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从读好长句子开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但要学会朗读,前提是学会读长句子。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为例,阐述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师范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突出短语连读,化解读句难点;渗透重读指导,引导情感处理;主动拓展理解,激发自主表达。
  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对话的主要途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这一切还要从读好长句子开始。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多是儿童诗,属于短句子,学生容易朗读。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册,教材篇幅、语句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好长句子则成为学会朗读、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长句子的朗读指导,以便培养他们的自主朗读能力,为接下来读好课文奠定基础。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为例,谈谈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一、教师范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对于“读好长句子”的具体要求,虽然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才有了明确标准,但在第二单元就已出现,因此学生对长句子已经不陌生,朗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读准字音,读对生字,对句中停顿还没有完全掌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长句子停顿概念,让他们初步掌握长句子的朗读技巧,为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奠定基础。
  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句:“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子。如果直接让学生读,他们要么唱读,要么一字一顿地读。这里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标点需要停顿外,还要引导他们读准地名,即“瑞金城外”和“沙洲坝”。教师进行长句子范读,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停顿时间长一点,让学生边听边用“/”标出教师朗读停顿的地方,即“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有了停顿符号的帮助,读顺长句子就变得非常容易。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读多练,可以同桌之间读、小组之间读、师生之间读……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多读几遍,意思理解了,自然也读得流畅了。另外,朗读停顿符号“/”只是辅助符号,随着学生朗读经验的增加,教师要逐步弱化符号,让学生通过自读的方式进行句意揣摩,在理解句意上让学生读好长句子,为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突出短语连读,化解读句难点
  在一些长句子中往往会出现生僻词语以及一些在停顿上有难度的短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朗读长句子的流畅度。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突破长句子朗读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一些较难读准的生僻词语、短语,待学生读准后,再放回在长句子當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一来,长句子朗读难度自然会降低,学生也能轻松读好长句子。
  比如《端午粽》一文的这一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是从外到内介绍粽子的样子。其中“箬”“糯”这两个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教学,先有针对性地对这两个字进行指导,可以用词卡指导学生读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短语的字音。然后指导学生尝试短语连读,“的”的读音需要重点指导,让学生读得轻而快,并且进行反复练习,以便有效巩固读音。接着教师再通过同桌读、个人读、分男女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好粽子的颜色,这样采用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好短语。最后,将相应短语放到句子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以便读出长句子的节奏。这种方式,一来将有难度的长句子逐步化解,在给学生搭建台阶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朗读的难度。另外,也能让学生从中享受读好长句子的喜悦,为接下来学会朗读、读好课文奠定基础。
  三、渗透重读指导,引导情感处理
  朗读应该带着情感朗读,对于长句子来说,也是如此。古人读书尚且追求抑扬顿挫,长句子朗读,教师除了指导朗读技巧外,更要重视学生对情感的处理,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朗读之中,避免整齐划一、机械的齐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熟读、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学会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长句子也读出抑扬顿挫的味道。
  比如《彩虹》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吗?”这个句子不仅是个反问句,句中还有连续的动词。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读好长句子,还要学会表达情感,读出反问的语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让他们从中找出“我”的三个连续动作,理解这三个动词的意义,及其相应动作的先后顺序。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强调、运用、突出等方式朗读句子,读出“我”具体的动作,即“提”“走”“洒”。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反问句的语气词“吗”与相应问号,指导他们结合日常语气进行体验,以便进一步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对于长句子的情感处理,教师可以重读或者强调某个词语,引导学生学会重读,学会借助重读的方式表达情感。语言博大精深,往往同一个句子,因为重读的方式或者语气不同,而导致其句意完全相反。还有对长句子的重读,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语感。如果刻意为之,一味地追求重读,忽略学生的情感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影响了学生的自然表达。
  四、主动拓展理解,激发自主表达
  对于长句子,除了借助重读进行有感情朗读外,还要借助资料拓展理解。一年级的课文朗读,刚开始是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后来逐步提升,过渡到“体验角色,读好对话”,这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换位思考,读好长句子,读出长句子的情感。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资料拓展、想象拓展、角色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实现情感共鸣,将情感真正指向表达,为学生学会朗读、培养语感做好准备。
  比如《夜色》是一首儿童诗,主要内容是“我”原来胆子很小,怕黑,但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变成了一个勇敢的人,学会了欣赏夜色。对第一小节中“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这几句,所选择的事例采用的是“一……就……”语言表达句式,并且还用上了省略号,意思是还有其他胆小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换位思考,发挥想象“我”还有哪些胆小表现,尝试用上面的句式进行表达。
  对第二小节中“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一长句子,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省略号进行补白想象,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语言实践,感受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有璀璨的星空,还有那些睡觉的鸟,各种动听的声音……这样一来“我”自然不再害怕,不再胆小,而是变得勇敢,喜欢上夜晚。这种言语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心理对比与变化,读出不同的情感。读好长句子,既需要技巧,更需要长期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加以指导,并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实现学生自主朗读水平的提高,为以后读好课文、培养语感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鹿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内化。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获得语感,习得技巧。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让学生借助朗读实现语言精彩。  一、注重课前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课前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还能为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做好准备。  通过家长微信群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点上。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法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赏荷叶,朗读品美  1.读好叠词和轻声“的”  由叶导入,看图说说荷叶的样子。(叶:竹叶——雪地里的小画家,像小鸡脚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具有双重任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一线语文教师既要立足教材,更要跳出教材,审视教材,充分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中得以生长。笔者基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涵进行阐述。  一、与课程对话,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来说,教材是根本
传承经典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是当下教学的主流,尝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推荐他人共赏中,真切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浸润于传统文化美好的氛围中,熏陶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随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积累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统编本教材收录古诗词数量的增多,古诗词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前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模糊阅读和素读积累占了主流。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以及表达
思维能力是学生的智力核心,也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核变”。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重感悟、重情感、重语言,但鲜有提及学生思维能力培育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一种偏差。其实,无论是文本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支撑。学生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
教学现状  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习作时,面对堆积成山的习作本和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表达,总是一筹莫展。而对于每位学生的批语,无外乎“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之类的模糊套话。教师流于形式的批语,学生更是感觉含糊不清,难以起到应有效果。教师批改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批改生硬,缺乏感情  教师在习作批改中往往纠缠于错别字、用错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或者是没有分小节写,鲜红的叉叉和“订正”字
插图是组成教材的重要部分,是编者按照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通过插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编者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都搭配了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使学生解读文本变得更加容易,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插图的利用,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插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用理念也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信息,而要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上。《槐乡五月》一文以生动而极富童趣的语言展现五月槐花绽放,槐乡孩子们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整篇课文蕴藏着丰富的语用训练价值点,值得学生品味辨析、实践练习。  一、品效率,语用训练应以诵读为基础 
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存在着如下现象:重识字轻写字,一味贪多,忽视写字的指导与训练,导致学生的错别字与日俱增,书写每况愈下;重内容轻识字,回避识字写字而大谈文本阅读,导致学生读通顺都成问题,可谓是舍本逐末;重字理轻过程,大谈字理依据,忽视低年级学生识字规律,导致学生对识字毫无兴趣。识字应与快乐相随,在教学中,教师应让汉字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情境识字从感受形象开始,以情激情,符合儿
“教材空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空白,比如“插图空白”“选编空白”“篇章空白”等。通过对教材空白的挖掘,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让教学更丰厚、更饱满、更生动。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能让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在教材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就是“教材空白”。所谓“教材空白”,是指教材编者欲言又未言之处,是蕴含言外无尽之意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