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却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结合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不断改革,提倡学生理解并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体现。文章针对地理学习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分析了当前探究式学习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成果,同时针对方法中的部分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调整方案。
【关键词】地理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策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9-01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虽然在高中教学中,人教版教材对于地理课程没有教学要求,但是苏教版高考方案中却需要学生选择不同的科目进行定级考试。另一方面,地理学习可以建立学生对广袤地球资源的认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掌握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对本质问题的发掘和理解。
一、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要素
探究一词的本意是表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其所包含的本质在于探讨和研究,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学习在国内外均被认为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我国的教育标准中认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能从表明现象看到本质问题,在问题的发掘过程中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进行网络资料的搜集之时还需要能够对虚假以及无用的信息进行辨识并剔除糟粕。因此探究式学习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的训练。
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几种基础特质。首先,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是“探”,由字面含义即可知道其具有实践性,学生需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动手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因此在以上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一行为是学生自主发出的;同时在复杂内容的挖掘和分析上,通常需要与同学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状态对问题进行剖分并适当分工;开放性与创新性体现在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老师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不作过多的约束,主张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去获取不同的学习结果,同时鼓励学习的内容具有创新性;最后,一切学习都不可违背科学性的最原始本质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系统。
此外,探究式学习更加利于终生学习理论的形成。与教育学中所强调的终身教育思想类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也能够形成在后续生活或者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综合而全面的探索型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地理学习方法运用
在探究式学习刚产生时期,教育界认为探究式只适合用在需要推理实验的理科学习中。但后续研究成果以及经验表明探究式学习也适合用于人文科学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课改刚要提出以后,各学校均在逐步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探究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的教育经验,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散思维型学习模式:根据老师课堂教授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激起的灵感给与恰当的标注。课后根据各类标注整理出知识体系框图,适当建立假设,查阅书籍论文等对假设进行验证。结合地域、气候、经纬度等特点绘制自己的网格知识点。并与同学间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团队的协作性,进一步提升思维的发散度。
2.地理学习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虽然地理属于人文科学,但是大自然的奥妙也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对地理事物发生关系的先后性进行分析,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两侧降水及生物环境的因果关系分析。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但却更加具备科学性。
3.借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地理知识脉络拓展:随着科技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在单纯依赖地球仪、纸质地图等传统学习工具,而转向Google Earth、百度实景等大数据信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等学习工具,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身临其境,可以随时从卫星或者游客的角度浏览世界各个角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验证,同时可以了解到课本上未曾深入介绍的地理知识。
三、探究式地理学习方法策略调整
以上所介绍的是当前高中生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所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表明探究式学习确实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实现了深入有效的拓展。但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待,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仍然存在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
首先,地理学习中的发散思维需要将思维延伸到不同的学科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对地理信息的补充。比如分析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规律进而发散分析此区域的地域特性;根据当地环境的酸碱性及降水特性,发散联想可能存在的嗜極生物及化学物质等。多学科融合不但可以实现对各科知识的补充理解,也可以加强自我的探究兴趣。
其次,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需要加强自我对科学素材及专业论文的挖掘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由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历史因果通常存在成千上万年的逐步演变,而探究此类缘由的本质更加需要科学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缘由的科学性,也可以寻求老师专业知识的帮助,切不可浅表的给与定论。
最后,在Google Earth等工具的使用上应注意其时效性,避免过多的依赖而导致误判。由于大数据的采集是一个工作量大、时间长的过程,因此也导致了一个数据滞后的结果。所以在此类工具上所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能够恰好解释所需要寻求的问题答案。比如某些沙漠上罕见的雨季或者河流在卫星上并不能及时有效的观测,但却真实的影响着当地的地形地貌。
四、结语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必须给与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学生不应当盲目执行现有方法,应当具有辩证性思维,在学习中对方法策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2]戴俊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526-532.
[3]王必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18-20.
[4]甘育山.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33-34.
作者简介:吕业平,男,江苏丰县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数据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等。
【关键词】地理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策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9-01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虽然在高中教学中,人教版教材对于地理课程没有教学要求,但是苏教版高考方案中却需要学生选择不同的科目进行定级考试。另一方面,地理学习可以建立学生对广袤地球资源的认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掌握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对本质问题的发掘和理解。
一、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要素
探究一词的本意是表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其所包含的本质在于探讨和研究,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学习在国内外均被认为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我国的教育标准中认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能从表明现象看到本质问题,在问题的发掘过程中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进行网络资料的搜集之时还需要能够对虚假以及无用的信息进行辨识并剔除糟粕。因此探究式学习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的训练。
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几种基础特质。首先,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是“探”,由字面含义即可知道其具有实践性,学生需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动手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因此在以上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一行为是学生自主发出的;同时在复杂内容的挖掘和分析上,通常需要与同学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状态对问题进行剖分并适当分工;开放性与创新性体现在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老师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不作过多的约束,主张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去获取不同的学习结果,同时鼓励学习的内容具有创新性;最后,一切学习都不可违背科学性的最原始本质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系统。
此外,探究式学习更加利于终生学习理论的形成。与教育学中所强调的终身教育思想类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也能够形成在后续生活或者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综合而全面的探索型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地理学习方法运用
在探究式学习刚产生时期,教育界认为探究式只适合用在需要推理实验的理科学习中。但后续研究成果以及经验表明探究式学习也适合用于人文科学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课改刚要提出以后,各学校均在逐步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探究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的教育经验,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散思维型学习模式:根据老师课堂教授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激起的灵感给与恰当的标注。课后根据各类标注整理出知识体系框图,适当建立假设,查阅书籍论文等对假设进行验证。结合地域、气候、经纬度等特点绘制自己的网格知识点。并与同学间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团队的协作性,进一步提升思维的发散度。
2.地理学习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虽然地理属于人文科学,但是大自然的奥妙也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对地理事物发生关系的先后性进行分析,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两侧降水及生物环境的因果关系分析。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但却更加具备科学性。
3.借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地理知识脉络拓展:随着科技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在单纯依赖地球仪、纸质地图等传统学习工具,而转向Google Earth、百度实景等大数据信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等学习工具,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身临其境,可以随时从卫星或者游客的角度浏览世界各个角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验证,同时可以了解到课本上未曾深入介绍的地理知识。
三、探究式地理学习方法策略调整
以上所介绍的是当前高中生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所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也表明探究式学习确实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实现了深入有效的拓展。但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待,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仍然存在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
首先,地理学习中的发散思维需要将思维延伸到不同的学科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对地理信息的补充。比如分析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规律进而发散分析此区域的地域特性;根据当地环境的酸碱性及降水特性,发散联想可能存在的嗜極生物及化学物质等。多学科融合不但可以实现对各科知识的补充理解,也可以加强自我的探究兴趣。
其次,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需要加强自我对科学素材及专业论文的挖掘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由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历史因果通常存在成千上万年的逐步演变,而探究此类缘由的本质更加需要科学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缘由的科学性,也可以寻求老师专业知识的帮助,切不可浅表的给与定论。
最后,在Google Earth等工具的使用上应注意其时效性,避免过多的依赖而导致误判。由于大数据的采集是一个工作量大、时间长的过程,因此也导致了一个数据滞后的结果。所以在此类工具上所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能够恰好解释所需要寻求的问题答案。比如某些沙漠上罕见的雨季或者河流在卫星上并不能及时有效的观测,但却真实的影响着当地的地形地貌。
四、结语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必须给与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学生不应当盲目执行现有方法,应当具有辩证性思维,在学习中对方法策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2]戴俊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526-532.
[3]王必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18-20.
[4]甘育山.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33-34.
作者简介:吕业平,男,江苏丰县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数据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