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的转向及哲学思考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的历史和逻辑发展与人对自然的认识一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从附魅、祛魅到返魅的过程,从古代技术的附魅到现代技术的祛魅转向低碳技术的返魅。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关键词】低碳技术 哲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8-02
  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几乎都明确地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即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从神秘性崇拜到科学性解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历史性的人那里,世界是附魅的,这种附魅从对自然野性的恐惧到对诸神的敬畏再到对科学技术的真理信仰。自然科学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对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逐渐生长起可驾驭一切的统治力量。附魅的过程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历史的人变成现实的人,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着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的世界,为人而存在的世界。从技术的历史和逻辑发展来看,低碳技术的返魅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即从古代技术的附魅到现代技术的祛魅转向低碳技术的返魅。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一、低碳技术的转向
  古代技术的附魅:历史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古朴和谐,囿于那时的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精灵般的力量,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自然界具有着难以捉摸的神秘性、神圣性,不可认识、不可战胜,既令人们心驰神往又无限沉醉,“魅”的自然意蕴由此产生。“魅”在古书中被解释为魑魅、怪兽、老怪鬼,又有迷惑、令人迷乱的引申之意。远古先民故对神秘的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之情,这是自然之“附魅”。到西方中世纪,人们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对上帝不可抗拒的意志的敬畏,害怕受到自然界神秘力量上帝的惩罚,这同时也带有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远古先民凭借一些融化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技术,纯粹有用性的偶然技术,可以从自然界有机整体中获取生存所需的一切,技术与科学没有发生联系,人、技术、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用自然技术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和谐风景图。
  现代技术的祛魅:如果说在古代技术的附魅时期,人类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尚未分化,理性思维能力尚未觉醒,那么,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启蒙运动和科学进步的理性火光交互发展过程中,使人类逐渐排除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光环,审视自我,唤醒了征服、控制自然的自我意识与理性思维能力。人类早期附魅的神性自然观逐渐被祛魅的机械自然观所取代。“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是指非神性化,祛除“神性”及其“魔力”。韦伯的“祛魅”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完全控制,尤其是理性对人的控制,强调理性的后果就是强化了主客二分。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世界祛魅的过程:人们日益确信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认识的奥秘,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驾驭的神秘力量,人类运用掌握的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向自然开战,并且变本加厉,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空前提高,偶然的技术发展成为自发的、必然的和自动的,不再服从于外部目标而是转而服从于自身固有逻辑的技术,技术总是把自己的结果强加于人类,无论人类是否愿意,人类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技术社会
  低碳技术的返魅: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祛魅的确推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但是在机械、还原论自然观视野下对自然的祛魅的过程中,又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过度崇仰人类的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力量,祛魅的同时也在被遮蔽。也就是说,当人们从宗教附魅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又不自觉地进入到理性的附魅之中。当人们反思科学技术的功能时,科学技术成为独立的与人相对的力量,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格里芬认识到,“后现代科学必须消除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当然,要消除这些分离,就必须就我们对知识的整个态度进行一场巨大的革命。而目前,这样一种变革是必要的,也是人们企盼已久的。”[1]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整体有机论与科学的统一,也即“返魅”自然观的出现。他说:“鉴于现代科学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和科学本身的祛魅,今天,一些因素正在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在这种有机论中,科学和世界都开始返魅。”[2]“返魅”从技术上讲是寻找主客体相统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向,并非重返古代技术的附魅时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也并非对现代技术祛魅的完全摈弃,而是对其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扬弃与内在超越。低碳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整体有机论合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其技术的附魅—祛魅—返魅逻辑进程的历史必然性。低碳技术在当下生态文明时代被认为是一种返魅,通过新的技术消除被遮蔽的以及过去祛魅带来的弊端。低碳技术的出现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觉醒是人们对自然观进程由解构到重构,由遮蔽到解蔽的理性展现。
  二、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
  和传统技术相比,低碳技术的出现符合了整体有机论,用一种实证的方法证实了人类可以走向主客体相统一,低碳技术当然会缓解人与资源、人与自然、人与地球之间的矛盾。但只是缓解,只是量的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第一,当今的低碳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或即将要造就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同时低碳技术也如历史上技术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似乎低碳技术的实际内涵也只有到了它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作用和影响在人造物世界中的凸显,才能部分地或彻底地暴露出来。因为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有代价,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斯科特·拉什曾指出:“用技术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危险和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牵扯出新的进一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混乱无序,可能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3]“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4]而当低碳技术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时,政府也会强行推行所谓的低碳标准衡量下的低碳技术。格里芬认为:“现代范式的一个灾难性的特征是,它使得强制性的力量变成了一切变化的基础。”[5]并且这种强制性的力量往往具有着权威性、习惯性,主导着人的行为。   第二,当今的低碳技术的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目标充分表达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目标清晰呈现的结果。然而,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曾说,技术“按自己特有的感觉来折射人类利用它的意志和人类为它计划的目标。事实上,不管人类为任何给定的技术手段所给的目标是什么,它总是将必然的结局隐藏在自身之中,并且在技术这种固有的结局与人类为之计划的非固有的目标之间的竞争中,总是前者获胜。如果技术与人类的目标不切合,一个人企图让技术去适合自己的目标的话,一般立即可以看出,修改的只是目标而不是技术”[6]。对于当下的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们人类应该少一点麻木,多一点清醒,少一点昏沉,多一点警觉,因为盲目抵制低碳技术的发展是愚蠢的,而一味地附魅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是缺乏远见的。“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7]。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究竟应该做什么? 人能做什么? 这是一个主客关系问题。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是人的创造性的物化成果,亦即技术。技术可以解蔽,可以澄明,但技术也会遮蔽。一方面,我们一味地发展技术、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无助地去反抗技术,把技术当作恶魔来加以诅咒。这是现代技术规定给人的命运。风险社会的来临,虽不完全是科学技术的后果,但在科学技术面前,一切神秘的东西都无所遁其身。今天,无论人们怎么对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欲盼、惊奇与着迷,它还是“座架”,它还是会遮蔽事物本来的面目,让人类陷入技术的附魅,要对其进行祛魅,恢复事物本来的面目。主客二分的矛盾人类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但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有解决的意向。实际上,从人类与技术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看,低碳技术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人类最后的技术,人类只有不断地努力,相信将来会有比低碳技术更好的返魅技术的出现。
  参考文献:
  [1][2](美) 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 马季方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5,43
  [3]斯科特·拉什.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M]/ /李惠斌主编. 全球化与公民社会.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8
  [5](美)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 王成兵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15
  [6]Jacques Ellul.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M]. Translated by Wilkinson J.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64:14
  [7]宋祖良. 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2
  作者简介:
  洪琳(1987.6-)女,湖北洪湖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这是家长、教师及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注重心理元素,育人先需育“心”,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关键词】职高生 心理健康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5
期刊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新型能源材料。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梯度材料概念的引入可以使热电材料的性能与使用温度得到最佳匹配,同时,有望使热电系统的转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本论文首先采用熔融-退火法制备了Ce0.3Fe1.5Co2.5Sb12粉末,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获得均质Ce0.3Fe1.5Co2.5Sb12块体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其次,根据它们性能指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对二元梯度结构Ce0.3Fe1.5Co2.5Sb12/Ca3Co4O9热电材料的界面温度进行了优
【摘要】道德敏感性是指对他人的需求和利益的感受性,它是一个人道德行动的基础。道德敏感性的缺乏会造成道德冷漠的现象,其根本是对他人地无视。面对这种现象,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道德敏感性 道德冷漠 他人 学校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6-01  当今社会道德冷漠现象频发,道德问题已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方法手段单一、过于强调知识、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专业 阅读课程 现状 策略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办课题《英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依,在外语教学中较好的融入文化学习,将为语言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文化 语言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1-01  在语言教学中,关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如果我们从语言和文化自身的含义去分析,就会发现这两者关系不仅紧密,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1.
期刊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文章就针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改善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媒体视域 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5-01  引
期刊
【摘要】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党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其在党课教学经验上的匮乏性,要求必须结合培养对象,实时学会自我思考、总结,快速进入角色,讲好党课,要做到党课坚持党性原则;专题设置要接地气,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党校 党课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6-01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
期刊
【摘要】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人事管理的内容关系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研究人事管理干部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其培养提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人事管理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4-01  人事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人事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青年大学生教育中起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在当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使大学生真正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变得极为迫切,正所谓“坐而论道易,起而行之难”。教
期刊
【摘要】撇缆训练是《船艺训练》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为确保实训效果,并满足评估考试的要求,必须打造一个实用、新颖、规范的撇缆实训场地。  【关键词】全天候 撇缆场地 构建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7-01  1.撇缆场地现状  撇缆训练是航海技术专业《船艺训练》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国家海事局指定的值班水手评估考试的重点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