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炎症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壁上的聚集和激活最为关键。它不仅发生在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而且还发生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阶段[1]。趋化因子家族是一系列结构相似、分子量约为8一12KD、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结构及其功能,趋化因子可分为CXC、CC、C和CX3C四个亚族。趋化因子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迁移和募集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测定对照组和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因子4(PF4)和白细胞介素-8(IL-8):1探讨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2探讨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3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MCP-1、PF4、IL-8不同时间窗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于唐山工人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症状等选取150例分为对照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组80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需排除器官移植、HIV感染、肾脏疾病、其他炎症性疾病、肿瘤、创伤或两周内手术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一月内的脑血管意外、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服用免疫调节药物的患者、入院前一周服用他汀药物者。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MCP-1、PF4、IL-8的含量。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各统计数据均以(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双侧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入院后1小时内测定血清中趋化因子MCP-1、PF4、IL-8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入院后1小时内测定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的含量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入院后1小时、PCI术后48小时、PCI术后一周测定的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含量不同,PCI后48小时测定值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的升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升高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继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趋化因子MCP-1、PF4、IL-8不同时间窗的表达水平不同为我们抗炎症因子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