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形成及释放的生理机制与PuADH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气是重要的果实品质指标之一,但我国主栽梨品种香味较淡,无法与西洋梨竞争。提高果实香气是当前我国梨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香气浓郁的南果梨果实为试材,在研究外源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RNA-seq表达谱分析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中及钙处理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同时从’南果梨’中克隆了 PuADH1基因,并进了转化番茄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采前外源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香气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南果梨’果实中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显著增加,采前钙处理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钙处理’南果梨’果实和对照香气物质种类差异不显著,但钙处理显著提高了’南果梨’果实香气物质含量。采前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中的酯类物质,尤其是乙酯类物质的含量显著上升,乙醇、乙醛等物质的含量也显著上升,但钙处理抑制了果实乙烯的生成。钙处理提高’南果梨’果实香气物质含量主要是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实现的。2.以采前15天钙处理’南果梨’果实为材料,研究了钙处理提高’南果梨,果实香气的生理机制。采前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层结构、果点结构、细胞排列发生了明显变化。成熟时,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层厚度和覆盖均匀度均低于对照;果实后熟5天时,钙处理果实蜡质层几乎完全脱落,对照果皮蜡质层仅部分脱落。钙处理’南果梨’果实果皮果点中心空隙较对照大,果点周围蜡质层脱落较对照多。钙处理’南果梨’果实表层细胞间隙较对照增大,细胞内含物较对照增多。采前喷钙处理后’南果梨’果实内钙的主要沉积部位包括细胞间隙、细胞壁、液泡、细胞质、导管等。与对照相比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含量略有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化学组分主要包括烷烃、烯烃、链烷酸、醛类、萜类等,钙处理和对照果皮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没有差异。从’南果梨’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可溶性糖4种,有机酸6种、氨基酸15种,脂肪酸32种。钙处理显著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其中商熟期钙处理果实亚油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223%,亚麻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740%。采前钙处理显著提高了 ’南果梨’ 果实乙醇脱氢酶(ADH)、丙酮酸脱羧酶(PDC)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其中商熟期ADH的活性较对照提高了417.68%。因此认为,钙处理通过提高代谢底物(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及ADH、PDC和LOX等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香气。’南果梨’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键合态香气物质,钙处理显著降低了键合态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其中果皮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含量较对照减少了 26.74%,果肉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含量较对照减少了 11.11%。钙处理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商熟期钙处理果实果皮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对照的146.25%,钙处理果实果肉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对照的124.44%。因此,钙处理通过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促进了键合态香气释放,从而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香气。3.采用基于GC-MS和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成熟、后熟过程及钙处理、对照’南果梨’果实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成功建立了各分析组的PCA、PLS-DA、OPLS-DA多维统计分析模型,并结合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各处理间的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了 pathway分析。GC-MS共鉴定出111种化合物,差异较大的代谢物包括:甘氨酸、天冬酰胺、2-羟基戊酸、葡萄糖-1-磷酸、葡糖二酸、异麦芽酮糖醇等。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了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互换,黄酮类化合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存在差异。LC-MS共筛选得到141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差异代谢物包括:氟伏沙明酸,黄嘌呤,9-择基-4-甲氧基补骨脂素9-葡萄糖苷,L-天门冬氨酸,双花母草素,异柠檬酸,L-天门冬酰胺,咖啡酸基苹果酸,半乳糖醇等。主要差异代谢通路包括:源于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源于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的生物碱合成,咖啡因代谢,氮代谢,植物激素合成,氨酰基-转移核糖核酸合成,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丁酸甲酯代谢,苯丙酯类合成等。4.利用表达谱测序技术对’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外源钙处理、未用钙处理的6个样本进行了表达谱测序分析。6个样本文库产生了16,661,134-18,800,372的原始数据,平均有69.81%的测序序列能定位到参考梨基因组上。在6个库中总共有10,776个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基因GO聚类分析和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分为36个功能组和37条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基因FAD、ADH、PDC、LOX、lipase及一些转录因子存在差异表达,且与果实香气合成存在较高相关性。采用qRT-PCR方法证实了表达谱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利用香气成分、代谢组与表达谱数据关联分析,筛选出了 ’南果梨’了香气合成、释放相关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梨果实香气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5.ADH是梨果实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南果梨’果实中克隆到编码ADH的基因(Pbr027959.1,Aldehyde dehydrogenase family3 member 11),命名为PuADH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结构域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PuADH1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大小为1683bp,编码561个氨基酸,与苹果进化关系最近。构建了PuADH1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激光共聚焦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表明PuADH1基因定位在细胞质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I101-PuADH1并转化番茄进行功能验证,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过表达PuADH1基因的番茄植株形态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但转基因番茄叶片和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发生了显著改变,香气物质总量、醇类和醛类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其他文献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严重危害全球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产量和品质。在中国将SMV分为22个株系(SC1-SC22),其中SC15和SC18是我国南方及黑龙江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且SC15能突破所有10个鉴别寄主品种的抗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强的SMV株系,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是防治SMV最经济、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两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与化学防治相比,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小麦抗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不但有助于小麦抗病基因工程改良,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抗病的分子机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14,VV)是小麦的野生二倍体近缘物种。簇毛麦具有抗白粉病、抗锈病、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的优异性状,是普通小麦遗
本文首次对中国的羽爪瘿螨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从2004年到2008年间,共在中国的11个地区进行瘿螨标本的采集,共采集瘿螨标本1400余号,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并发表羽爪瘿螨科新属3属,发表新种34种,本研究中所发现并发表的羽爪瘿螨新种数占羽爪瘿螨科总体的18.6%。本文共记录了羽爪瘿螨科瘿螨35个属183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首次提出的4个新组合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
本实验室从紫茎泽兰上成功分离了其天然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具有开发成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TeA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其杀草机理是与光系统Ⅱ的D1蛋白结合,抑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系统Ⅱ受体侧QA到QB之间光合电子的传递,引起光合放氧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导致过能量化,引起叶绿体内活性氧迅速爆发,叶绿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Blur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发的真菌性病害。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源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2x=14,基因组VV),Pm21对目前国内所有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特点,本实验室创造的含Pm21的小麦-簇毛麦异易位系已经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克隆簇毛麦抗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
寄生蜂产卵策略是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寄生蜂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在有关寄主大小和种内竞争对寄生蜂产卵决策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单寄生蜂比对聚寄生蜂的研究多。此外,寄生蜂的过寄生对策及其适合度代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聚寄生蜂后代能在寄主体内共存,因而是研究过寄生现象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过寄生中两次寄生的寄生蜂后代不易区分,因此有关聚寄生蜂过寄生的报道仍然较少。菜
化学感受系统几乎在昆虫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嗅觉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鳞翅目夜蛾科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其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杂食性害虫之一。棉铃虫的幼虫食性广、食量大,成虫迁移率高、繁殖量大,因此较难防治。在大力倡导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绿色防控变得尤为重要。以植物挥发性物质为组
Bt Cry1类毒素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并对鳞翅目昆虫幼虫有杀虫活性的一类毒素,主要包括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和Cry1F等。因为哺乳动物体内缺少毒素的受体,通常情况下认为Cry毒素对人类和家畜是无毒的,所以Bt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如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但随着
二酰胺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鳞翅目、部分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很高的活性,而对其它目昆虫、哺乳动物和鱼类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靶标害虫的治理。对双翅目和鳞翅目代表性昆虫的研究表明,二酰胺类的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但是,二酰胺类作用靶标的研究尚有四个方面的不足。(1)鱼尼丁受体是目前所知分子量最大的Ca2+离子通道,其编码基因超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