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以间歇性疼痛发作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该疾病的原因包括神经血管压迫(NVC)、多发性硬化、肿瘤、动静脉畸形、面部损伤等,其中NVC为其最常见病因。NVC可导致三叉神经慢性脱髓鞘和异常传导,进而发生结构混乱,异常放电和萎缩,疼痛随之而来。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TN可能会引起继发的脑白质改变,但TN的中枢性改变的病因与机制并不完全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DTI图像以及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弥散定量分析(TBSS)方法对TN患者脑白质的继发改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对29例右侧TN患者和3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DTI扫描,通过TBSS方法进行体素水平的分析。弥散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以及径向弥散率(RD),找到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白质纤维脑区后,再以这些存在显著差异的白质脑区为感兴趣区(ROI)研究DTI弥散指标和临床变量(疾病持续时间和VAS)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发现在右侧TN患者和健康被试之间白质改变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右侧TN患者左侧大部分白质FA值显著降低,RD值显著升高(p<0.05,FWE校正)。FA值显著降低的白质脑区包括: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前放射冠、胼胝体体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束、左上额枕纤维束、双侧内囊前支、左侧内囊后支、左侧外囊、左侧穹隆、内矢状层以及左侧大脑脚;RD值显著升高的白质脑区包括: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前放射冠、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束、左上额枕纤维束、双侧内囊前支、双侧内囊后支、双侧外囊、左侧豆状核后部、左侧穹隆、脑桥交叉束、皮质脊髓束以及左侧大脑脚。TN患者组与对照组的MD值,AD值无统计学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右侧TN患者部分白质脑区的FA、RD值和疾病持续时间以及VA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FA值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胼胝体膝部、左侧外囊和左侧大脑脚;FA值与VAS呈显著负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左侧外囊、左侧大脑脚;RD值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右侧外囊、左侧穹窿和左侧大脑脚;RD值与VAS呈显著正相关的白质脑区包括:左前放射冠、左侧外囊。 结论: 右侧TN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白质完整性存在显著差异,表明TN患者存在白质损伤。利用TBSS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白质的损伤主要机制可能是白质脱髓鞘和神经纤维炎症。此外,我们的研究还显示白质损伤随着病程的增加以及疼痛的加重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