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推动学生美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一些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审美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04-02
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美术,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师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挖掘和研究出一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美术欣赏课中采取有效策略的重要性
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美术欣赏课就可能变成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在一言不发中,被动接受教师整堂课枯燥乏味的讲解,欣赏课成了“满堂灌”的讲授课,其效果自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先要确定好本节课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所要欣赏的作品及相关资料,同时考虑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欣赏的过程等。简单来说,教师要通过组织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观察、感受、分析、讨论、评述展现在面前的美术作品,进而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品味审美对象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和作用。
二、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有效推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加强对培养初中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课属于视觉艺术教学,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色彩丰富的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激发和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推动教学环节有序开展和顺利完成[1]。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选取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作为欣赏对象。首先,教师通过PPT将画作放大并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这幅画作具有色彩浓郁的特点,因而在展示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教师完成后续阶段对凡·高所属的绘画流派、使用的方式技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等方面的教学。
(二)利用鲜活直观的美术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为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直观的美术教具。事实上,美术教具能够帮助学生抓住画作的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其审美素养。在实际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介绍风景画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纪录片或者画作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对画作的相关内容形成直观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其美术思维和视野,增进其对于画作精神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益于其日后对类似作品乃至生活之美的感受和赏析。如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这一名画作品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画作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自然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以自然风景美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和特长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做伯乐,发现有美术天资和特长的学生,通过在欣赏课中引导、鼓励、解读、促使学生产生共鸣等方式,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欣赏、评论相关美术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指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自信心,最终提升其审美素养。
如在欣赏米勒的《拾穗者》时,教师除了要对画作的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解读,还需要针对图中所反映的人物品质如勤劳朴素美、劳动美等进行讲解,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生活美的欣赏水平。
(四)广泛搜集美术素材辅助资料
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让其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做足课前准备,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等其他渠道,搜集与欣赏课有关的素材和辅助资料,以丰富欣赏内容,為学生欣赏提供有效的帮助[2]。如在上《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教师要准备《清明上河图》全画的Flash动画,以备在课堂播放,因为Flash动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容和磅礴气势,领略作品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之美。另外,还需搜集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文字资料,如作品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这样在欣赏该画作时就能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清明上河图》的技法,理解其与西方绘画的区别和巨大价值等。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学生能够在欣赏画作过程中学到其他有用的知识,美术欣赏课也才能更加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还要找出作品的美点,并将此贯穿在教学全过程,组织学生欣赏。
(五)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
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同样要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欣赏凡·高的《吃土豆的人》这幅世界名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主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家故事、画作价值等,然后不失时机地讲解这幅画的基本情况,包括创作时代背景、现实主义的画风,深沉有力的画面、浓郁的乡土气息等。最后,组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画面内容、色彩、技法、表现手法、主题思想、价值等方面欣赏。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讲解人物故事、时代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不要轻易放弃引导和讲解的教学方式,要巧妙地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讲解等方式相结合,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如对线条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线条代表的不同情感,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等,使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对线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最终实现对线条艺术的审美鉴定。此外,在认识艺术美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审美。画作中的色彩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如红色代表兴奋,黄色代表欢乐,绿色代表和平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区分和欣赏色彩的感情内涵,以提高其审美素养。
(六)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美术欣赏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同样需要师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合作中完成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发言评说,剩下的就只有教师的枯燥讲解,这样的欣赏课注定是失败的,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创建一个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交流平台,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想说,发表言论。即使学生的欣赏和评说结果不全面或存在偏差,教师也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以营造出平等、宽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在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较好地完成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
在此过程中,还要讓学生通过对画作的了解与欣赏,在认识相应的艺术美、自然美之后,从画中窥探到生活美和社会美,在学会欣赏生活美和社会美中提升审美能力。由于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在提升学生社会美欣赏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其对劳动美、勤劳朴素美的欣赏和理解。
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毫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欣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而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局限于考试,这使他们接触的范围过于狭小,基本上很难建立较高的审美素养。同时学生需要的是贴近自身生活、可触可感知的东西,喜欢的是卡通等商业化、通俗化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广泛搜集教学素材,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其欣赏视野。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师生要逐渐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美术欣赏课。随着美术欣赏课的设立与开展,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欣赏课中,作为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让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新意,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全面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诚浩,屈一锋.中国美术欣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杨琪.中国美术欣赏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宗疆平(1984~),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审美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04-02
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美术,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师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挖掘和研究出一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美术欣赏课中采取有效策略的重要性
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美术欣赏课就可能变成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在一言不发中,被动接受教师整堂课枯燥乏味的讲解,欣赏课成了“满堂灌”的讲授课,其效果自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先要确定好本节课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所要欣赏的作品及相关资料,同时考虑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欣赏的过程等。简单来说,教师要通过组织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观察、感受、分析、讨论、评述展现在面前的美术作品,进而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品味审美对象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和作用。
二、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有效推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加强对培养初中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课属于视觉艺术教学,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色彩丰富的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激发和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推动教学环节有序开展和顺利完成[1]。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选取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作为欣赏对象。首先,教师通过PPT将画作放大并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这幅画作具有色彩浓郁的特点,因而在展示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教师完成后续阶段对凡·高所属的绘画流派、使用的方式技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等方面的教学。
(二)利用鲜活直观的美术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为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直观的美术教具。事实上,美术教具能够帮助学生抓住画作的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其审美素养。在实际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介绍风景画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纪录片或者画作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对画作的相关内容形成直观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其美术思维和视野,增进其对于画作精神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益于其日后对类似作品乃至生活之美的感受和赏析。如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这一名画作品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画作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自然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以自然风景美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和特长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做伯乐,发现有美术天资和特长的学生,通过在欣赏课中引导、鼓励、解读、促使学生产生共鸣等方式,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欣赏、评论相关美术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指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自信心,最终提升其审美素养。
如在欣赏米勒的《拾穗者》时,教师除了要对画作的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解读,还需要针对图中所反映的人物品质如勤劳朴素美、劳动美等进行讲解,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生活美的欣赏水平。
(四)广泛搜集美术素材辅助资料
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让其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做足课前准备,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等其他渠道,搜集与欣赏课有关的素材和辅助资料,以丰富欣赏内容,為学生欣赏提供有效的帮助[2]。如在上《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教师要准备《清明上河图》全画的Flash动画,以备在课堂播放,因为Flash动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容和磅礴气势,领略作品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之美。另外,还需搜集与《清明上河图》有关的文字资料,如作品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这样在欣赏该画作时就能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清明上河图》的技法,理解其与西方绘画的区别和巨大价值等。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学生能够在欣赏画作过程中学到其他有用的知识,美术欣赏课也才能更加生动有趣、有意义。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还要找出作品的美点,并将此贯穿在教学全过程,组织学生欣赏。
(五)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
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同样要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欣赏凡·高的《吃土豆的人》这幅世界名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主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家故事、画作价值等,然后不失时机地讲解这幅画的基本情况,包括创作时代背景、现实主义的画风,深沉有力的画面、浓郁的乡土气息等。最后,组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画面内容、色彩、技法、表现手法、主题思想、价值等方面欣赏。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讲解人物故事、时代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不要轻易放弃引导和讲解的教学方式,要巧妙地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讲解等方式相结合,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如对线条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线条代表的不同情感,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等,使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对线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最终实现对线条艺术的审美鉴定。此外,在认识艺术美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审美。画作中的色彩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如红色代表兴奋,黄色代表欢乐,绿色代表和平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区分和欣赏色彩的感情内涵,以提高其审美素养。
(六)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美术欣赏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同样需要师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合作中完成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发言评说,剩下的就只有教师的枯燥讲解,这样的欣赏课注定是失败的,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创建一个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交流平台,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想说,发表言论。即使学生的欣赏和评说结果不全面或存在偏差,教师也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以营造出平等、宽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在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较好地完成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
在此过程中,还要讓学生通过对画作的了解与欣赏,在认识相应的艺术美、自然美之后,从画中窥探到生活美和社会美,在学会欣赏生活美和社会美中提升审美能力。由于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在提升学生社会美欣赏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其对劳动美、勤劳朴素美的欣赏和理解。
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毫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欣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而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局限于考试,这使他们接触的范围过于狭小,基本上很难建立较高的审美素养。同时学生需要的是贴近自身生活、可触可感知的东西,喜欢的是卡通等商业化、通俗化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广泛搜集教学素材,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其欣赏视野。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师生要逐渐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美术欣赏课。随着美术欣赏课的设立与开展,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欣赏课中,作为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让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新意,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全面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诚浩,屈一锋.中国美术欣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杨琪.中国美术欣赏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宗疆平(1984~),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