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造力 展示个性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曾说:“世界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形有色的艺术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绘画的基本功训练,概念化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习惯了依葫芦画瓢的绘画。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打破常规,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手法,不让学生宝贵的创造力被概念化的教学所影响。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画”题
  夸美纽斯曾说:“正确的教学,应当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出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绘画兴趣的引导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中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画”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和创新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上《梦幻城堡》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经典的《白雪公主》动画片,好多学生都被那卡通的梦幻城堡的造型所吸引。这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动画片中的城堡漂亮吗?今天你们就做一个小设计师,运用折、剪、镂等制作方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梦幻城堡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他们结合图画、故事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用剪贴画,有的用绘画,展示出一幅幅想象奇特的美术创作。
  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中激发创作的火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设计出各式各样、新颖奇特、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来。
  二、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尝试从未接触过的新方法,比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常规逻辑,或者以创新材料为切入点,为学生创造多种绘画时空,改变新的构图形式等,这些举措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奇思妙想》一课时,我就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导学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创意地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大胆想象,画了鱼游到了树上,鸭子飞到了天空,大老鼠追着小猫跑的场景等,这些有趣的创作都展示了学生纯真的童趣。在此基础上,同样的课题我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有的学生用火柴棍、禾秆、细竹签等进行手工粘贴作画,有的学生用油画棒在磨砂纸上作画,用水彩笔、油性记号笔等在生宣纸上作画等,尽显学生新奇有趣的个性化创作手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构图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的创作手法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开始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创作出个性化作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不断完善学生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儿童除了运用语言交流外,也会选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作品中体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艺术氛围,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完善儿童思想和情绪的交流环境。
  例如,我在班级中开设课堂画廊,展示学生创作的个性化的作品,先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和绘画过程,再让其他同学共同来欣赏、点评,这不仅能营造学生绘画的氛围,也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学生画展活动,不仅可以给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能增强学校的艺术文化气息。教师也可以在学校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绘画比赛,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省、甚至全国的绘画比赛,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激情,也能使美术爱好者奇思妙想的创造才能和艺术才华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创造能力等,既要做到立足于客观事实,又要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由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倡导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美术教育也应积极打破常规,避免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在概念化的教学中逐渐消失。我们知道,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都有积极探索的欲望,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勇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让每一幅美术作品都能因为个性化创作而精彩万分,最终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钟伟芳)
其他文献
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由此可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并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得向课堂要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充分有效的教学准备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关键
综合性学习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重点不在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而是着力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需要和开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紧依托语文教材,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学生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在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中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之目的。  
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在我市已全面实施。作为富有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专业精神的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按照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共同营造新的课堂环境,从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的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全面平衡
班主任工作正在由教书的“副业”转变为育人的“主业”。班主任管理中,“兵法”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管理策略往往可以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本人担任过小学各个年级的一线班主任,深深地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爱”,班主任艺术就是“爱”的艺术。  一、真诚赞许,爱在点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雷耳曾经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刚进校门时,孩子们看着教室都会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激发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的兴趣,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走进聪明屋》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广,认识能力还不够强
张老师是位从来没教过一年级的男老师,他一直带中高年级,可是听完张老师的课,感觉他就是一位长期执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张老师非常有亲和力,他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语文味,有张力,有学法指导,有发展的空间,有深度,有力度,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  我从张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习惯培养,巧妙融合  开课伊始,就见黑板上有1到5的序号,等起立喊过后,张老师
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既是他们文化底蕴上的积淀,也是他们语言拔节过程中的锦上添花。文言的凝练,可谓字字珠玑;古诗意境的丰富,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逐步体会古诗的感情美;发展形象思维,体会诗中的形象美;抓住景和情,体会诗的意境美;抓住关键句,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语言美。下面我着重谈谈自己是如何一气呵成,让小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早已久远的年代,逐步去切身感
●场景一:市某剧团到我校慰问演出,在流行歌手们的现场鼓动下,孩子们激情澎湃,小手挥舞整齐,台上台下歌声一片,互动效果特别的好。  ●场景二:班会课上,孩子们把《我是女生》《两只蝴蝶》等歌曲唱得无论是节奏、音准、情感都比较到位。  ●场景三:同样是这群孩子,音乐课上却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  时代的发展如此迅速,现代流行音乐的盛典更是灯光炫目、场面刺激,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几乎没有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思品课划入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之列,所以在教学当中,也多是“先让学生看一看,再由老师念一念”,根本没有将小学思品课在德育中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享受学习思品课的乐趣呢?我认为,引领学生进入品德学习的“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办法。  一、教师创设悬疑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
《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品质课堂的基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