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黑人女同性恋和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探究黑人女同性恋与沃克的妇女主义的关系,即从同性恋角度挖掘蕴含在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1944-)的代表作《紫色》中的“妇女主义(womanism)”理念。沃克于1983年首倡“妇女主义”,旨在与女性主义(feminism)区分开来,为黑人女性乃至有色人种女性争取女性解放、女性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黑人民族的完整生存奠定理论基础。“妇女主义”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反种族主义和反性别主义。如果说女同性恋者和黑人妇女都受着双重压迫,那么黑人女同性恋则是在三重压迫之下生活的。在沃克的文学作品中,同性恋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颠覆父权社会文化秩序的一种方式,黑人女性追求自我身份和妇女主义精神的一种手段。本文拟分四个章节对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的这一主题加以探讨。 第一章通过聚焦茜莉和莎格的爱情,也就是小说中一对女同性恋者展现的爱情来探讨“妇女主义”的理念之一——人文主义。笔者首先落笔于两人之间的恨,渐入到彼此真实的爱。正是这份爱,使得茜莉找到自我、觉醒独立,同时也丰满了莎格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尝试挖掘女主人公茜莉的艺术创造力,重点分析缝被子、做衬裤和歌唱的内在价值。“妇女主义”的另一理念——非洲中心主义正是在这种艺术创造力得以呈现。黑人女性的艺术创造力不仅创造出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作品,而且将黑人女性独特的情感也融入其中。 第三章主要阐述茜莉追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茜莉经历了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以及从心理的孤独到心理的健全的一系列过程。莎格帮助茜莉获得了自尊和逃避婚姻的勇气;帮助她发现了身体的奥秘、提高了她说话的能力以及爱别人的能力,以致最后实现了茜莉心理健全的目标。茜莉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念中的反种族主义。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证黑人女同性恋者如何重建性自我身份。黑人女同性恋者处于种族、性别和异性恋三重压迫之下,小说的女主人公塞莉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同时,重塑了独具特质的精神自我和性自我身份,不再是“世界的驴子”。反性别主义的主要意义亦体现于此。 黑人女同性恋者通过相互关怀、友爱乃至爱情获得自身的觉醒和独立在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沃克所倡导的以争取妇女解放和黑人民族解放为目的的如陛内容很多,女同性恋只是其中一部分,沃克没有把黑人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女同性恋上,而女同性恋显然也不可能解决妇女解放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类社会问题。当女人不再甘心扮演父权文化要求的角色时,男人与女人业已形成的固有关系模式被打破,男人可以用更为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另一个性别,逐渐意识到新型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本文作者认为艾丽丝·沃克的文学创造构建的是一个男女之间和谐、种族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社会。男人女人和谐、平等共存,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是沃克“妇女主义”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全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女性研究从此发展了起来。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语言学家也开始从性别的角度关注语言问题。在社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典范之作,标志着伍尔夫叙事技巧的成熟。同时,它又是一部富含女性主义思想的女性作品。一些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是男权
本文以汉语商标翻译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展开剖析,从而呼吁汉语商标翻译的规范性与实效性,呼吁正确理论对汉语商标翻译的指导。本文首先对中国的翻译理论进行了阐述
言情小说成形年代早,延续期长,影响深远,在通俗小说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耶鲁大学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埃里奇·西格尔是当代言情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学者型作家
本文将中西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针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而从中国对外媒体入手。文章对西方对中国媒体持有的政治意识形态论加以批判;面对如何看待新世纪的
提起尤金·奥尼尔会使我们联想到欧洲的戏剧大师斯特林堡、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哲学家尼采、弗洛伊德和荣格,奥尼尔从这些戏剧家和哲学家身上受益匪浅。人们也一直把威廉·福克
本研究尝试利用配价语法理论来分析英汉学习词典中形容词句法信息处理的问题,并对三部英英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Sixth edition)。Longman Dictionaz
随着世界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的日益兴盛,中外电影作品的交流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而影视翻译则是该交流过程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影视翻译作为一种新
阅读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史上的几大主要阅读模式和理论对阅读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人们对阅读过程的内在机制的理解得到不断提高。然而,这些
隐喻是人们借助相对具体域去理解和认识相对抽象域的一种认知现象,而人类的认知规律总是遵循着由远及近,由自我到非自我,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体到非实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