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唐诗人张若虚写下的《春江花月夜》历来脍炙人口:清末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世有“孤篇盖全唐”一说;学者闻一多更说它是诗中之诗,艺术中之艺术,是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当代,此诗已被选入大学中专文学欣赏或语文学习的教材。这首诗的神奇魅力吸引着古今不少人去探索,对其的欣赏已成为无数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认为《春江花月夜》“孤篇”说之“孤”字,就是一个“美”字。《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至美之诗。
一、美的意境
1.诗中描绘了美的景象
明月生大海,春江晃银光,春花如雪霰,春水缓缓流,游子潇湘无限路,思妇帘中明月楼。这里没有“功名”的轰烈,没有“倾轧”的喧嚣,甚至没有尘世的热闹。只有一种幽幽的静,一种安静、宁静的美——优美。这里没有红日的耀眼,也没有黑夜的阴森,有的是朦胧的明亮,有的是洁净的清新。因而幽静明洁、惝恍迷离的美景对人类能够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2.诗中孕育着美的意蕴
大海、长江、明月、春花,海阔天空的明洁,纤尘不动的幽静,人类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思考的结论是:“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人生”却要“代代”相继,才能“无穷已”。明月永恒,人生有限。这种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启迪人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表现出一种深邃的理性美。
3.诗中流淌着美的情感
在明月夜,在春花中,在人生有限的觉悟下,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游子思妇,偏偏人情难圆。他们“此时相望”明月,却互“不相闻”声音,他们相隔“无限路”。情真意切,情诚意韧,写尽了人性人情的真善之美。诗里不光有人类相思的情爱,还流动着人类喜、疑、愁、怅的情感。诗中良辰美景里透露着喜悦,宇宙思考中包含着问疑,绵绵相思中尽是忧愁,思而难聚里一派惆怅。正所谓发乎真情,止乎礼度,体现出人类情感的又一种美:中正平和之美。这种中正平和之美,映照出人类和谐生存的理想追求,与人类的审美情感息息相通,它永恒地激起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感一道共鸣。
4.诗中歌颂了美的人性
在人生有限的思考中展示思妇游子的人情难圆,凸显出非常的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的人生取向大都是“求取功名”。有作为的人都要离乡背井,或征战立功,或上京求名。一去三五载或数十年,这就造成了大批的征夫怨妇,游子思妇。张若虚在指明人生有限的同时,描述了游子思妇爱不能遂,相思绵绵的惆怅,展现了功名人生的痛苦,隐隐透露出“超脱功名,追求人性自由”的人生理想。这种对人类自由天性的肯定,对人生人性的伟大觉悟,闪耀着人生哲理的光辉,焕发出人类智慧的美。
因此,人们一旦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作品中内含的和人类自身固有的美感、美思、美情立即亲和、化合、共振、共鸣,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二、艺术的美
1.诗有美的结构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四意旨。“九”是古人观念中最美的数字,古人用“九”表达极至境界的意象,因此九节是最完美的节数。两节表达一个意旨,但在主体部分“离愁别绪”用三节,显得整齐而有变化,是自然之美。四意旨之间前承后接:良辰美景中自然思考人生有限,人生有限就须人情团圆,人情难圆当然叹息青春流失。诗意一气贯通,体现出思维严密的逻辑美。
九节诗除了用意旨勾连结构外,还以月为主线,把诗节一线贯珠。月的“生、升、移、落”与景的明、亮、迷、蒙同步相生,与情的喜、疑、愁、怅互相渲染。形成一种月御全篇、纲举目张的结构美。
2.作品有美的诗韻
全诗九节九换韵,平声韵转仄声韵,仄声韵又转平声韵,回环往复,婉转流畅。与静洁明亮、惝恍迷离的景象相切合,与缠绵悱恻喜、疑、愁、怅的情感同起伏,使景更形象,使情更浓酽,加上音节平仄相间,响涩相错,使诗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具有音乐韵律之美。
3.超凡的语言美
诗歌“赋”写美景,“比”写美物,“兴”写游子,口语入诗,使语言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美。而且,清浅中不失蕴藉,明白处闪露隽永。如诗中以“明月楼”的典故写愁思妇,以“鸿雁”“鲤鱼”的典故写音讯难传,以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愁难以排遣,以“光不渡”暗示情不渡,使语言具有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典雅美。
诗歌以美的表达艺术牵引读者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吸引读者在美景中逍遥,在美思中开悟,在美情中共鸣,在美构中流连,在美韵中陶醉,在美语中含英咀华。《春江花月夜》确是一首至美之诗。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露.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陈大柔著.美的张力: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一、美的意境
1.诗中描绘了美的景象
明月生大海,春江晃银光,春花如雪霰,春水缓缓流,游子潇湘无限路,思妇帘中明月楼。这里没有“功名”的轰烈,没有“倾轧”的喧嚣,甚至没有尘世的热闹。只有一种幽幽的静,一种安静、宁静的美——优美。这里没有红日的耀眼,也没有黑夜的阴森,有的是朦胧的明亮,有的是洁净的清新。因而幽静明洁、惝恍迷离的美景对人类能够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2.诗中孕育着美的意蕴
大海、长江、明月、春花,海阔天空的明洁,纤尘不动的幽静,人类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思考的结论是:“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人生”却要“代代”相继,才能“无穷已”。明月永恒,人生有限。这种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启迪人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表现出一种深邃的理性美。
3.诗中流淌着美的情感
在明月夜,在春花中,在人生有限的觉悟下,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游子思妇,偏偏人情难圆。他们“此时相望”明月,却互“不相闻”声音,他们相隔“无限路”。情真意切,情诚意韧,写尽了人性人情的真善之美。诗里不光有人类相思的情爱,还流动着人类喜、疑、愁、怅的情感。诗中良辰美景里透露着喜悦,宇宙思考中包含着问疑,绵绵相思中尽是忧愁,思而难聚里一派惆怅。正所谓发乎真情,止乎礼度,体现出人类情感的又一种美:中正平和之美。这种中正平和之美,映照出人类和谐生存的理想追求,与人类的审美情感息息相通,它永恒地激起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感一道共鸣。
4.诗中歌颂了美的人性
在人生有限的思考中展示思妇游子的人情难圆,凸显出非常的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的人生取向大都是“求取功名”。有作为的人都要离乡背井,或征战立功,或上京求名。一去三五载或数十年,这就造成了大批的征夫怨妇,游子思妇。张若虚在指明人生有限的同时,描述了游子思妇爱不能遂,相思绵绵的惆怅,展现了功名人生的痛苦,隐隐透露出“超脱功名,追求人性自由”的人生理想。这种对人类自由天性的肯定,对人生人性的伟大觉悟,闪耀着人生哲理的光辉,焕发出人类智慧的美。
因此,人们一旦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作品中内含的和人类自身固有的美感、美思、美情立即亲和、化合、共振、共鸣,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二、艺术的美
1.诗有美的结构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四意旨。“九”是古人观念中最美的数字,古人用“九”表达极至境界的意象,因此九节是最完美的节数。两节表达一个意旨,但在主体部分“离愁别绪”用三节,显得整齐而有变化,是自然之美。四意旨之间前承后接:良辰美景中自然思考人生有限,人生有限就须人情团圆,人情难圆当然叹息青春流失。诗意一气贯通,体现出思维严密的逻辑美。
九节诗除了用意旨勾连结构外,还以月为主线,把诗节一线贯珠。月的“生、升、移、落”与景的明、亮、迷、蒙同步相生,与情的喜、疑、愁、怅互相渲染。形成一种月御全篇、纲举目张的结构美。
2.作品有美的诗韻
全诗九节九换韵,平声韵转仄声韵,仄声韵又转平声韵,回环往复,婉转流畅。与静洁明亮、惝恍迷离的景象相切合,与缠绵悱恻喜、疑、愁、怅的情感同起伏,使景更形象,使情更浓酽,加上音节平仄相间,响涩相错,使诗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具有音乐韵律之美。
3.超凡的语言美
诗歌“赋”写美景,“比”写美物,“兴”写游子,口语入诗,使语言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美。而且,清浅中不失蕴藉,明白处闪露隽永。如诗中以“明月楼”的典故写愁思妇,以“鸿雁”“鲤鱼”的典故写音讯难传,以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愁难以排遣,以“光不渡”暗示情不渡,使语言具有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典雅美。
诗歌以美的表达艺术牵引读者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吸引读者在美景中逍遥,在美思中开悟,在美情中共鸣,在美构中流连,在美韵中陶醉,在美语中含英咀华。《春江花月夜》确是一首至美之诗。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露.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陈大柔著.美的张力: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