策略,倡导了什么样的身体实践?
  一、身体仪式
  幼儿园所采用的第一个促进幼儿身体学校化的策略便是各种各样的身体仪式。保罗·康纳顿认为,文化即是一套身体的管理学。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身体进行打造。有的关注宏观,有的关注细节。而学校较多地关注微观的身体细节塑造,进行的是一场有关身体的微型体操表演,身体仪式作为“体化实践”的核心成了幼儿园进行身体社会化的一个必然策略。
  什么是身体仪式呢,康纳顿认为,身体仪式是一系列举止礼仪、名分与礼仪、权力与礼仪以及等级之间的礼仪,是一种身体记忆术,它形成的是幼儿的身体教养和身体素质。
  在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身体仪式莫过于举手、站立等。这些仪式演绎的既是一种权力与等级,也是一种礼仪与名分。在幼儿园的长期熏陶下,幼儿的身体仪式内化为身体教养,成为其一种惯常化的身体实践。
  1. 举手仪式。
  “举手”是学校情境中的“日常事实”,也是集体化教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当我们困惑不解时,我们举手;当我们成竹在胸时,我们也举手。举手成了我们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早已不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了一种仪式化的行为。与“举手”相比,“插嘴”则成了一个极具负面意义的词汇。对于幼儿来说,举手仪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和幼儿天真率直的自由本性相悖。
  在幼儿园的教学场景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会的小朋友请举手”,“你的手没有举好,我不请你”,“有些小朋友又忘记了,手应该怎么举啊?”我们也会听到幼儿这样的表达:“老师,XX没举手就说了”,“老师,XX举两只手”。
  勿庸讳言,“举手”是成人为幼儿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进入班级生态所制定的一条规则。举手这一仪式虽很细小,但学校正是通过对幼儿身体细节的操纵,不断地将自由伸展、多姿多态的幼儿身体纳入学校化的有序范畴内的。
  2. 站立仪式。
  站立是一种身体的空间呈现状态,体现的是下对上的权力和威望的服从与认可,它可能是身体的主动选择,也可能是身体的被动服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宣称的“站立仪式”首先是一种身体的被动服从,幼儿常常是被要求甚至是被强制采取站立仪式的,如“XX,请起立”、“站好了再说”等。
  幼儿园对幼儿的身体改造和型塑力量是巨大的,型塑的结果常常是幼儿自然身体的消失和学校化身体的凸显。自此,一个受过学校教育的孩子和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孩子的身体便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维特根斯坦曾说,人的身体是人的心灵的最好图画。幼儿的身体由内而外地呈现了幼儿园的教育场景,承载了幼儿园的文化密码,并在其不断的流动中传递着幼儿园的文化信息,表达着“彼”与“此”的界限。幼儿的身体作为一个“可读”的文本和“可视”的图画,在不断地向其周围递送着作为幼儿园身体习性的独特性。
  二、身体规范
  对幼儿来说,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受教育经历,使其形成了特定的身体习语。身体,成为每个个体过去生活的标记,它携带着人的生命历史并将其永远镌刻其中。除了身体仪式外,促进幼儿身体学校化的第二个策略便是各种各样的身体规范。比之于幼儿园的身体仪式,身体规范的操练更具“毛细化”色彩,这里仅以餐桌上的身体规范和课堂中的身体规范为例。
  1. 餐桌规范。
  在幼儿园的就餐活动中,有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身体规范描述。如餐前如何小便洗手、如何擦手、如何抹桌子、如何拿筷子、如何抓杯子,如何吃饼干或吃饭菜等。这一系列的餐桌上的规范和流程,实行的是一种全程的文化控制,通过让幼儿习得社会所认可的一套就餐规范,来进行区分、比较、奖励和惩罚。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传授的乃是一套规范的就餐礼仪或就餐规范,它代表的是精英阶层的规范,而不是所有阶层的规范。在这样的主流规范的传递中,学校的再生产功能得以实现,学校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促进社会稳定和整合的功能。
  也许正是由于幼儿园所传递的是主流社会认可的一套身体规范,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才在某种程度上与未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区分开来。进一步而言,即使在幼儿园同一个班级,由于其社会出身的差异,每个孩子所获得的社会资本仍有较大的差异,由此会导致其身体资本的丰富与短缺,导致其接受社会认可的身体规范的适应与抗拒。家庭教育较弱的幼儿由于其家庭的身体实践方式和幼儿园的身体实践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其在幼儿园的身体习性的获得中往往会经历一个艰难的适应,甚至是抗拒过程。相反,那些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孩子,其家庭的身体实践方式和幼儿园的身体实践方式之间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其习得身体规范的过程则需要较少的努力,会显得容易而顺畅。
  2. 课堂规范。
  比之于家庭,幼儿园是一个制度化的场所,而制度化的核心就是课堂。也许幼儿园的课堂我们可以添加两个字,即“课堂生活”。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幼儿园的课堂是一个师幼自传文本的书写过程,是一个生活表演的过程。然而根据我的观察,幼儿园课堂中的身体规范比之于中小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下面的例子: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声音,小手放在小腿上,小脚并并拢,小屁股坐前半张椅子,小嘴巴不讲话。具体的细节有:眼睛——注视与否、眼神投入程度、眼睛向上看还是向下看,目光的坚定与游离;手是否交叉握住放于腿上;手是否去捞口袋里的东西,去玩身上的东西,如手帕、带子、花边,是否去摸旁边幼儿的衣服。福柯曾说,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是通过零敲碎打的形式将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幼儿园中对幼儿的身体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严格的控制,从幼儿的头——眼睛——嘴巴——耳朵——手——腿——脚——身体等每一个器官、每一个毛孔人手,教育渗透了这种权力的机制。
  在教师的精密操纵中,幼儿逐渐习得了一整套关于幼儿园生活的身体实践技术和自我管理技巧。但是,在幼儿的身体被幼儿园型塑化的过程中,在幼儿学校化身体的建构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大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规范习得方式:一类是机械地遵守身体规范,局促不安地进行身体控制,力争用自己对社会认可价值的强烈认同来表现自己的臣服,这种身体社会化的过程充满了小心翼翼和胆战心惊,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差别在身体实践上的反映;还有一类身体控制方式是优雅自在的身体控制,这一类幼儿不需要审慎地遵守规范,其自身积淀的规范与幼儿园中的身体规范有很大程度上的融通性和一致性,他们能获得一种放松的生存方式,很少体现出身体实践上的焦虑和紧张。
  三、身体技术
  身体仪式、身体规范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强加给幼儿身体的外在策略,而要实现幼儿身体真正的学校化,必须由幼儿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学校化过程,于是,建构幼儿学校化身体的策略,便有一个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为隐蔽化、习惯化和关系化三种身体技术的使用。
  哈贝马斯认为,我们拥有三种形式的技术:生产的技术、交流的技术和控制的技术。在此基础上,福柯认为还存在一种技术,即自我技术。这是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行为实施一定量的动作得以可能的技术。
  1. 隐蔽化。
  幼儿园对幼儿的身体操纵和规训,通常不是采取暴烈的方式,而是以简单温和的方式进行,透过比较精明的算计,极其隐蔽地进行着,在不知不觉中取得持久的效果:既把幼儿作为权力实施的对象,又引导幼儿实施自我规训。如在幼儿园的生活实践中,老师通常以“因为爱”和“为你好”为起点,对幼儿提出一系列身体控制的要求,在这样一种“向爱借力”的叙说中,教师找到了实施控制和规训的合法化理由。在这样的隐蔽策略下,幼儿便会对老师的身体要求进行另一番合法化。如一个幼儿是这样来回答“什么是表现好”的,他说“坐得好算上一个表现好”。其理由是“只有这样坐好了,身体才会紧张,脑子才会转”。在这个儿童的解释中,儿童以成人的思维来进行了合法化论证。
  2. 习惯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习惯也是一种身体技术,而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技术。幼儿身体学校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的身体习惯于学校的规范与约束的过程。何谓习惯?习惯即是一种内在的倾向,是一种冲动,它促使我们以某种方式行动,强大到足以让我们习惯性地做我们告诉自己最好不做的事情,去做违反我们的理性和正式决定的事情。说到底,习惯化就是一个墨守成规、放弃思考的过程。
  幼儿园在使幼儿身体习惯化的过程中,首先着力去做的是培养幼儿身体的“理解力”,即用身体去理解规范、用身体去习得规则,并最终使规范镌刻于幼儿的身体之上,成为幼儿身体的下意识反应。于是,作为习惯记忆的姿势和动作,被积养成为幼儿身体的外形,生活史和受教育史也通过身体呈现的方式得以投射,岁月在幼儿的身体上刻写下历史的痕迹,社会记忆通过个体化实践的方式得以传递。
  3. 关系化。
  人是在关系中认识自身、在比较中发现差别的。把幼儿置于一个关系场域中,幼儿便能和其他幼儿、教师之间因着“边缘我”的开放而建构起身体间性。这种“身体间性”使得幼儿通过身体去认识他人,在身体知觉中见证他人的存在。在幼儿形成自我身体意识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表演与社会认可的社会表演之间的距离和裂隙,感受到这种距离和裂隙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于是,幼儿总是会不断地从他者的眼睛来关注、修正自己的身体表演和身体呈现。
  在幼儿园各种技术和策略的“围攻”下,幼儿逐渐习得了一整套关于幼儿园生活的身体实践技术和自我管理技巧。但是,在幼儿的身体被幼儿园型塑化的过程中,在幼儿学校化身体的建构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大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规范习得方式:一类是机械地遵守身体规范,局促不安的进行身体控制,力争用自己对社会认可价值的强烈认同来表现自己的臣服,这种身体社会化的过程充满了小心翼翼和胆战心惊,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差别在身体实践上的反映;还有一类身体控制方式是优雅自在的身体控制,体现的是以精制编码方式生存的身体实践方式。这一类幼儿不需要审慎地遵守规范,其自身积淀的规范与幼儿园中的身体规范有很大程度上的融通性和一致性,他们能获得一种放松的生存方式,很少体现出身体实践上的焦虑和紧张。
  
其他文献
一、活动设计意图  海面宝宝是现在每一位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他们对海绵宝宝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既然幼儿那么喜欢这个卡通人物,那为什么不把它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呢,根据小班幼儿对故事、小动物、游戏感兴趣的特点,选择游戏化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以海绵宝宝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来,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整个游戏抓水母(海绵宝宝最喜欢的一项室外活动)为主,以闯关的形式开展,闯关包括:大嘴巴怪兽、高高的
期刊
设计背景  出去游玩看到孩子们跳稻草动作,让我想起儿时的我们常在稻草堆里嬉戏,用稻草当马骑、搭房子等。稻草在农村来说是垂手可得的东西,每一捆稻草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它可以进行垒高和加宽,可增加跳跃的难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动作的发展来挑战自己,使每个幼儿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本活动旨在利用稻草进行一物多跳,让幼儿体验在体育活动中创造性跳稻草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稻草的多种跳法,体验
期刊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我园在健康领域中,体育课组织模式的一个大胆尝试。以往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总是以游戏情境来开展,本次活动打破了这样的情境模式,采用结构式的游戏来组织体育活动。整个活动由一个个游戏组成,每个游戏之间没有直接的情境贯穿,但这并不影响幼儿的兴趣,相反,孩子在活动中的氛围更加宽松、自主、平等;孩子也更加会玩、爱玩。  活动目标  1. 通过玩球游戏发展幼儿走、跳、爬、平衡等基本动作,促进四
期刊
适宜的游戏环境能给予幼儿积极暗示,并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就我园游戏空间创设的有效策略作了较为详尽的实践研究,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游戏空间现状调查  游戏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我们主要侧重对游戏空间和场地的现状调查,先请老师对自己班级的游戏空间和场地设置进行描述,然后一一分析归纳, 最后将我园各班游戏空间和场地设置的结果大致分为以下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来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1.服务性活动:幼儿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举办家教咨询活动。陈列各种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的书籍,供家长利用来园接孩子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利用家校路路通、班级博客、家长月报、宣传橱窗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  2.开放性活动:典型的四季
期刊
绘画是锻炼、培养儿童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想象蕴含在绘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儿童在绘画想象的运用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点、线到面都可以想象,从绘画的故事情节、画面内容到物体的形象、状态再到多种颜色的交叉运用,都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想象,它可以使儿童追逐那富有魅力的知识火花,又可使儿童超脱真实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拥有孩子般的童心,童趣——一颗游戏的创造的心。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对于做一个有益于21世纪建设的人所需具备的素质,均应在幼儿时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游戏的全过程中要真正把幼儿当作游戏的主人。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体会:  一、游戏来源于生活  (一)生活中游戏知识的积累  在平时的日常生
期刊
音乐故事表演,是指将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与原创音乐相融合,以帮助幼儿体验音乐舞蹈作品,并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充分表达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这种活动可以降低幼儿因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感,给幼儿学习音乐和舞蹈带来更大的快乐。一年来,我区幼儿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初步总结了一些音乐故事表演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点。  一、音乐及故事的选编  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的
期刊
审美既有经验性又有超验性,审美的人生既是现实的人生又是艺术的人生。因此,儿童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更是一种目的性的教育,即要使儿童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肉体与精神、感觉与意味的协调平衡中健康成长。而审美活动,就是儿童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作为“文本”的“文化”相互能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相互对话、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得到了提升,儿童获得了精神的成长。这是一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家园工作中,如何注意克服“功利”思想及“功利”行为,使家长以持久的热情关注幼儿园的工作,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以科学的育儿观尊重、支持和帮助幼儿的发展,从而使我们幼儿园的课程无限延伸,这是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