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全国部分中医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的AMI患者临床特征,中西医治疗状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全国部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院的AMI患者进行登记,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AMI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进行描述,并对影响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本次调查人口学一般资料看,总发病的平均年龄65 96±12.44岁,其中>65岁年龄段发病比例占到总人数的57.13%,男女比例为1.9:1。在所有AMI患者中,有516例伴发高血压,占所有患者数的47.17%,有255例伴发糖尿病,占所有患者数的23.31%;有223例伴发高脂血症,占所有患者数的20.38%。既往史中冠心病及脑促卒中分别占总患者数的38.30%和33.36%。
2中医证候方面显示实证以血瘀、疲阻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8.06%、42.96%:虚证以气虚、心阴虚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2.43%、21.12%。
3 AMI住院患者的总再灌注治疗率达到43.69%。西药干预情况: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为91.50%,低分子肝素的使用率为83.82%,调脂药的使用率为76.14%,硝酸酯类的使用率为70.66%,噻氯比啶及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为66.46%,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66.27%,ACEI的使用率为66.00%,普通肝素的使用率为6.58%。
4中药干预情况:946例患者接受了中药静脉制剂点滴治疗,占所有病例数的86 47%,使用频率超过5%的中药静脉制剂为生脉注射液、丹参类注射制剂、三七类注射液(血栓通、血塞通)、参附注射液、剌五加等;有576例患者使用中药汤剂,总使用率为52.56%,主要以下治法为主:活血法、益气法、化痰法、行气法等;有394例患者使用中成药,总使用率为36.01%,常用的中成药为复方芦菩软胶囊、麻仁软胶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片)、补心气口服液等。
5所有登记病例中共有122例发生死亡,总病死率11.15%,其中心源性死亡101倒,占总病例数的9 23%,非心源性死亡21例,占总病例数的1.92%。其中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94岁,平均年龄72.96岁。
6与病死率相关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病死率有关的患者一般情况有:发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伴随病史及并发证情况;与痛死率有关的中医证候方面有:阳脱证与痰阻证。与痛死率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有(以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增加、性别、年龄的增长等,血指异常表现是使AMI痛死率降低的影响因素;虚证中心阴虚、阳脱使AMI病死率升高;实证中表现无痰阻证患者反而病死率更高。
结论:
1 中医医院AMI患者具有年龄偏高、女性比例高、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与西医医院比较,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
2中医证候方面实证阻血瘀、痰阻为主,虚证阻气虚、心阴虚为主。
3中医院具有较好的再灌注治疗能力,药物治疗规范化程度较高,但距《指南》尚存在一定差距。
4中医治疗中药静脉制剂的主要治法以益气、活血、养阴的治法为主,中药汤剂主要以活血法、益气法、化痰法为主。
5病死率研究示: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同时女性较男性病死率为高;既往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临床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等)均与痛死率高度相关;中医证型方面,显示阳脱证及痰阻证的差异与病死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临床资料中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有: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增加、性别、年龄的增长等,虚证中心阴虚、阳脱也是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血脂异常与痰阻证两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6通过本研究与同课题2000年、2005年北京地区研究的对比发现,中医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伴随本课题的不断深入,中医医院在再灌注能力、规范化治疗及中医特色发挥方面将会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