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tea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身是富于美感的。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美感,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等因素,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通过感知与体验,在对课文美的接受与关照的双向流动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操。
   一、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文学作品描写的重要内容。日月星辰的光芒,红花绿叶的色彩,流水鸟雀的鸣叫,山林的幽静与海涛的喧腾等都是美的盛宴,能引发我们的情感活动,净化我们的心灵,并且还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彩,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引发哲理情思。老舍曾说:“写景在浪漫的作品中足以增高美的分量,真的,差不多没有比写景更能使文字充分表现出美来的。”语文课中就含有大量的自然美的描写。《荷塘月色》展现的大自然的朦胧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描绘的秀丽的水光山色美,《云赋》中集雄壮、秀丽、绚烂与变化多姿的夏云美,《威尼斯》带你到梦中的令人神往的异国风光……这些都是自然美的因素,老师只要认真发掘,定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开拓其视野,丰富其想象,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挖掘教材中的社会美
   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反映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称得上博览社会美的殿堂。《海燕》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正直、热忱的高尚品质;《母亲》中母爱的伟大转变,这些无不昭示出社会生活中的美,无不蕴含着人性美、人格美、心灵美。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认真地发掘这些美的社会因素,定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接受其审美熏陶。即便是一些丑的艺术形象,如《守财奴》中的欧也妮·葛朗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米行先生等等,他们都是生活中“丑”的反映,但他们与美却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丑,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丑能动地转化为艺术美,使丑有了审美价值,丑的审美价值来自于美的比较,让人对丑产生反感,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可从审美的角度,通过对丑的否定来达到对美的肯定,利用教材揭露社会,引导学生识别假丑恶,提高思想认识,对“丑”的发掘也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
   语文教材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等因素,这些因素是牵动学生审美注意的一根根无形的线。可见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就得发掘出课文中的“美”来,用“美”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美感教育。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即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学习、操作,使之具有阅读和写作的特长或技能。语文教学的这个目标决定它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技能,具备特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从精读课文做起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经过初中和小学阶段的读背积累,到了高中,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因此高
期刊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个个都优秀,没有学困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学困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所占比例太大,影响很大,就会对班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班级教学质量、育人环境,给整个学校教学也会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简述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学习态度   针对学困生学习
期刊
“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概括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阅读多流于形式,它仅仅是老师“讲解”课文的引子,是课堂的一个程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的让阅读教学抢占课堂主阵地,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
期刊
随笔评改课课时,一般以独立的一课时为宜,也可酌情增加课时量。这主要是基于课堂讨论这一部分,这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阐述。随笔评改课要及时,最好是在随笔写作的同周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方便教师的指导。随笔评改不同于作文修改。“评”即品评、鉴赏,“改”即修改、润色。   评改之前要收集典型随笔备用并让学生明白:1.评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2.评改是提高写作能力和
期刊
前些年60分的高考作文就已经是重中之重了,更何况从今年起提升到70分了呢?这样看来,作文教学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但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作文质量差、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高考后,众多的名师都会根据阅卷情况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但年年岁岁试题不同,岁岁年年问题一样。   所以,新课标下加强作文教学就极其必要了。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把创作分三个时期:一是积累素材期,二是构思或酝酿作品期,
期刊
现今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然而“文有定则”,意谓写作虽难,但有规律可循,因而运用一些方法、招数,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和技巧写出较好的作文很重要。   一、模仿课文,淡化难度   “作文难”,是事实,学生怕作文。如何来转化这个难题呢?我认为:要降低写作难度,可以先从模仿出发。教学时,以课文为范文
期刊
古典诗歌大多以写景状物,抒情感怀为主,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由诗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然而,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作品,在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之中,传递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照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对人生的独到体悟和对宇宙的哲理思考,用理性视角在诗歌中开拓出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新境界。这类富含哲理意蕴的诗歌,我们在诗歌学习中应当予以关注和探究。   所谓诗歌的哲理意蕴,指的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007年3月第二版)的选文《师说》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材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注解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笔者认为这有失妥当,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教材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的注解有三处值得商榷。   首先,“授”的注释表意模糊。教材对“授之书”的注释是“教给(他书)”,这让人
期刊
现今的高考作文题,人人有话可写,但许多学生对作文题目和材料并没有整体把握,不知话题或材料指向。又加之命题的隐藏性,增加了文题的理解难度,因而造成许多考生作文说理肤浅、片面、偏激、绝对化甚至跑题的现象。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写出出彩的文章。   一、定好“基准点”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好比打洞
期刊
随笔和其他文体有所不同,它没有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其文思常常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随意而发,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完全发乎自然。但随笔看似随意,实则费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上随处得题,信手拈来,借题生发。它的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达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中表现出渊博的知识,它的思路不拘泥于一点静止不动,而是如行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