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分析,结合现代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在笔者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基础上,试图探索提高初中地理课教学有效性,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引言
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指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教学,地理教学突出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其本质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根本,促进教学效率的发展。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本文力图结合新课改理念,探寻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教学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第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认为由于人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相互联结的,因此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弱化学生偏离老师预期的学习行为,突出外部学习环境的作用。第二,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和积极地辨别和吸收外来信息的过程,该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突出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二者都给地理教学带来启发,既要进行必要的地理知识灌输和强化,也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元认知来进行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不断将外来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内化和重构,突出个体的学习认知特性的作用。
(二)教学理论
第一,教师中心教学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创设合适的刺激环境,引导并强化学生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行为,突出练习和操练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主动的灌输和反馈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受刺激者;教学目标上,追求精确化和具体化教学,通过应试来衡量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上,力求教材的统一和规范;教学评价上,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用评价结果来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二,学生中心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信息引导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者;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方法和结构,发展学生主观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上强调教学的不断更新与重构;教学评价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第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主要主张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知识的传播与建构;在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运用,突出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内容上,强调生活与实践比课本更为可靠;教学评价上,强调對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
二、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的策略探究
(一)地理内容整合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必须有必要的地理知识储备。第一,中国地理结构分析。初中中国地理可以划分为区域理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区域地理总论主要有疆域与人口、经济与文化、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地理差异四个部分,区域地理分论主要有位置与分布、环境与发展和联系与差异三部分,学生必须对基础地理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第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地理教学有效性必须有明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作指导。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位置、范围、特征、成因、过程、差异、联系和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三,教学内容的整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和人文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储备,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进行服务。
(二)地理知识掌握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学生能建立起独立的地理认知结构。第一,区域地理位置的认知。明确地理位置是首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其直接关系到自然和人文差异,学生需要学习通过参照来认知地理位置,如绝对位置的经纬度定位、相对位置的海陆定位以及区域地理相对位置定位。第二,区域地形的认知。地形是自然地理中相对稳定的地理要素之一,其直接影响着气候和水文等其他自然因素,一般对区域地形的认知从地势、地形类型、地形空间分布、有无特殊地形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技巧训练和练习,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把握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三,区域气候的认知。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从气候类型、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气候成因等四个方面建构学生对地理的理性认知体系。第四,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认知。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从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区域差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区域差异认知方法。首先对区域地理位置定位,明确其气候带和地形的分布情况,依据气候带分布其气候特征,并对区域的河流、湖泊和植被等进行分析,从而立体化地把握区域自然地理;而人文地理差异则主要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进行把握,促进学生完善的地理认知思维的养成。
(三)地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一,运用地图的能力。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运用能力。学生学习区域位置必须通过地图来确定,地图不仅能完整地展示区域空间的相对位置,而且承载着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相对文字描述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区域位置和地理概况。第二,地理空间理解的能力。地理具有空间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引导和训练,而老师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从形状、大小、方位和距离等四个地理空间要素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第三,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区域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地理老师可以按照选择比较对象、明确比较标准、对目标比较对象进行具体解释、得出比较结论的步骤对初中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进行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四)地理观点形成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应突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地理能力的培养,还突出地理观点的形成。地理观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力和方法经过学习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内在稳定的观点。地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让正确的地理观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第一,人地协调地理观的形成。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的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包括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人地观,从而培养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二,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统一、和谐与稳定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意识到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被人为破坏,生态承载的压力一旦超出其最高极限,便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球生态都将被破坏,最后损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协调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让初中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
三、结语
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性教学既要坚持必要的地理知识灌输,也需要老师积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学生中心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既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 顾庆蓝.初中地理任务型课堂教学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林晨(1979-),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市鼓山中学地理学科一级教师,本科,200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引言
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指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教学,地理教学突出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其本质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根本,促进教学效率的发展。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本文力图结合新课改理念,探寻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教学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第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认为由于人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相互联结的,因此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弱化学生偏离老师预期的学习行为,突出外部学习环境的作用。第二,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和积极地辨别和吸收外来信息的过程,该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突出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二者都给地理教学带来启发,既要进行必要的地理知识灌输和强化,也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元认知来进行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不断将外来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内化和重构,突出个体的学习认知特性的作用。
(二)教学理论
第一,教师中心教学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创设合适的刺激环境,引导并强化学生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行为,突出练习和操练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主动的灌输和反馈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受刺激者;教学目标上,追求精确化和具体化教学,通过应试来衡量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上,力求教材的统一和规范;教学评价上,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用评价结果来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二,学生中心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信息引导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者;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方法和结构,发展学生主观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上强调教学的不断更新与重构;教学评价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第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主要主张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知识的传播与建构;在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运用,突出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内容上,强调生活与实践比课本更为可靠;教学评价上,强调對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
二、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的策略探究
(一)地理内容整合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必须有必要的地理知识储备。第一,中国地理结构分析。初中中国地理可以划分为区域理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区域地理总论主要有疆域与人口、经济与文化、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地理差异四个部分,区域地理分论主要有位置与分布、环境与发展和联系与差异三部分,学生必须对基础地理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第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地理教学有效性必须有明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作指导。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位置、范围、特征、成因、过程、差异、联系和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三,教学内容的整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和人文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储备,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进行服务。
(二)地理知识掌握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学生能建立起独立的地理认知结构。第一,区域地理位置的认知。明确地理位置是首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其直接关系到自然和人文差异,学生需要学习通过参照来认知地理位置,如绝对位置的经纬度定位、相对位置的海陆定位以及区域地理相对位置定位。第二,区域地形的认知。地形是自然地理中相对稳定的地理要素之一,其直接影响着气候和水文等其他自然因素,一般对区域地形的认知从地势、地形类型、地形空间分布、有无特殊地形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技巧训练和练习,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把握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三,区域气候的认知。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从气候类型、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气候成因等四个方面建构学生对地理的理性认知体系。第四,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认知。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从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区域差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区域差异认知方法。首先对区域地理位置定位,明确其气候带和地形的分布情况,依据气候带分布其气候特征,并对区域的河流、湖泊和植被等进行分析,从而立体化地把握区域自然地理;而人文地理差异则主要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进行把握,促进学生完善的地理认知思维的养成。
(三)地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一,运用地图的能力。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运用能力。学生学习区域位置必须通过地图来确定,地图不仅能完整地展示区域空间的相对位置,而且承载着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相对文字描述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区域位置和地理概况。第二,地理空间理解的能力。地理具有空间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引导和训练,而老师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从形状、大小、方位和距离等四个地理空间要素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第三,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区域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地理老师可以按照选择比较对象、明确比较标准、对目标比较对象进行具体解释、得出比较结论的步骤对初中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进行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四)地理观点形成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应突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地理能力的培养,还突出地理观点的形成。地理观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力和方法经过学习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内在稳定的观点。地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让正确的地理观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第一,人地协调地理观的形成。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的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包括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人地观,从而培养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二,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统一、和谐与稳定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意识到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被人为破坏,生态承载的压力一旦超出其最高极限,便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球生态都将被破坏,最后损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协调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让初中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
三、结语
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效性教学既要坚持必要的地理知识灌输,也需要老师积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学生中心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既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 顾庆蓝.初中地理任务型课堂教学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林晨(1979-),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市鼓山中学地理学科一级教师,本科,200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