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TI探索右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白质髓鞘的完整性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以间歇性疼痛发作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该疾病的原因包括神经血管压迫(NVC)、多发性硬化、肿瘤、动静脉畸形、面部损伤等,其中NVC为其最常见病因。NVC可导致三叉神经慢性脱髓鞘和异常传导,进而发生结构混乱,异常放电和萎缩,疼痛随之而来。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TN可能会引起继发的脑白质改变,但TN的中枢性改变的病因与机制并不完全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DTI图像以及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弥散定量分析(TBSS)方法对TN患者脑白质的继发改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对29例右侧TN患者和3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DTI扫描,通过TBSS方法进行体素水平的分析。弥散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以及径向弥散率(RD),找到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白质纤维脑区后,再以这些存在显著差异的白质脑区为感兴趣区(ROI)研究DTI弥散指标和临床变量(疾病持续时间和VAS)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发现在右侧TN患者和健康被试之间白质改变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右侧TN患者左侧大部分白质FA值显著降低,RD值显著升高(p<0.05,FWE校正)。FA值显著降低的白质脑区包括: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前放射冠、胼胝体体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束、左上额枕纤维束、双侧内囊前支、左侧内囊后支、左侧外囊、左侧穹隆、内矢状层以及左侧大脑脚;RD值显著升高的白质脑区包括: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前放射冠、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束、左上额枕纤维束、双侧内囊前支、双侧内囊后支、双侧外囊、左侧豆状核后部、左侧穹隆、脑桥交叉束、皮质脊髓束以及左侧大脑脚。TN患者组与对照组的MD值,AD值无统计学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右侧TN患者部分白质脑区的FA、RD值和疾病持续时间以及VA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FA值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胼胝体膝部、左侧外囊和左侧大脑脚;FA值与VAS呈显著负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左侧外囊、左侧大脑脚;RD值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右侧外囊、左侧穹窿和左侧大脑脚;RD值与VAS呈显著正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左侧外囊。  结论:  右侧TN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白质完整性存在显著差异,表明TN患者存在白质损伤。利用TBSS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白质的损伤主要机制可能是白质脱髓鞘和神经纤维炎症。此外,我们的研究还显示白质损伤随着病程的增加以及疼痛的加重越来越明显。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即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呢?
当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基金会等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奉献爱心,帮扶他人,传递正能量。“公益”“志愿者”“社会责任”等字眼,正潜移默化到人们的信念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一个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强调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  播种:将公益理念植入孩子内心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善良是人生的
计算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计算课教学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由此可见,计算教学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充分理解算理基础上来学习计算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语文阅读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践的方法主要有角色体验式探究、模拟体验式探究、小组合作式探究、动手实践式探究等。尽管探究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实践应用时,教师首先要面对“如何切入”的问题,即怎样选择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改中,笔者所在学校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了“四段一动一回头”的自主、灵动、高效的新课堂模式,在减负增效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四段”,是将课堂45分钟分成四块:“回看导入”约5分钟;“教授新课”约25分钟;“课堂活动”约10分钟;“课堂总结”约5分钟。“一动一回头”其实包含在“四段”之中,“一动”即指课堂活动,根据新授课的内容由
无论是在精心酝酿的公开课上,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常态课中,作为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心目中那理想的课堂,憧憬着师生探讨交流的美妙时刻。然而,每每回头,总会有些許令人遗憾之处,常常想“如果当时再深入一步的话……”其实,有效的课堂总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调整与改进的。笔者现就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向大家诠释“如果再深入一步”给课堂所带来的灵动与生机。  课堂更优化  如果再深入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的辅助者。本是“双边活动”的教与学,都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自主学习了,因此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那么,如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教学行为,规定了教学的走向与路径;它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还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基于课程,语文味儿再浓一点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为例,这是一篇改编于新闻报道的文章,主要记叙了“非典”横行时期,护士长叶欣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