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性。小说通过盖茨比的悲剧人生,生动刻画了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强化了主人公的悲剧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小说人物关系设置和情节设计,突出作品主题。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盖茨比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一位杰出作家,被誉为“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菲茨杰拉德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以及160多篇短篇小说。菲茨杰拉德以其对“美国梦”的深刻诠释,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生活、精神价值观,反映了美国一战后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尽情享乐以及与之相反在其传统道德、宗教、理想幻灭后的精神空虚,菲氏因此也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发表于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无疑是菲茨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通过第三人尼克讲述了穷小子盖茨比和上流社会“大家闺秀”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盖茨比最后的悲剧命运。美国著名诗人兼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在这部小说首次面世时曾评论说:“在我看来,这是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Wilson,1993:310)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分量。
   二 人物关系与意图
   Joseph Beach(1932,p3)曾给小说的技巧下过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包括“主题的发展、小说的视角、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特定格调语言的运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则在叙述视角(尼克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人物的塑造、象征的运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体现了作者的别具匠心。除了故事中主人公盖茨比与心上人黛西在社会背景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其悲剧命运这个主旨外,仔细研究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和关键情节的安排,同样会发现盖茨比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在人物安排上,除盖茨比外,作者还设置了另外两对夫妇——布坎南夫妇和威尔逊夫妇。盖茨比的被害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布坎南夫妇及威尔逊夫妇有关。分析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他们各自与盖茨比遇害之间的联系。主人公杰伊·盖茨比虽由于出身低微而遭到初恋情人黛西的抛弃,但他一直未能忘情于黛西,并视其为“理想的化身”。五年后,已出人头地的盖茨比凭借其不菲的身家跻身上流社会并想重新夺回黛西。黛西·布坎南,汤姆·布坎南的妻子,是盖茨比一直追求的梦想。五年前她抛弃了盖茨比,与门当户对的汤姆结了婚。但五年后她再次遇到已功成名就的盖茨比时,不免对旧情人又动了心。汤姆·布坎南,黛西的丈夫,一方面在了解自己妻子和盖茨比之间的暧昧关系后对盖茨比充满敌意且怀恨在心,另一方面却与车行老板的妻子茉特尔有私情。茉特尔·威尔逊,车行老板乔治·威尔逊的妻子、汤姆的情人,被黛西在心绪慌乱中开车撞死,但黛西对死者和她丈夫之间的关系并不知情。乔治·威尔逊知道了自己妻子的不忠,认为是妻子的情人将其杀害。
   其次在情节上,故事的高潮部分是车祸以及由此引发的盖茨比的被杀,出现在小说的第七和第八章。第七章主要描写了盖茨比、布坎南夫妇、尼克及其女友乔丹开车一起到纽约的广场饭店,期间盖茨比和汤姆摊牌,并对黛西提出与汤姆分手的要求,而汤姆为了反击也说出盖茨比非法贩酒的勾当,最终导致黛西情绪失控,开车撞死了威尔逊太太。第八章则进一步描写了车祸发生后盖茨比对黛西的关心和一往情深,以及最终被布坎南夫妇陷害后惨遭杀害的结局。
   在这些人物中,包括盖茨比自己都有意无意地造成了最后的悲剧结局。这场车祸给汤姆报复盖茨比创造了极佳的机会,成为盖茨比死亡悲剧的导火索。了解每个人物的思想,特别是车祸发生后的思想状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理解小说蕴含的深意。
   1 杰伊·盖茨比
   车祸发生后,盖茨比已有替黛西顶罪的打算,他对尼克说:
   “呃,我想把驾驶盘扳过来的……”他(盖茨比)突然打住,我(尼克)也忽然猜到了真相。
   “是黛西在开车吗?”
   “是的,”他(盖茨比)过了一会才说,“但是当然我要说是我在开。”(Fitzgerald,p124-5)
   盖茨比依然深爱着黛西,自与黛西重逢后,他将以前所有的仆人都辞退了,因为“黛西经常来——总是在下午”,而他“需要的是不爱讲闲话的人”(Fitzgerald,p98)。盖茨比对黛西的关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盖茨比愿为黛西做任何事,甚至牺牲自己为黛西顶罪。当尼克从车祸现场返回,盖茨比立即询问尼克有关被撞的那个女人的情况,并猜测如果那个女人被撞死黛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关心黛西的安全,“我(盖茨比)只是在这儿等等,看他(汤姆)会不会因为今天下午那场争执找她(黛西)麻烦”(Fitzgerald,p125),所以他一整晚都没睡。正如尼克所说,对盖茨比来说,“仿佛黛西的反应是唯一要紧的事情”(Fitzgerald,p124),黛西就是他的一切,失去黛西,其它都无意义,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2 黛西·布坎南
   黛西虽知丈夫汤姆有情人,但并不知详情。在广场饭店盖茨比和汤姆亮出底牌后,黛西心慌意乱开车回家,却不想撞到了突然从旁跑出的茉特尔,而后者正是汤姆的情人。五年前,黛西和盖茨比彼此相爱,五年后重逢,看到盖茨比的成功与财富,黛西受到了不小的震撼和诱惑,并对盖茨比重燃爱火。但当她听到盖茨比发迹的历史后,又不由得产生了犹豫。也正是她的犹豫不决使得汤姆有了报复盖茨比的机会。最终,黛西选择了与汤姆同流合污,嫁祸盖茨比。而与此同时,尼克去汤姆屋外打探情况并从“窗台上找到的一个缝隙” (Fitzgerald,p125)中看到了一场肮脏的阴谋:
   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他(汤姆)正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黛西)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她不时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
   ……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Fitzgerald,p126)
   屋外,盖茨比无比担心黛西,生怕汤姆对她不利;而在屋内,黛西却和汤姆密谋如何嫁祸给盖茨比。当盖茨比最爱的人都在背叛他时,他的悲剧又如何能避免呢?
   3 汤姆·布坎南
   汤姆在从旅馆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车祸事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告诉威尔逊先生,他本人与那辆肇事车辆没有任何瓜葛:“今天下午我(汤姆)开的那辆车子不是我的—你听见了吗?后来我整个下午都没看到它”(Fitzgerald,p122)。尼克当时也认为驾车回去的是盖茨比。当他得知黛西才是真正的杀手时,他猜测汤姆的反应,“他(汤姆)或许会认为事出有因—他或许什么都会疑心”(Fitzgerald,p125)。接着,尼克在汤姆屋外的亲眼所见证实了他的想法:在汤姆看来,说服黛西——盖茨比最爱的女人——嫁祸盖茨比无疑是报复盖茨比的最好方法。
   4 乔治·威尔逊
   在邻居的眼中,乔治是那种“听他老婆支使,自己没有一点主张”的男人(Fitzgerald,p118)。尽管之前已经知道了妻子的背叛行为,但妻子的被撞身亡对他来说依然是个致命的打击。他确信杀死他妻子的人和与他妻子通奸的人是同一个人。
   “他(盖茨比)谋杀了她(茉特尔)。”
   ……
   “我知道”,他(乔治)肯定的说,“我是个信任别人的人,……但是我一旦弄明白一件事,我心里就有数了。是那辆车子里的那个男人。她(茉特尔)跑过去想跟他说话,但是他不肯停下来。”(Fitzgerald,p136-7)
   在威尔逊先生看来,那个人杀害茉特尔是有目的的,所以对他来说,报复那辆黄色轿车的主人应该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既报复了他与茉特尔的通奸行为,又严惩了他的谋杀行径。于是威尔逊先生开始了自己的“调查”。他认为自己“有办法查出来”(Fitzgerald,p138),而且他“或许有更容易、更可靠的办法去打听他所要知道的事情”(Fitzgerald,p138)。随后,在布坎南夫妇误导下,他把凶手锁定在盖茨比身上,潜入盖茨比的住所将其杀害。
   5 茉特尔·威尔逊
   茉特尔,乔治的妻子,汤姆的情妇,本身和盖茨比并无关系。车祸发生时天色已晚,她跑出车库时并没有看清车上的人,但是她认得那辆黄色轿车,下午她曾见汤姆开那辆车,所以她觉得当时在车上的人就是汤姆,想过去和他说话。盖茨比之后也对尼克描述了威尔逊太太当时的举动:“但我觉得她想跟我们说话,以为我们是她认识的人”(Fitzgerald,p125)。她丈夫乔治也认为“她跑过去想跟他说话。”(Fitzgerald,p137)。但茉特尔的被撞身亡正好给汤姆报复盖茨比提供了可乘之机,间接地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
   三 关键时间
   每个人在车祸发生后的反应折射出了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衬托出小说的主题。除此之外,故事情节及其时间背景也至关重要。作者专门针对车祸发生的时间及车祸之后的时间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由于车祸发生时天色已晚,威尔逊太太认错了人,才使得她突然跑出来,被撞身亡,从而给了汤姆报复盖茨比的机会。其次,车祸发生之后的两个时间段也在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是在车祸当天从晚上九点半到第二天早上四点。汤姆和尼克乘车返回住所时,尼克的女友乔丹说:“现在才九点半”(Fitzgerald,p123),接着便是汤姆和黛西在密谋嫁祸直到第二天早上四点。整整六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黛西由撞人之后的惊恐转变为嫁祸他人的从容,而被嫁祸的人正是深爱她的盖茨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六个半小时的时间,盖茨比则一直守候在她的窗外等她就寝。当晚,盖茨比告诉尼克:“我要在这儿一直等到黛西上床睡觉。”(Fitzgerald,p126)第二天一早,他又对尼克:“我等了,四点钟左右她走到窗口,站了一会儿,然后把灯关掉。”(Fitzgerald,p127)。可怜的盖茨比不知道他牵挂的黛西正准备让他做替罪羊。而这六个半小时决定了盖茨比最后的命运悲剧。另一个则是车祸发生的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威尔逊先生的邻居发现他失踪了。下午两点半的时候,他在打听如何去盖茨比家并很快到了那。不久,有人听到了枪声。威尔逊先生以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他所认为的凶手,随后也开枪自杀。从上午十点多到下午两点半的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威尔逊先生按自己的想法做了“调查”,并确认盖茨比就是他要找的人。盖茨比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汤姆和黛西为他设好的陷阱,成为威尔逊先生报复妻子情人的牺牲品,而他至死都不知道黛西对他的所作所为。
   四 结语
   抛开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谈,单就小说本身而言,作者从不同人物的主客观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刻画:盖茨比本人对自己的生活显然已经毫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黛西,他的爱人,而对方回报给他的却是自私和冷漠;黛西最关心的是她自己,为此当然可以牺牲别人,也包括爱她和她也曾经爱过的盖茨比;汤姆,盖茨比的情敌,当然希望盖茨比消失,他利用了乔治的报复心里,借其之手杀害了盖茨比;乔治则被布坎南夫妇误导和利用,认为盖茨比不仅是他妻子的情夫,还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他开枪打死了盖茨比,之后又开枪自杀。乔治·威尔逊既是直接导致盖茨比死亡的凶手,同时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而他有所不知的是:误导他的汤姆·布坎南是他妻子的情夫,而汤姆的妻子黛西·布坎南才是真正的凶手。至于茉特尔,本来并不认识盖茨比,却在无意中造成了盖茨比的悲剧结局。这样的人物安排和精心设计的情节发展,强化了盖茨比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 Beach,Joseph W.,The Twentieth Century Novel:Studies Technique [M].New York: Appleton-Crofts,Inc,1932.
   [2] Wilson,Edmund,ed.F.Scott Fitzgerald:The Crack Up [M].New York:New Directions Books,1993.
   [3] [美]Fitzgerald,F.Scott,巫宁坤、唐建清译:《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王欣,女,1977—,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红高粱》是莫言故乡家族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部,作品以抗战时期作为社会背景,叙述了关于家族祖先爱恨情仇、精忠报国的故事,歌颂了家族祖先敢恨敢爱、敢打敢杀、奔放不羁的自由意志,并以此对抗传统主流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重铸民族性格。  关键词:莫言 《红高粱》 自由意志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总体上看,莫言基本上属于生命文化型作家,他的
期刊
摘要 改造国民性作为乡土小说的主题,自鲁迅起至今已一个世纪,陈继明的中篇小说《每一个下午》告诉我们,即使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国民性中诸如奴性、依附性、官本位意识等病态成分依然像幽灵一样徘徊不去。陈继明既承续了鲁迅批判国民性传统,又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努力,他不但“揭出了病苦”,还开出了“药方”,使得乡土小说的主题意蕴向前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每一个下午》 乡土人格 精神阵痛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王度庐作为“悲剧侠情”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孤独弥漫在他每一部作品的始终,这与作者的人生体验紧密相关。他描述给我们的是强者的孤独,是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在苦难中的奋发向上。这种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尊敬。  关键词:王度庐小说 孤独 孤独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王度庐是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悲情武侠”的始祖。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接受
期刊
摘要 东北的话剧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萌芽,但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在日伪占领东北的沦陷时期。沦陷最早、控制最严、文化发展较全国滞后的东北地区,话剧却呈现出繁复多姿的样态。李乔是活跃在东北沦陷区话剧舞台上的领导者,他对话剧创作有着高屋建瓴的见解,作为沦陷区的作家,有对异族侵略的反抗,也有被政治压迫的无奈,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对黑暗现实的反映,也有进行附和国策的书写。  关键词:李乔话剧 隐喻书写 “破坏
期刊
摘要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近作《自惭形秽》中虽然继续探讨衰老、性爱和身份等经典话题,但却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体现了其求新求变的创作意识。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自惭形秽》 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被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赞为美国仍然健在的四位文学大师之一的菲利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阅读罗兰·巴特《明室》开始,试分析了巴特根据自身经验在书中提及的两种文化意义上的照片特性,但重点将放在巴特怀念和悲悼母亲的部分。此书风格较之巴特早前作品朴素、行文简洁条理明晰,巴特以一种平和内敛的笔触向母亲献上了一曲爱的挽歌。  关键词:罗兰·巴特 《明室》 摄影 照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最终,他的作品成为了名至实归的自传。对于个人和自我的勇敢反思是他晚
期刊
摘要 本文应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华裔美国文学史中的三部重要作品《华人阿五》、《女勇士》、《喜福会》进行分析,指出三部小说为东方、西方及封建男权专制这三种声音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场所。小说中的第一代与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打破了无语状态,发出了自己声音。这些声音中有对封建男权专制的控诉,有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融合。而在各种声音的对话中,小说获得了最终的意义。  关键词:对话 华裔女性声音 东西方意识形态
期刊
摘要 纵观美国犹太文学发展史,“犹太性”被不同的美国犹太文学作家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在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描述了犹太人在经历种种苦难后,最终回归的故事。本文试通过长篇小说《店员》,管窥马拉默德“犹太性”的生成途径。  关键词:伯纳德·马拉默德 犹太性 《店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以后,美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及震撼了整个美国20
期刊
摘要 反复手法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人物的个性和主题意义。通过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的反复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虚伪、没有责任感的人,象征着“迷惘的一代”;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感,但又摆脱不了“迷惘的一代”影响的人。而这对情侣的故事则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一直致力的主题——重压下优雅地生活。  关键词:反复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成长 小说 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