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Cry1类毒素单克隆抗体和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其活性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t Cry1类毒素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并对鳞翅目昆虫幼虫有杀虫活性的一类毒素,主要包括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和Cry1F等。因为哺乳动物体内缺少毒素的受体,通常情况下认为Cry毒素对人类和家畜是无毒的,所以Bt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如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Bt基因抗虫植物开始作为人类食物及动物饲料应用,人们对它的环境生态安全性以及其对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安全隐患的担忧逐渐增加。因此,对转Bt基因作物Cry毒素的表达量和食品中的残留量需要建立灵敏、可靠、方便的检测方法。本论文依托成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基因工程和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Bt Cry1类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和单链抗体,并对获得的抗体材料进行活性分析,建立Cry1类毒素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当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Bt Cry1类毒素广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比较七种 Cry1 类毒素(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Cry1F)的三维结构,兼顾一级氨基酸序列和二级抗原性及亲水性分析,选择了三个多肽进行合成(T1,T2和T3),将其与血蓝蛋白(KLH)偶联之后,免疫小鼠制备Cry1类毒素的广谱单克隆抗体。随后,建立了针对七种Cry1类毒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三种半抗原多肽在制备Cry1类毒素抗体上具有不同的效果,其中由T2-KLH免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2D3能够同时识别七种Cry1类毒素。2D3和七种Cry1类毒素的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1.198×10-8 M、2.197×10-8 M、1.367×10-8 M、2.092×10-8 M、5.177×10-8 M、4.016×10-8 M 和3.497×10-8 M。建立的DAS-ELISA检测方法对七种Cry1类毒素的最低检测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OQ)分别为15和30 ng/mL。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七种Cry1类毒素的广谱特异性DAS-ELISA检测方法,它为建立多残留免疫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线。2.抗Bt Cry1类毒素重组单链抗体(scFv)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以杂交瘤细胞株2D3为RNA来源,反转录为cDNA之后,采用抗体的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出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序列,再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将VH和VL通过连接肽(Gly4Ser)3进行串联,成功构建了单链抗体(scFv)的基因序列。将scFv的基因序列构建到载体PET-26b中,再转入E.coli 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B)实验鉴定蛋白表达情况,用间接ELISA评价scFv的活性。结果表明,VH和VL基因序列扩增成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scFv基因序列,并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出了具有较高活性的scFv。随后,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分析,研究了 scFv与抗原的主要结合位置,并将VH和VL分别进行了表达,间接ELISA分别评价VH和VL的活性。结果表明,scFv与抗原的主要结合位置在VL部分,分别表达的VH和VL蛋白均具备特异性识别Cry1类毒素的能力,其中VL蛋白的活性更高,这也反向验证了分子对接的结果。随后,将两条轻链进行了串联,形成VL-VL的抗体结构,间接ELISA鉴定VL-VL抗体活性。结果表明,VL-VL的抗体活性相比于原scFv有了部分提高。3.Bt Cry1类毒素偏向鼠源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在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针对Cry1类毒素的鼠源免疫偏向单链抗体库,绝对库容约为6.25×107 CFU/mL。经过四轮的亲和筛选,共获得七个识别Cry1类毒素的阳性克隆,随后对其进行了测序鉴定。在七个阳性克隆中,克隆scFv-3H9对六种Cry1类毒素表现出较高的结合能力。将其在E.coli HB2151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的scFv-3H9抗体,大小约为27 kDa。将抗体纯化之后用于构建检测六种Cry1类毒素的DAS-ELISA方法,建立的方法对六种Cry1类毒素的LOD和LOQ分别为3.14-11.07 ng/mL和8.22-39.44 ng/mL,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7。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Cry1类毒素在水稻叶片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2%-94.8%,变异系数(CV)小于8.2%,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农产品样品中Cry1类毒素的定量检测。4.Bt Cry1Ab毒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在本研究中,基于同源建模分析,选择了一个新颖的半抗原多肽进行合成,并将其与KLH偶联之后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最终获得一株能够识别Cry1 Ab毒素但不识别Cry1 Ac毒素的细胞株2C12,它与Cry1 Ab毒素的KD值为1.947×10-8 M。基于此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Cry1Ab毒素的特异性DAS-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在DAS-ELISA测定中,对Cry1Ab毒素的LOD和 LOQ 分别为 0.47±0.11 和 2.43±0.19 ng/mL,定量检测范围为 2.5-100 ng/mL。在定量范围内,Cry1Ab毒素在水稻叶片和米粉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5.3%-115.2%,CV小于8.6%,表明建立的DAS-ELISA检测方法能够较准确的测定农产品样品中的Cry1Ab毒素。建立的胶体金试纸条的最低肉眼检测限(vLOD)为0.1 μg/mL,这与商品化的Cry1Ab/Cry1Ac毒素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限在同一水平。在实际检测中,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结果与DAS-ELISA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胶体金试纸条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在0.1、0.2和0.5-1 μg/mLCry1Ab毒素添加水平下,20次重复测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分别为10%、5%及0%,证明胶体金试纸条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另外,储存3个月的胶体金试纸条在测定0.1 μg/mL Cry1Ab毒素时的检测线(T)和控制线(C)仍然清晰可见,表明胶体金试纸条的稳定性较好。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报道的能够特异性检测Cry1Ab毒素而不受Cry1Ac毒素影响的DAS-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本研究为高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是原始的无脊椎变温动物,其干燥全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蚂蟥目前在中国被广泛养殖。研究发现,蚂蟥冬眠一般从11月开始,持续到来年4月,当环境温度上升到在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苏醒,但冬眠时期的体重下降和长时间的持续冬眠严重影响蚂蟥的养殖生产效率。冬眠是动物为了在低温下长期生存产生的节能策略的自适应机制。在恒温和变温动物中都存在,其特征是低体温下抑制代谢
细胞自噬(简称自噬)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降解与回收途径,在维持细胞在逆境下生存、清除细胞内有害物质、维持胞内物质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过程包括自噬的诱导,自噬前体的成核,自噬前体膜延伸及封口,自噬体成熟,成熟自噬体与液泡的融合,及液泡内自噬体的降解与释放到胞质等环节,受到许多自噬相关蛋白(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Atg)的调控。除Atg外,部分参与囊泡运输的蛋白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严重危害全球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产量和品质。在中国将SMV分为22个株系(SC1-SC22),其中SC15和SC18是我国南方及黑龙江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且SC15能突破所有10个鉴别寄主品种的抗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强的SMV株系,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是防治SMV最经济、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两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与化学防治相比,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小麦抗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不但有助于小麦抗病基因工程改良,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抗病的分子机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14,VV)是小麦的野生二倍体近缘物种。簇毛麦具有抗白粉病、抗锈病、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的优异性状,是普通小麦遗
本文首次对中国的羽爪瘿螨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从2004年到2008年间,共在中国的11个地区进行瘿螨标本的采集,共采集瘿螨标本1400余号,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并发表羽爪瘿螨科新属3属,发表新种34种,本研究中所发现并发表的羽爪瘿螨新种数占羽爪瘿螨科总体的18.6%。本文共记录了羽爪瘿螨科瘿螨35个属183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首次提出的4个新组合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
本实验室从紫茎泽兰上成功分离了其天然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具有开发成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TeA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其杀草机理是与光系统Ⅱ的D1蛋白结合,抑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系统Ⅱ受体侧QA到QB之间光合电子的传递,引起光合放氧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导致过能量化,引起叶绿体内活性氧迅速爆发,叶绿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Blur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发的真菌性病害。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源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2x=14,基因组VV),Pm21对目前国内所有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特点,本实验室创造的含Pm21的小麦-簇毛麦异易位系已经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克隆簇毛麦抗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
寄生蜂产卵策略是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寄生蜂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在有关寄主大小和种内竞争对寄生蜂产卵决策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单寄生蜂比对聚寄生蜂的研究多。此外,寄生蜂的过寄生对策及其适合度代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聚寄生蜂后代能在寄主体内共存,因而是研究过寄生现象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过寄生中两次寄生的寄生蜂后代不易区分,因此有关聚寄生蜂过寄生的报道仍然较少。菜
化学感受系统几乎在昆虫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嗅觉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鳞翅目夜蛾科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其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杂食性害虫之一。棉铃虫的幼虫食性广、食量大,成虫迁移率高、繁殖量大,因此较难防治。在大力倡导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绿色防控变得尤为重要。以植物挥发性物质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