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南充市三所中学为例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德育性质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增进学生国际理解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慎重思考并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情境教学法作为适应新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倡导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将教学内容情境化,将学生带到立体感的生活情境中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情境所蕴含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本文通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现状的研究,找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增强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实效。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研究成果。第二章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现状。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爱,提升了课堂参与度,推动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增强了课堂教学实效,但运用过程中也存在有的情境过于虚假,降低了学生体验感,情境创设略显零散,可能冲淡课堂主题,情境教学技巧欠缺,引导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第四章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困境剖析。第五章针对问题,结合原因,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优化策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情境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情境教学过程,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内在体验;学校加强合作教研,开发情境教学资源;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升情境课堂参与度。
其他文献
“微腐败”,它和一般腐败一样,是指公职人员公权私用的一种行为。“微腐败”是由微小权力引起的腐败,其核心突出一个“微”,不仅指腐败主体的层级低不被人们注意,也指其容易被人们忽视。“微腐败”打着法律的擦边球,介于“人情”和“理法之间”,在“人情”合法性的外衣下不被人们重视,得以滋生和蔓延。正是由于“微腐败”不起眼,人们认为“微腐败”产生的危害不大,但是实际上,“微腐败”已经严重危害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我国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版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参与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对于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乡村平静的格局。中国乃至中国乡村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剥削下以被迫的方式卷入到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传统乡村如何应对现代化转型成为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20世纪20-30年代,国内自发兴起了“救济乡村,振兴农村”的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对乡村实施救济与振兴,最终实现对国家的救济与复兴。此次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便是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占国家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农民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进步。所以说,农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下中国农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转型的时期,但由于农民的道德建设水平的相对落后,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而农民也迫切希望能够改变当前的现状,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化解当前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农民的道德建设不仅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不仅应该考虑当下的基本情况,也应该考虑历史的传承。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自传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传统与农耕文明长期积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中,而小农经济与家户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必须处理好家户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中的家户传统
县级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政权的“缩影”。县级政权协调、高效运作有利于国家政策的下达和民意的上传,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再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素质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既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GIS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可用于地理教学的有用工具,但是中国关于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生命绚烂多彩,但现实中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由地要问:该怎样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生命教育因人们的反思逐渐诞生。《道德与法治》一课虽然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课程,但该类学科的课因其特点而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容易忽视对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深入地探究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实际施行的情况,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成效,分析了影响其
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思想政治课建成学生真心认同与喜欢的学科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向思政教师提出要构建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亲和力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虽然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存在高与低的差距。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就要立足于用真理的魅力号召学生,扎实过硬的教学本领影响学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情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的深入演进,新课改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的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地快速更新,“全国一书”、“万人一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改的重点聚焦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及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考察的关键环节。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发现,课堂教学脱离目标甚至无目标的情况时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