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常常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习兴趣
政治学科在教学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政治学科属于副课,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教师在教学上缺少创新,教学时照本宣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对重点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政治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政治学科关系着学生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与法治观念,需要足够的重视,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周边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产生成人感,自主意识觉醒,厌恶被束缚和管教,因此说教似的教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如果单凭教师的威严,来维持课堂纪律,传授学科知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那么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教师的教诲,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关心照顾,在学习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与思想矛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大胆质疑,当學生有不同意见时,敢于与教师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以教师的单方传授为主。教师自身专业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也可以吸引学生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敬其师,效其行,用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质,来熏陶学生的政治兴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用丰富的学识和谈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及时的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成就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积极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更加活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与兴趣,学习感受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设计和流程
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写好教案,在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教师在上面讲并板书,学生在下面记,教师偶尔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也并不积极,整个教学过程都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动的状态自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和流程,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单方传授转变为互动探究。
(一)创新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研讨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与创意,教学视频与教学案例,对教学设计进行丰富和创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具体详细,不要设计一些笼统宽泛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并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明确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在进行学习时,可以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自主检验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最后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可以当堂理解重点难点知识。
(二)创新教学流程
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合理安排,注重课前导入和教学活动的运用,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同人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如果课前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跟着进入相应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多种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喜好,通过小故事、时事热点、小游戏等,设计出趣味十足的课前导入,使学生从课前的娱乐状态,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走向未来》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前导入:1940年一个15岁的男孩写下了一生中要完成的127条目标,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一直在忙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是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他把这127条目标称为自己的“生命清单”,一切都从写下目标的那一刻开始,如果你知道你一生想要什么,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帮助你实现梦想的机会,会自己跑来。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对生命的质量、宽度和广度进行思考,让学生来谈一下这个小故事给自己的启示,然后导入新课《走向未来》。
各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体验性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探讨类的活动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通过实践类的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主动的感知。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以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都可以灵活运用,充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生活资源、小故事等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氛围,然后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政治知识有很多抽象、理论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创设情境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图片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可以把理论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情境现象,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生动的画面、声音和文字,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深化记忆。
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把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未知的知识经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用政治知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生活,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故事情境,也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用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中设置各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境的欲望,在创设故事情境时,要具有针对性和新颖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还同时要准确传达出政治内容,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历史故事、真实案例事件、民間故事、神话故事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就是把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探讨问题,布置探讨任务,完成小组作业等,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表达的机会,把被动的接收式学习,转换成主动的参与式学习。
比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展开讨论活动:邓稼先先生,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历经艰辛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研做贡献,成功研制了每一颗原子弹,在患病时,还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快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下得太远了。向各小组提出讨论问题:从邓稼先的身上,你能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请举一个关于青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事例。在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除了课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布置实践的任务。比如笔者曾组织班内的学生,开展“公民的宪法意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宪法内容与知识点,制作小组调查问卷,教师对问卷的内容和形式做一定的约束,让学生经过小组的研讨,确定问卷的题目内容,然后再深入到社区去做问卷调查,学生们一共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58份,经过小组的合作统计,最后得出有62%的被调查群众,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并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整个小组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与锻炼,培养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
四、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趣味十足,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提升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佘明伟.初中政治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47-48.
[2]张志华.激发初中生对政治课堂学习兴趣的方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109-110.
[3]郭燕,郑重.兴趣激发、问题设置、情感带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107-109.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习兴趣
政治学科在教学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政治学科属于副课,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教师在教学上缺少创新,教学时照本宣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对重点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政治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政治学科关系着学生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与法治观念,需要足够的重视,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周边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产生成人感,自主意识觉醒,厌恶被束缚和管教,因此说教似的教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如果单凭教师的威严,来维持课堂纪律,传授学科知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那么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教师的教诲,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关心照顾,在学习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与思想矛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大胆质疑,当學生有不同意见时,敢于与教师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以教师的单方传授为主。教师自身专业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也可以吸引学生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敬其师,效其行,用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质,来熏陶学生的政治兴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用丰富的学识和谈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及时的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成就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积极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更加活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与兴趣,学习感受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设计和流程
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写好教案,在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教师在上面讲并板书,学生在下面记,教师偶尔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也并不积极,整个教学过程都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动的状态自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和流程,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单方传授转变为互动探究。
(一)创新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研讨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与创意,教学视频与教学案例,对教学设计进行丰富和创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具体详细,不要设计一些笼统宽泛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并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明确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在进行学习时,可以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自主检验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最后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可以当堂理解重点难点知识。
(二)创新教学流程
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合理安排,注重课前导入和教学活动的运用,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同人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如果课前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跟着进入相应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多种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喜好,通过小故事、时事热点、小游戏等,设计出趣味十足的课前导入,使学生从课前的娱乐状态,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走向未来》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前导入:1940年一个15岁的男孩写下了一生中要完成的127条目标,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一直在忙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是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他把这127条目标称为自己的“生命清单”,一切都从写下目标的那一刻开始,如果你知道你一生想要什么,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帮助你实现梦想的机会,会自己跑来。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对生命的质量、宽度和广度进行思考,让学生来谈一下这个小故事给自己的启示,然后导入新课《走向未来》。
各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体验性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探讨类的活动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通过实践类的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主动的感知。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以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都可以灵活运用,充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生活资源、小故事等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氛围,然后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政治知识有很多抽象、理论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创设情境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图片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可以把理论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情境现象,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生动的画面、声音和文字,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深化记忆。
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把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未知的知识经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用政治知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生活,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故事情境,也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用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中设置各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境的欲望,在创设故事情境时,要具有针对性和新颖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还同时要准确传达出政治内容,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历史故事、真实案例事件、民間故事、神话故事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就是把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探讨问题,布置探讨任务,完成小组作业等,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表达的机会,把被动的接收式学习,转换成主动的参与式学习。
比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展开讨论活动:邓稼先先生,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历经艰辛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研做贡献,成功研制了每一颗原子弹,在患病时,还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快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下得太远了。向各小组提出讨论问题:从邓稼先的身上,你能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请举一个关于青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事例。在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除了课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布置实践的任务。比如笔者曾组织班内的学生,开展“公民的宪法意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宪法内容与知识点,制作小组调查问卷,教师对问卷的内容和形式做一定的约束,让学生经过小组的研讨,确定问卷的题目内容,然后再深入到社区去做问卷调查,学生们一共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58份,经过小组的合作统计,最后得出有62%的被调查群众,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并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整个小组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与锻炼,培养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
四、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趣味十足,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提升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佘明伟.初中政治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47-48.
[2]张志华.激发初中生对政治课堂学习兴趣的方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109-110.
[3]郭燕,郑重.兴趣激发、问题设置、情感带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