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家福曾说过:“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添进知识,而应把它们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中的人。”真是太好了,可是看看身边,真正能把学生脑袋当成“火种”的有多少教师?无怪乎教育家都呐喊“两千多课时学不好语文岂非咄咄怪事”?!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了《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认为语文阅读课教学可分六步走:
1. 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不管是哪一课、哪一节课,要想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进去学习,就必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俄乌申斯基)。特别是孩子,对于他们,任何事情“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倪海曙)。否则,他们只有三分钟热度,此后,便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开动脑筋,谋划方法,努力制造奇、趣的效果,引其入胜:或讲故事引入,或利用电教手段放映课件导入,或设置悬念,或进行游戏直奔主体内容……只要学生感到稀奇、新颖、有趣即可,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试想,此种情境,何愁不听,你大可不必背剪双手,昂首挺胸,穷尽“师严”之相。
2. 整体通读 读,要求学生必须心到、眼到、口到。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准确流利地把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出来,也正因此,学习新课程前让学生自己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把它通读一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激发情感,对于后面的大胆质疑、充分讨论和体验情感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包括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能够走进学生中间。只要你适时走入学生中间,并且对学生适度评价、鼓励,他们便会摇头晃脑、呱呱读个不停,因为对课文进行朗读(或默读)是很好的学习字词、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前提和保证。“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给学生以熏陶(新课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般说来,阅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读”得如何。教学中“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它应占整个教学过程的40%。
3. 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的提升和外露。从另一方面来讲,“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有疑问当然要提出来,有“疑”必“问”才能获取新知。每一篇文章虽然与本单元前后课文有联系,但总有其新意,即新的训练要求,又由于每个同学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一篇课文知识点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有疑问理所当然 (韩愈所说的“解惑”便是此时师之重任了)。其实,鼓励学生多提问,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到课文中用心去读,去理解,去感悟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 孔子为什么发出‘逝者如斯’的感叹?”、“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调是不是有些悲观”?、“孔乙己的悲剧仅仅在于那个黑暗的社会吗”?……真是枚不胜举。这样的问题,提的越多越好。对于这些问题,视题目的难易和质量, 或由学生抢答,或寓答案于师的引导、反问之中,或暂不回答,留待讨论解决。可能此时部分同学的问题有些刁钻、古怪,但不要忘记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由“苹果落了为什么不往天上飞”的“异想”而“天开”的,同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也许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点拔,也就打开了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同时也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 充分讨论 讨论最能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教学原则的,学生真正用心去讨论一分钟或许能抵得上教师在台上灌输十分钟,特别是,在讨论前如果教师抓住关键设置悬念,把本课的知识设计成各种训练题型展示出来,学生更会积极思考、主动展开激烈的讨论,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将本课内容消化,因为他们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感知、理解、接授新知,同时,也因为语文学科自身的灵活,在讨论过程中还能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相互类聚,逐一串联,形成体系。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其实,讨论正好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在口头交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尝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求同存异,形成勇于接纳他人意见的品格和乐于合作的精神。
5. 体验情感 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让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以提高“情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或主人公)浓烈的思想感情亦即我们传统模式中的“中心思想”。语言文字只是简单抽象的符号,只有通过“读”、理解才能悟出其中的真情,这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细胞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如果让学生生硬地归纳中心思想以合乎你教师的“标准答案”,那只会阻碍童心腿事物所体验的情感发展。有一位老师说得好:不要只给学生指定的颜料来描绘未来,而应让学生有更多的色彩创造未来。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强感情朗读(或背诵)重视体会、重视感悟,以达到“以情悟文,自悟自得”。完成知识想能力的迁移,并在知识、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6. 灵活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由能学转变到会学的关键就在于此,学生一旦掌握了本课的知识,领悟了其中的感情,就应该会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省略了冗长复杂的分析、讲解程序,每一课都可以节留下一定的时间,而这“闲暇”时间正有利于鼓励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或续写,或写感受,或与现实对比,或与其它主人公相比,让学生巩固运用,拓展思维,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其基本模式大体需有,定体则无,这就需要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以找到一条真正体现本人教学风格,而又卓有成效的新方法,实践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收稿日期:2010-03-28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了《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认为语文阅读课教学可分六步走:
1. 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不管是哪一课、哪一节课,要想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进去学习,就必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俄乌申斯基)。特别是孩子,对于他们,任何事情“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倪海曙)。否则,他们只有三分钟热度,此后,便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开动脑筋,谋划方法,努力制造奇、趣的效果,引其入胜:或讲故事引入,或利用电教手段放映课件导入,或设置悬念,或进行游戏直奔主体内容……只要学生感到稀奇、新颖、有趣即可,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试想,此种情境,何愁不听,你大可不必背剪双手,昂首挺胸,穷尽“师严”之相。
2. 整体通读 读,要求学生必须心到、眼到、口到。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准确流利地把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出来,也正因此,学习新课程前让学生自己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把它通读一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激发情感,对于后面的大胆质疑、充分讨论和体验情感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包括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能够走进学生中间。只要你适时走入学生中间,并且对学生适度评价、鼓励,他们便会摇头晃脑、呱呱读个不停,因为对课文进行朗读(或默读)是很好的学习字词、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前提和保证。“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给学生以熏陶(新课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般说来,阅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读”得如何。教学中“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它应占整个教学过程的40%。
3. 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的提升和外露。从另一方面来讲,“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有疑问当然要提出来,有“疑”必“问”才能获取新知。每一篇文章虽然与本单元前后课文有联系,但总有其新意,即新的训练要求,又由于每个同学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一篇课文知识点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有疑问理所当然 (韩愈所说的“解惑”便是此时师之重任了)。其实,鼓励学生多提问,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到课文中用心去读,去理解,去感悟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 孔子为什么发出‘逝者如斯’的感叹?”、“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调是不是有些悲观”?、“孔乙己的悲剧仅仅在于那个黑暗的社会吗”?……真是枚不胜举。这样的问题,提的越多越好。对于这些问题,视题目的难易和质量, 或由学生抢答,或寓答案于师的引导、反问之中,或暂不回答,留待讨论解决。可能此时部分同学的问题有些刁钻、古怪,但不要忘记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由“苹果落了为什么不往天上飞”的“异想”而“天开”的,同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也许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点拔,也就打开了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同时也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 充分讨论 讨论最能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教学原则的,学生真正用心去讨论一分钟或许能抵得上教师在台上灌输十分钟,特别是,在讨论前如果教师抓住关键设置悬念,把本课的知识设计成各种训练题型展示出来,学生更会积极思考、主动展开激烈的讨论,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将本课内容消化,因为他们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感知、理解、接授新知,同时,也因为语文学科自身的灵活,在讨论过程中还能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相互类聚,逐一串联,形成体系。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其实,讨论正好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在口头交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尝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求同存异,形成勇于接纳他人意见的品格和乐于合作的精神。
5. 体验情感 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让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以提高“情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或主人公)浓烈的思想感情亦即我们传统模式中的“中心思想”。语言文字只是简单抽象的符号,只有通过“读”、理解才能悟出其中的真情,这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细胞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如果让学生生硬地归纳中心思想以合乎你教师的“标准答案”,那只会阻碍童心腿事物所体验的情感发展。有一位老师说得好:不要只给学生指定的颜料来描绘未来,而应让学生有更多的色彩创造未来。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强感情朗读(或背诵)重视体会、重视感悟,以达到“以情悟文,自悟自得”。完成知识想能力的迁移,并在知识、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6. 灵活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由能学转变到会学的关键就在于此,学生一旦掌握了本课的知识,领悟了其中的感情,就应该会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省略了冗长复杂的分析、讲解程序,每一课都可以节留下一定的时间,而这“闲暇”时间正有利于鼓励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或续写,或写感受,或与现实对比,或与其它主人公相比,让学生巩固运用,拓展思维,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其基本模式大体需有,定体则无,这就需要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以找到一条真正体现本人教学风格,而又卓有成效的新方法,实践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收稿日期:201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