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梳理当下朦胧诗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呈现的趋势及不足的基础之上,试图首先论证朦胧诗研究中具有全局性、统摄性的研究问题是其文学性(literariness);而文学—认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路径是朦胧诗文学性研究的可行进路。以此为指导思想,本文对朦胧诗的文学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得到了相较于以往研究更具理据性和整合性的新认识。具体而言,本文在文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阐述了文学性的认知新意蕴,即,文学性可以被解读为以语言为质料或基础、以语言背后的认知概念化操作为机制、以概念化所指向的哲学思考为落脚点的三位一体的连续统。由此,鉴于文学性是由语言、概念化、哲学思考这三个部分所整合而成,本文的核心部分按照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
在语言层面,我们首要关注朦胧诗中显著的、有一定重现率和代表性的事实。本文中,我们圈定了四个语言层面的特征:1)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频繁使用;2)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以及诗句中SV结构的有界化倾向;3)具身性修辞手段的频繁使用及其基于感官的循环出现;4)有悖于日常汉语习惯的词语搭配的大量运用。然后,针对这四个有代表性的语言事实,我们试图探讨它们背后各自的概念化过程或特点,也分别得到四点认识,即:1)第一人称代词我的频现指向自我的原点性和尺度性;2)有界化倾向指向对世界(时—空)的理据性、焦点性和离散性认知;3)具身修辞凸显主体对客体感受性质的把握和表述,并以此作为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的途径;4)反常的词语搭配体现基于心物随附性的主体思维的思辨性。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进一步论证,这四个在概念化层面的发现在哲学层面通达朦胧诗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思考,即,对自我和世界的概念化体现本体论意义上对‘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的回答;对具身修辞的概念化体现认识论意义上对知识如何获得、真理如何通达的回答;对词语搭配的概念化体现方法论意义上对如何参与世界的回答。
由此,沿着语言—概念化—哲学思考这一文学—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文学性研究路子,本文对朦胧诗的文学性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朦胧诗的文学性并不零散存在于其意象、审美、情感、现代性诉求等以往多有论及的议题中,而存在于比这些议题更具有全局性和抽象性的认知层面与哲学层面的理据性之中,而这种理据性的获得源自对有代表性的语言事实的翔实考察;2)朦胧诗的文学性因其在哲学层面直指自我、世界、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追问和思考,可以良好地解释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价值,即,朦胧诗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语言形式及其概念化特征或过程记录并诠释了改革开放伊始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创新的、一度被怀疑但本质上具有思辨性的扎实思考,这是很多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品格;3)朦胧诗的文学性研究在中国新诗研究的版图中应有更重要的地位,与朦胧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承上启下的地位类似,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也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强调了一个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思考:对语言事实的尊重是对包括朦胧诗在内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可能难以自洽。因此,我们试图倡导文学研究领域重新重视语言事实、重视文本细读,重视语言与语言之外的知识的联通,以此提升文学研究的理据性和逻辑性。
在语言层面,我们首要关注朦胧诗中显著的、有一定重现率和代表性的事实。本文中,我们圈定了四个语言层面的特征:1)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频繁使用;2)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以及诗句中SV结构的有界化倾向;3)具身性修辞手段的频繁使用及其基于感官的循环出现;4)有悖于日常汉语习惯的词语搭配的大量运用。然后,针对这四个有代表性的语言事实,我们试图探讨它们背后各自的概念化过程或特点,也分别得到四点认识,即:1)第一人称代词我的频现指向自我的原点性和尺度性;2)有界化倾向指向对世界(时—空)的理据性、焦点性和离散性认知;3)具身修辞凸显主体对客体感受性质的把握和表述,并以此作为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的途径;4)反常的词语搭配体现基于心物随附性的主体思维的思辨性。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进一步论证,这四个在概念化层面的发现在哲学层面通达朦胧诗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思考,即,对自我和世界的概念化体现本体论意义上对‘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的回答;对具身修辞的概念化体现认识论意义上对知识如何获得、真理如何通达的回答;对词语搭配的概念化体现方法论意义上对如何参与世界的回答。
由此,沿着语言—概念化—哲学思考这一文学—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文学性研究路子,本文对朦胧诗的文学性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朦胧诗的文学性并不零散存在于其意象、审美、情感、现代性诉求等以往多有论及的议题中,而存在于比这些议题更具有全局性和抽象性的认知层面与哲学层面的理据性之中,而这种理据性的获得源自对有代表性的语言事实的翔实考察;2)朦胧诗的文学性因其在哲学层面直指自我、世界、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追问和思考,可以良好地解释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价值,即,朦胧诗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语言形式及其概念化特征或过程记录并诠释了改革开放伊始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创新的、一度被怀疑但本质上具有思辨性的扎实思考,这是很多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品格;3)朦胧诗的文学性研究在中国新诗研究的版图中应有更重要的地位,与朦胧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承上启下的地位类似,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也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强调了一个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思考:对语言事实的尊重是对包括朦胧诗在内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可能难以自洽。因此,我们试图倡导文学研究领域重新重视语言事实、重视文本细读,重视语言与语言之外的知识的联通,以此提升文学研究的理据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