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比较《饥饿游戏1》和《饥饿游戏2》来说,这部两个小时的《饥饿游戏3上》沉寂了许多,剧情紧张程度的急转直下让这部影片的评价好坏参半。不过,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沉寂有沉寂的理由与魅力,此时的低调是为了延续并超越彼时的奢华灿烂。
【关键词】:饥饿游戏;鉴赏;暴戾
沉寂的理由
一部电影,融入了太多導演的灵魂与思考,了解一部电影,最根本的还是要追溯到创造它的那个人身上。
《饥饿游戏3上》的导演是美籍的弗朗西斯·劳伦斯。经他之手拍摄的电影不得不说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地域神探》中的魔幻风,《我是传奇》中的科幻风,到《饥饿游戏》中的冒险风......一部部电影记录着他的创作历程,也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创作魅力。
弗朗西斯出生于欧洲,在洛杉矶长大。他从小接受着艺术的感性和学术的理性教育。维也纳赋予了他对音乐的敏感,洛杉矶赋予了他对学术的严谨。两种能力驾驭得炉火纯青的他在处女作《地狱神探》中便牛刀小试一番。《地域神探》的制片人博纳·文图拉回忆说:“虽然弗朗西斯劳伦斯的视觉天赋很明显,但在初次谋面时,他竟然大谈剧本和人物长达两个小时,而在视觉方面只字未提,这与从音乐和商业领域转型的导演都依赖于各自的直觉风格不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劳伦斯的创作特点便是对场面的深入分析。现在的我仍然对劳伦斯的《地狱神探》中的地域的场面记忆犹新。片中的基努·里维斯两次踏入地狱世界,这其中他在地域中的所见所感用了十分微妙细致的手法进行了描述,他用25张草图画出了他对地域的理解,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了天堂和地域共通点。看似冗长繁琐的慢镜头,对基努·里维斯脸上神情的全方位捕捉,都将劳伦斯的、以及原著DC漫画对地域的理解阐述的淋漓尽致。再说《饥饿游戏3上》中的慢镜头处理和情节的慢节奏化,由此看来也是事出有因,没有被激烈打斗场面充斥的两个小时,被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最后一战之前的氛围弥补得恰到好处:凯妮丝从一开始对“嘲笑鸟”形象的应付心理,后来参观战地医院后感情的喷薄而出.......此处无声胜有声地透漏着最后一战的火药味。
沉寂的表达
演員是影片思想表达得工具,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一次认识詹妮弗·劳伦斯是在《X战警》中,她饰演的魔形女因性感的装扮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动作而让她一夜之间声名大噪。但由于化妆的原因,让观众很难看清她蓝绿色外表下真实的表情。《饥饿游戏3上》中的她,通过凯妮丝忧郁的眼神传达了语言所难以表达得信息。劳伦斯的眼睛在万花齐放的好莱坞算不上美,没有佩内洛普·克鲁兹的深邃,也没有安吉丽娜·朱莉的炯炯有神,她的眼睛相比较而言普通了许多,木讷了许多,但这样的眼神却恰到好处地符合片中的凯妮丝,那个深后有着许多故事,脑中积攒了无数想法却不太愿意表达而去选择默默承受的凯妮丝。
我对乔什·哈里森的印象其实一直都停留在看他演的小科幻片的时候。《太空飞行棋》、《通往克雷比西亚的桥》......小时的他演起片子来就已经成熟得似老练的演员了。如果非要说出哈里森的比较有特点的表演风格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稳”。从一开始早早地初出茅庐,到今天的完美驾驭,在影片中可以游刃有余各色角色的他,皮塔·麦克拉当然也不在话下。片中皮塔与凯妮丝的情感纠结在这一部嘲笑鸟中得到了延续,尽管大部分是靠片中荧幕上的二人跨越空间的对白,但却因劳伦斯脸上复杂的表情将她的,同样也是皮塔的,那份特殊感情流露出来。而皮塔因药物作用对凯妮丝的反目,也为嘲笑鸟下铺开了悬念。
珠联璧合,必定打造出一场梦寐中视觉和情感的盛宴。
沉寂的推动
情节的推动,让这份暴风雨前的沉寂延续。
但这里“沉寂的延续”,却也伴随着猝不及防的爆发。有风雨欲来的压抑,亦有枕戈达旦的杀敌心切。从一开始凯妮丝作为嘲笑鸟形象的必然,推动她必须站起来呼吁民众反抗,到影片最后的无言抗争,让她身上带着的英雄光环环绕到了最后。
细细数来,影片的主线便是围绕凯妮丝所做的事情展开的。反乌托邦的电影中,人物的困境都是一样,就是自由的缺失——赦免皮塔,允许妹妹养猫......反抗区和总统区达成的“交易”,一个事关生命的沉重,一个仅仅止于生活愿望的渺小,孰是孰非,民众也难以甄别。镜头前凯妮丝振臂高呼的激烈或痛心疾首的谴责,是推动影片进行下去的助推器,也是片子里革命的需要,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蓄势。片中沿用了此类影片惯用的“符号语言”,——已成废墟的花瓶里的白玫瑰,镜头中皮塔手中的白玫瑰,13区被轰炸之后漫山遍野的白玫瑰......仿佛斯诺总统的阴魂不散一直笼罩着凯妮丝,推动着凯妮丝不断地做点什么,去摆脱后面的阴魂;摄像头和电视则是另一种符号,片中的女导演总会在适当时候提醒凯妮丝:你是不是该说点什么了,这个符号同样引导着人物命运的走向。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营救的戏便是这部影片沉寂的爆发。本来利用停电契机潜入首都的反抗者们,在突然亮起的灯光前凌乱了,此时凯妮丝的挺身而出,与斯诺总统的直面周旋,大大渲染了这份高潮,一扫高潮前的清冷味道。尽管影片在大战前戛然而止,却将这份掀起大战一角的暴戾之味留到了最后,让人唇齿含香,更让我们对终极对决充满了期待。
但在这之余,也不得不说影片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此部电影将前两部电影中观众熟悉的世界观打破,将杀戮游戏升华为革命战争,这其实是事出有因并且是情理之中的。但观众对革命之战的期盼却被这部3上浇了一盆冷水,片中一场接一场的文戏不得不让电影院中的观众呵欠连天。尽管两位劳伦斯将这份黎明前的黑暗成功演绎为升华,却在冷静中将那份革命的火苗压抑了太多。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也是暴戾的开始。我们要做的便是暂时体味这份沉寂,静待天边火光的升起。
沉寂的修饰
所谓修饰,我想说一下影片的色彩和音乐。沉寂有了点缀才会不显单薄,严肃的影片有了音乐才会略显活泼。
影片沿用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晦暗色调,主人公脸上深黑色的眼影和偏灰黑的面庞,背景中阴气沉沉的冷色调,将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凸显出来。影片尤其注重国会区和国会区以外的颜色对比:国会区中男女衣着的夸张形态和色彩斑斓的各式华服,与国会区外的破旧灰白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在第一部中就被完美地阐释出来,也让人能够瞥见这最终结局的一角。复杂的情节,在压抑的画面下暗流涌动,将这份沉寂装点得厚重非凡。
影片中没有太多用来抒发玩转情意的歌曲,也因此让劳伦斯清唱的《the hanging tree》铭记在人们心中,并在后期作为大多数镜头的背景乐而传唱下去。劳伦斯惊艳开嗓现场版的“The Hanging Tree”,是她饰演的女主角凯特妮丝幼年时从其父那里听来的民谣。歌词具有深刻隐喻,贯穿全剧始终,是拉开反抗的序曲,随着凯特妮丝的成长有不断有新的领悟。歌词来自小说原作,而曲子由The Lumineers乐队谱写。为了唱好这首歌,劳伦斯不断练习到了几近抓狂的地步。我个人觉得这首歌既唱来朗朗上口,又很符合影片的片风,无论在承前方面还是启后部分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为这份压抑的沉寂调剂了许多。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刀与星辰,徐皓峰影评集》,世界图书出版。
【关键词】:饥饿游戏;鉴赏;暴戾
沉寂的理由
一部电影,融入了太多導演的灵魂与思考,了解一部电影,最根本的还是要追溯到创造它的那个人身上。
《饥饿游戏3上》的导演是美籍的弗朗西斯·劳伦斯。经他之手拍摄的电影不得不说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地域神探》中的魔幻风,《我是传奇》中的科幻风,到《饥饿游戏》中的冒险风......一部部电影记录着他的创作历程,也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创作魅力。
弗朗西斯出生于欧洲,在洛杉矶长大。他从小接受着艺术的感性和学术的理性教育。维也纳赋予了他对音乐的敏感,洛杉矶赋予了他对学术的严谨。两种能力驾驭得炉火纯青的他在处女作《地狱神探》中便牛刀小试一番。《地域神探》的制片人博纳·文图拉回忆说:“虽然弗朗西斯劳伦斯的视觉天赋很明显,但在初次谋面时,他竟然大谈剧本和人物长达两个小时,而在视觉方面只字未提,这与从音乐和商业领域转型的导演都依赖于各自的直觉风格不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劳伦斯的创作特点便是对场面的深入分析。现在的我仍然对劳伦斯的《地狱神探》中的地域的场面记忆犹新。片中的基努·里维斯两次踏入地狱世界,这其中他在地域中的所见所感用了十分微妙细致的手法进行了描述,他用25张草图画出了他对地域的理解,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了天堂和地域共通点。看似冗长繁琐的慢镜头,对基努·里维斯脸上神情的全方位捕捉,都将劳伦斯的、以及原著DC漫画对地域的理解阐述的淋漓尽致。再说《饥饿游戏3上》中的慢镜头处理和情节的慢节奏化,由此看来也是事出有因,没有被激烈打斗场面充斥的两个小时,被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最后一战之前的氛围弥补得恰到好处:凯妮丝从一开始对“嘲笑鸟”形象的应付心理,后来参观战地医院后感情的喷薄而出.......此处无声胜有声地透漏着最后一战的火药味。
沉寂的表达
演員是影片思想表达得工具,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一次认识詹妮弗·劳伦斯是在《X战警》中,她饰演的魔形女因性感的装扮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动作而让她一夜之间声名大噪。但由于化妆的原因,让观众很难看清她蓝绿色外表下真实的表情。《饥饿游戏3上》中的她,通过凯妮丝忧郁的眼神传达了语言所难以表达得信息。劳伦斯的眼睛在万花齐放的好莱坞算不上美,没有佩内洛普·克鲁兹的深邃,也没有安吉丽娜·朱莉的炯炯有神,她的眼睛相比较而言普通了许多,木讷了许多,但这样的眼神却恰到好处地符合片中的凯妮丝,那个深后有着许多故事,脑中积攒了无数想法却不太愿意表达而去选择默默承受的凯妮丝。
我对乔什·哈里森的印象其实一直都停留在看他演的小科幻片的时候。《太空飞行棋》、《通往克雷比西亚的桥》......小时的他演起片子来就已经成熟得似老练的演员了。如果非要说出哈里森的比较有特点的表演风格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稳”。从一开始早早地初出茅庐,到今天的完美驾驭,在影片中可以游刃有余各色角色的他,皮塔·麦克拉当然也不在话下。片中皮塔与凯妮丝的情感纠结在这一部嘲笑鸟中得到了延续,尽管大部分是靠片中荧幕上的二人跨越空间的对白,但却因劳伦斯脸上复杂的表情将她的,同样也是皮塔的,那份特殊感情流露出来。而皮塔因药物作用对凯妮丝的反目,也为嘲笑鸟下铺开了悬念。
珠联璧合,必定打造出一场梦寐中视觉和情感的盛宴。
沉寂的推动
情节的推动,让这份暴风雨前的沉寂延续。
但这里“沉寂的延续”,却也伴随着猝不及防的爆发。有风雨欲来的压抑,亦有枕戈达旦的杀敌心切。从一开始凯妮丝作为嘲笑鸟形象的必然,推动她必须站起来呼吁民众反抗,到影片最后的无言抗争,让她身上带着的英雄光环环绕到了最后。
细细数来,影片的主线便是围绕凯妮丝所做的事情展开的。反乌托邦的电影中,人物的困境都是一样,就是自由的缺失——赦免皮塔,允许妹妹养猫......反抗区和总统区达成的“交易”,一个事关生命的沉重,一个仅仅止于生活愿望的渺小,孰是孰非,民众也难以甄别。镜头前凯妮丝振臂高呼的激烈或痛心疾首的谴责,是推动影片进行下去的助推器,也是片子里革命的需要,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蓄势。片中沿用了此类影片惯用的“符号语言”,——已成废墟的花瓶里的白玫瑰,镜头中皮塔手中的白玫瑰,13区被轰炸之后漫山遍野的白玫瑰......仿佛斯诺总统的阴魂不散一直笼罩着凯妮丝,推动着凯妮丝不断地做点什么,去摆脱后面的阴魂;摄像头和电视则是另一种符号,片中的女导演总会在适当时候提醒凯妮丝:你是不是该说点什么了,这个符号同样引导着人物命运的走向。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营救的戏便是这部影片沉寂的爆发。本来利用停电契机潜入首都的反抗者们,在突然亮起的灯光前凌乱了,此时凯妮丝的挺身而出,与斯诺总统的直面周旋,大大渲染了这份高潮,一扫高潮前的清冷味道。尽管影片在大战前戛然而止,却将这份掀起大战一角的暴戾之味留到了最后,让人唇齿含香,更让我们对终极对决充满了期待。
但在这之余,也不得不说影片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此部电影将前两部电影中观众熟悉的世界观打破,将杀戮游戏升华为革命战争,这其实是事出有因并且是情理之中的。但观众对革命之战的期盼却被这部3上浇了一盆冷水,片中一场接一场的文戏不得不让电影院中的观众呵欠连天。尽管两位劳伦斯将这份黎明前的黑暗成功演绎为升华,却在冷静中将那份革命的火苗压抑了太多。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也是暴戾的开始。我们要做的便是暂时体味这份沉寂,静待天边火光的升起。
沉寂的修饰
所谓修饰,我想说一下影片的色彩和音乐。沉寂有了点缀才会不显单薄,严肃的影片有了音乐才会略显活泼。
影片沿用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晦暗色调,主人公脸上深黑色的眼影和偏灰黑的面庞,背景中阴气沉沉的冷色调,将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凸显出来。影片尤其注重国会区和国会区以外的颜色对比:国会区中男女衣着的夸张形态和色彩斑斓的各式华服,与国会区外的破旧灰白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在第一部中就被完美地阐释出来,也让人能够瞥见这最终结局的一角。复杂的情节,在压抑的画面下暗流涌动,将这份沉寂装点得厚重非凡。
影片中没有太多用来抒发玩转情意的歌曲,也因此让劳伦斯清唱的《the hanging tree》铭记在人们心中,并在后期作为大多数镜头的背景乐而传唱下去。劳伦斯惊艳开嗓现场版的“The Hanging Tree”,是她饰演的女主角凯特妮丝幼年时从其父那里听来的民谣。歌词具有深刻隐喻,贯穿全剧始终,是拉开反抗的序曲,随着凯特妮丝的成长有不断有新的领悟。歌词来自小说原作,而曲子由The Lumineers乐队谱写。为了唱好这首歌,劳伦斯不断练习到了几近抓狂的地步。我个人觉得这首歌既唱来朗朗上口,又很符合影片的片风,无论在承前方面还是启后部分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为这份压抑的沉寂调剂了许多。
沉寂,是暴戾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刀与星辰,徐皓峰影评集》,世界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