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因此高生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高考的改革,对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认为,生涯规划与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这与唯物辩证联系观相关原理密切相关。高中生涯规划需要用唯物辩证的联系观来指导,看到联系的普遍性,综合分析相关要素,正视联系的客观性,客观准确剖析自我,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因时因地调整规划。只有这样,高中生涯规划能够认清与生涯规划相关的就业环境、职业需求、自身条件等内外因素,让自己的生涯规划更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实际。
【关键词】唯物辩证联系观;生涯规划;融合策略
高中生涯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愿景,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积极探索、准备与计划等行为与过程,规划的重点在于帮助自己找到适合努力的事业方向,并对今后生活形态的正确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因此高中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福建省公布的“3+1+2”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选考科目一共有12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虽然比上海、浙江等地的组合大大减少,但这种变“套餐”为“自助餐”的选考科目的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高中生涯规划,高中生涯规划面临一定的困难。古典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认为,生涯规划与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从这一角度看,生涯规划与唯物辩证联系观密切相关。因此,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中如果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生涯规划,特别是综合运用联系观来指导,做到生涯规划与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有机融合,对自己的职业梦想甚至于今后的人生道路都能起非常重要指导作用,讓自己的生涯规划更切合自己实际。
一、看到联系的普遍性,综合分析相关要素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某种联系或关系,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即整体性来观察认识事物,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表面上看,生涯规划从高中选科和高考后志愿的填报开始,是学生个人的事。但事实上,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不仅与个人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有关,更是与家庭条件、社会发展等是紧密联系的。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因此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全面认识与生涯规划相关内外部因素,明确其对生涯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做好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与个人价值观念、兴趣养成、能力成长等密切联系。每个人在规划中通常会根据兴趣爱好首选自己的舒适区,例如,如果学生从小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对某一或某几个专业知识有兴趣,那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与这一兴趣有关。例如美术特长生在高中选科中就应该把选什么科与美术行业联系起来,认真思考今后想从事哪一方面的美术职业,室内设计或者是广告策划等。
生涯规划与家庭密切联系。自己想读什么专业、想从事什么职业不仅是个人的事,与每个人的家庭有莫大的关系。有时候学生想从事的专业家长不同意,反之,家里帮忙选择的专业学生也不愿意。到底听谁的?如何判断和选择双方都能够接受又有良好职业前景的专业?因此生涯规划中要做好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或是一方做出妥协。例如,从事计算机编程专业好不好?曾经有个学生和他的家长就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学生认为计算机行业发展潜力大,会编程显得“高大上”,而家长认为学计算机整天坐在电脑面前会影响视力,编程过程很长,会缺少运动,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最后,家长和学生都经过多方了解,对这一职业前景有更明确的认识,最后家长同意孩子选择这一生涯规划,同时孩子也提出了让家长满意的健身规划。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生涯规划和家庭的关系,做到与家长有效的沟通。
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涯规划说到底就是明确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生涯规划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架构,也不愿意继承他人实践成果,只是想凭一己之力谋生,这种规划是没有可持续性的,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此,高中学生想要解决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事业,就必须把自己放在人类分工的架构中,这样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时代淘汰。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人的生涯规划更应该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联系起来,让自己的职业梦想符合国家价值倡导,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正视联系的客观性,客观准确剖析自我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正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不是用主观猜测和臆想的方法看问题。高中生涯规划与个人自身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的种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谁也逃避和否认不了的。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中生要做好生涯规划,就要正视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实际情况,经过认真严谨的思维过程,从客观上把握生涯规划。
客观认识和剖析自我。高中学生在生涯规划前,要问问自己并借助一些心理学工具了解:我性格上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擅长做什么?我适合这个职业吗?我从事这个职业最看重什么?今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高中要选什么科?高考要填报什么志愿?而不是看别人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强调,应根据自己的处境行事,不做非份之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方式方法,甚至利用心理学等更专业的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和测评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一步分析自己今后适合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等。
收集和了解相关职业信息。高中生在生涯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假期社会实践、职业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占有想要从事的这一职业的相关资料,例如就业情况、工作内容、有关待遇和发展前景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有哪些能力和要求。只有尽量准确把握与某一职业相联系的各项客观因素,才能为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寻找适合自己的梦想起点。在客观了解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基础上,不等不靠,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梦想,并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能力,用足够的力量和眼界去实现职业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因时因地调整规划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可变的,这要求我们在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内在的联系的前提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现与创设实现预定目标所需的必要条件,忌消极悲观。生涯规划中,我们要在分析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周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列出实现自已的人生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经具备的,哪些是还欠缺的,并制定出合适自己的生涯规划,多想想我要上这所大学,我想从事这个职业我还缺什么条件?面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提高能力、创设条件、调整规划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形态。
全新思维看待条件。也许很多人看过这样一则故事:甲乙两只狼,发现了一片草地,甲狼喜出望外,乙狼却十会不解地问道:你又不吃草,高兴什么?甲:羊爱吃啊,说完飞奔而去。乙又问道:你去哪?甲:我要把这消息让羊知道呀!面对同样的客观联系,面对同样的条件,乐观的人看成是成功的磨砺,悲观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所以有时影响我们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在生涯规划中,要换个视角,在影响我们生涯规划的复杂联系中,找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条件。我们要反对那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生涯规划无所谓的惰性心理。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份可以倾注一生的事业,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让我们成为一个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努力创设必要条件。居里夫人说过“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而创设条件也不是说创设就创设的,它离不开各种能力。丹尼尔·平克说:“设计感,故事力,综合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些在信息时代常常被忽视和低估的能力,正是每一位希望在未来获得职业成功和实现个人梦想的人需要了解并提升的”。如何提升各种能力呢?一方面,学生应该努力学习阅读各种书籍,提升完善知识水平和结构,提高对生涯规划的格局和眼界。另一方面,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充分发现、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时因地调整规划。构成每个具体联系的条件不仅是多样的,而且也是可变的。有人努力工作却被时代淘汰,比如补锅匠。发明计算机的人肯定也想不到智能手机如今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标配。未来消失的职业会不断增加,同时新的职业也在不断产生,只因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一不小心你辛苦规划的职业变得一文不值。因此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复制之前的设想,也不是规划一次就算完成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规划调整再规划的过程。当然,这种调整的前提是,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建立在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各种固有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高中生涯规划中学会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指导,做到二者有机融合,有利于认清与生涯规划相关的就业环境、职业需求等因素,也有利于客观认识自身条件,真正做到知彼知已,减少高中生在生涯规划过程的盲目性,当好他们的引路人,指导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
[2]邵隆主编.升学辅导课[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3]薛守琼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石磊编译.自卑与超越[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7年6月
【关键词】唯物辩证联系观;生涯规划;融合策略
高中生涯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愿景,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积极探索、准备与计划等行为与过程,规划的重点在于帮助自己找到适合努力的事业方向,并对今后生活形态的正确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因此高中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福建省公布的“3+1+2”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选考科目一共有12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虽然比上海、浙江等地的组合大大减少,但这种变“套餐”为“自助餐”的选考科目的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高中生涯规划,高中生涯规划面临一定的困难。古典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认为,生涯规划与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从这一角度看,生涯规划与唯物辩证联系观密切相关。因此,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中如果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生涯规划,特别是综合运用联系观来指导,做到生涯规划与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有机融合,对自己的职业梦想甚至于今后的人生道路都能起非常重要指导作用,讓自己的生涯规划更切合自己实际。
一、看到联系的普遍性,综合分析相关要素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某种联系或关系,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即整体性来观察认识事物,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表面上看,生涯规划从高中选科和高考后志愿的填报开始,是学生个人的事。但事实上,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不仅与个人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有关,更是与家庭条件、社会发展等是紧密联系的。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因此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全面认识与生涯规划相关内外部因素,明确其对生涯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做好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与个人价值观念、兴趣养成、能力成长等密切联系。每个人在规划中通常会根据兴趣爱好首选自己的舒适区,例如,如果学生从小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对某一或某几个专业知识有兴趣,那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与这一兴趣有关。例如美术特长生在高中选科中就应该把选什么科与美术行业联系起来,认真思考今后想从事哪一方面的美术职业,室内设计或者是广告策划等。
生涯规划与家庭密切联系。自己想读什么专业、想从事什么职业不仅是个人的事,与每个人的家庭有莫大的关系。有时候学生想从事的专业家长不同意,反之,家里帮忙选择的专业学生也不愿意。到底听谁的?如何判断和选择双方都能够接受又有良好职业前景的专业?因此生涯规划中要做好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或是一方做出妥协。例如,从事计算机编程专业好不好?曾经有个学生和他的家长就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学生认为计算机行业发展潜力大,会编程显得“高大上”,而家长认为学计算机整天坐在电脑面前会影响视力,编程过程很长,会缺少运动,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最后,家长和学生都经过多方了解,对这一职业前景有更明确的认识,最后家长同意孩子选择这一生涯规划,同时孩子也提出了让家长满意的健身规划。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生涯规划和家庭的关系,做到与家长有效的沟通。
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涯规划说到底就是明确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生涯规划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架构,也不愿意继承他人实践成果,只是想凭一己之力谋生,这种规划是没有可持续性的,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此,高中学生想要解决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事业,就必须把自己放在人类分工的架构中,这样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时代淘汰。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人的生涯规划更应该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联系起来,让自己的职业梦想符合国家价值倡导,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正视联系的客观性,客观准确剖析自我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正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不是用主观猜测和臆想的方法看问题。高中生涯规划与个人自身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的种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谁也逃避和否认不了的。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中生要做好生涯规划,就要正视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实际情况,经过认真严谨的思维过程,从客观上把握生涯规划。
客观认识和剖析自我。高中学生在生涯规划前,要问问自己并借助一些心理学工具了解:我性格上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擅长做什么?我适合这个职业吗?我从事这个职业最看重什么?今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高中要选什么科?高考要填报什么志愿?而不是看别人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强调,应根据自己的处境行事,不做非份之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方式方法,甚至利用心理学等更专业的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和测评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一步分析自己今后适合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等。
收集和了解相关职业信息。高中生在生涯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假期社会实践、职业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占有想要从事的这一职业的相关资料,例如就业情况、工作内容、有关待遇和发展前景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有哪些能力和要求。只有尽量准确把握与某一职业相联系的各项客观因素,才能为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寻找适合自己的梦想起点。在客观了解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基础上,不等不靠,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梦想,并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能力,用足够的力量和眼界去实现职业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因时因地调整规划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可变的,这要求我们在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内在的联系的前提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现与创设实现预定目标所需的必要条件,忌消极悲观。生涯规划中,我们要在分析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周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列出实现自已的人生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经具备的,哪些是还欠缺的,并制定出合适自己的生涯规划,多想想我要上这所大学,我想从事这个职业我还缺什么条件?面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提高能力、创设条件、调整规划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形态。
全新思维看待条件。也许很多人看过这样一则故事:甲乙两只狼,发现了一片草地,甲狼喜出望外,乙狼却十会不解地问道:你又不吃草,高兴什么?甲:羊爱吃啊,说完飞奔而去。乙又问道:你去哪?甲:我要把这消息让羊知道呀!面对同样的客观联系,面对同样的条件,乐观的人看成是成功的磨砺,悲观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所以有时影响我们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在生涯规划中,要换个视角,在影响我们生涯规划的复杂联系中,找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条件。我们要反对那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生涯规划无所谓的惰性心理。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份可以倾注一生的事业,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让我们成为一个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努力创设必要条件。居里夫人说过“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而创设条件也不是说创设就创设的,它离不开各种能力。丹尼尔·平克说:“设计感,故事力,综合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些在信息时代常常被忽视和低估的能力,正是每一位希望在未来获得职业成功和实现个人梦想的人需要了解并提升的”。如何提升各种能力呢?一方面,学生应该努力学习阅读各种书籍,提升完善知识水平和结构,提高对生涯规划的格局和眼界。另一方面,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充分发现、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时因地调整规划。构成每个具体联系的条件不仅是多样的,而且也是可变的。有人努力工作却被时代淘汰,比如补锅匠。发明计算机的人肯定也想不到智能手机如今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标配。未来消失的职业会不断增加,同时新的职业也在不断产生,只因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一不小心你辛苦规划的职业变得一文不值。因此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复制之前的设想,也不是规划一次就算完成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规划调整再规划的过程。当然,这种调整的前提是,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建立在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各种固有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高中生涯规划中学会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指导,做到二者有机融合,有利于认清与生涯规划相关的就业环境、职业需求等因素,也有利于客观认识自身条件,真正做到知彼知已,减少高中生在生涯规划过程的盲目性,当好他们的引路人,指导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
[2]邵隆主编.升学辅导课[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3]薛守琼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石磊编译.自卑与超越[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