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的解法探究及推广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析几何是高考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算量大、题型变化多、数形互化等是其突出特点.随着新课改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的重视,解析几何中也逐渐渗透存在性问题.以一道典型解析几何试题为例,从问题的解法探究到问题推广应用进行深刻剖析,以期对此类探究性问题给予方法指导.
  [关键词] 解析几何;解法探究;问题推广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沟通的桥梁,以数形互化为主要手段,巧妙地将几何问题借助代数运算得解.本文以2015年四川卷理科20题为探究素材,利用点对称法、角平分线定理、构造平行线段、执果朔因法、作差法、代数消元法、化简相消法、直接证明法8种方法求解问题,并对此存在性问题进行推广研究.
  [?] 试题再现
  (2015年四川卷理科20题)如图1,椭圆E:+=1(a>b>0)的离心率是,过点P(0,1)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当直线l平行于x轴时,直线l被椭圆E截得的线段长为2.
  (1)求椭圆E的方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是否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使得=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解法探究
  解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活动[1].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完善数学认知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对于问题(1),根据题目条件易得+=1. 对于问题(2),考查对=的转化和处理,下面利用点对称法、角平分线定理、构造平行线段[2]、执果朔因法、作差法、代数消元法、化简相消法、直接证明法这8种方法求解.
  法一:(点对称法)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时,设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 若存在定点Q满足条件,则有==1,即
  QC
  =
  QD
  .所以Q点在y轴上,可设Q点的坐标为(0,y).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设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M,N两点,则M,N的坐标分别为(0,),(0,-). 由=,有=,解得y=1,或y=2.
  所以,若存在不同于点P的定点Q满足条件,则Q点坐标只可能为(0,2).
  下证:对任意直线l,均有=.
  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结论成立.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1,A,B的坐标分别为(x,y),(x,y). 联立
  +
  =1,
  y=kx+1,有(2k2+1)x2+4kx-2=0,其判別式Δ=(4k)2+8(2k2+1)>0,所以x+x=-,xx=-. 因此+==2k. 易知,点B关于y轴对称的点B′的坐标为(-x,y). 又k===k-,k=== -k+=k-,所以k=k,即Q,A,B′三点共线. 所以===.
  故存在于点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通过作点B关于y轴对称的点B′,将QB转化成y轴右边的QB′,由QA,QB′的斜率表达式,易证Q,A,B′三点共线,最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得出==. 该方法设而不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数与形巧妙结合,避免了复杂的运算过程.
  法二:(角平分线定理)
  前同解法一.
  又k===k-,k===k-,所以k+k=2k--=2k-=0,又因为Q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则QP是∠AQB的角平分线.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联立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说明QP是∠AQB的角平分线,于是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得出等式. 使用该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到等式的几何特征,并联想到角平分线定理. 该方法简洁明了,对学生的初等几何知识掌握情况具有考查性. 使用该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初等几何知识储备量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法三:(构造平行线段)
  如图3,过A作x轴的垂线,过Q作线段QG使G点在垂线上且QG=QA,则AG∥PQ. 要证=,即证=,即证△ABG~△PBQ,即证B,Q,G共线.
  前同解法一.
  由QG=QA易知G(x,4-y),于是k===k-,k===-k+,又+==2k,故k=k,即B,Q,G共线.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通过构造平行线段,将线段比例关系转化到相似三角形中,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证等式.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转化由比例关系联想到相似三角形.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巧妙性,虽然过程简单,但不易操作. 使用该方法需要学生具有独特的审题视角.
  法四:(执果朔因法)
  前同解法一.
  欲证=,即=,则需证=,由等比定理得,需证=,化简得(kxx-x)2=(kxx-x)2.
  因为x≠x,所以需证kxx-x=-kxx+x,即需证x+x=2kxx,由x+x= -,xx=-,该式显然成立.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从=出发,构建代数等式,寻求等式成立的条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充分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最后运用韦达定理证明等式成立. 该方法又称分析法,从结论出发逐步推向已知,是证明结论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易学,但使用该方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方向明确,注意等式成立的条件.
  法五:(作差法)   前同解法一.
  因为-=-==0,因此=.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通过将等式=变形为-=0,结合韦达定理证得等式成立,从而解决问题.该方法简单快捷,关键在于对等式进行作差处理,变形后再求证,能够大量减少计算步骤,节约时间.
  法六:(代数消元法)
  前同解法一. 这里考虑不用韦达定理.
  不难得出=,而==. 借助代数消元思想,考虑不用韦达定理的消元法,分别对的常数项消元、一次项消元、常数项与一次项消元、整体消元[3],下简述一次项消元.
  因为2kx-1=-,2kx-1= -. 又y=kx+1,y=kx+1,
  从而==== =. 又因为=,所以=,即=.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用代数式分别表示出和,观察式子,借助代数消元思想对进行消元处理,于是得出=,从而解决问题.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已有代数式的特点,通过带入消元,回避了韦达定理,解法新颖.
  法七:(化简法)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时,设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 如果存在定点Q满足条件,则有==1,即QC=QD. 所以Q点在y轴上,可设Q点的坐标为(0,y).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1,A,B的坐标分别为(x,y),(x,y). 联立
  +
  =1,
  y=kx+1,得(2k2+1)x2+4kx-2=0. 其判别式Δ=(4k)2+8(2k2+1)>0,所以,x+x=-,xx=-. 由=得=,化简得[kxx+(1-y)x]2=[kxx+(1-y)x]2. 因为x≠x,所以kxx+(1-y)x=-kxx-(1-y)x. 即(1-y)(x+x)= -2kxx,=,所以1-y= -1,y=2.
  当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3-2,==3-2,所以此时=也成立.
  综上可知,存在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通过直线l与x轴平行的特殊情况找到Q点的坐标应该满足(0,y)的形式;然后假设直线l的斜率存在,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对等式=进行计算,不断化简等式求出y,从而得出Q点的坐标;最后对直线l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带入进行验证.
  法八:(直接证明法)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1,A,B的坐标分别为(x,y),(x,y). 设Q点的坐标为(m,n). 联立
  +
  =1,
  y=kx+1,可得(2k2+1)x2+4kx-2=0,其判别式Δ=(4k)2+8(2k2+1)>0. 所以x+x=-,xx=-. 由=得=,化简得[(-2m+2k-2nk)xx+(n-1)2(x+x)](x-x)=0.因为x≠x,所以(-2m+2k-2nk)xx+(n-1)2(x+x)=0,即=0. 要使=恒成立,则需4n-4-4(n-1)2=0,
  4m=0,解得m=0,n=2(n=1舍去). 所以求得Q(0,2).
  当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3-2, ==3-2,所以此时=也成立.
  综上可知,存在点Q(0,2),使得=恒成立.
  评注:首先假设直线斜率存在,设出Q点的坐标,然后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解等式=,得出Q点的坐标,最后对直线l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带入验证. 该方法思路清晰,是多数学生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步骤较多,且运算量大. 因此,该方法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 问题推广
  推广是数学研究中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数学自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推广[4]. 抓住问题本质,通过对问题进行推广,产生新问题,探寻新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问题推广还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研究特殊问题→提出一般问题→解决新问题[5].
  研究题目,将问题一般化,将P点一般化为P(0,m)(b>m>-b)放在y轴上,探究发现,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使等式恒成立;再考虑将一般化后的P点放在x轴上,仍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使等式成立.要证等式成立,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即证∠PQA=∠PQB,于是问题也可推广为证明∠PQA=∠PQB.考虑双曲线和抛物线,探究发现问题推广到双曲线、抛物线仍然成立[6].
  推广1:椭圆E:+=1(a>b>0),过点P(0,m)(b>m>-b)(P(m,0)(a>m> -a))的动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
  0,
  Q
  ,0
  ,使得=或∠PQA=∠PQB.
  推广2:双曲线E:-=1(a>0,b>0),过点P(0,m)(P(m,0)(a>m>-a))的动直线l与双曲线相交于A,B两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
  0,-
  Q
  ,0
  ,使得=或∠PQA=∠PQB.
  推广3:抛物线E:y2=2px(p>0),过点P(m,0)(m>0)的动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A,B兩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m,0),使得=或∠PQA=∠PQB.
  参考文献:
  [1]  李萌浩. 要专注高考考点更需拓宽学生视野——高三复习课一题多解教学方法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19(09).
  [2]  刘玲,王强. 不忘初心任性算到底——2015年四川高考数学第20题[J]. 数学教学研究,2016,35(08).
  [3]  徐小琴,赵思林. 2015年高考数学四川卷理科20题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16(15).
  [4]  朱华伟,张景中. 论推广[J]. 数学通报,2005(04).
  [5]  刘成龙,胡琳. 高考数学创新试题的几种类型及评析[J]. 中学数学,2019(05).
  [6]  周文超. 灵动的思维与执着的探索——两道高考题的教学思考[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07).
其他文献
函数零点问题的探究教学,需要关注其中的核心知识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核心知识包括定理定义、零点的等价关系、数形策略,而常见的类型问题有零点个数、范围、参数取值等.文章深入解读零点核心知识,围绕具体问题探讨解题策略.
文章以“隐性圆”的微专题教学为例,通过深度转化、深度探究、深度延伸,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隐性圆”的类型,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旨在以教师的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摘 要] 三角反代换借助单位圆直观地反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不仅能快速确定一般情况f(cosθ,sinθ)=0时角θ在单位圆中的位置,还能实现三角问题向代数和几何问题的转化.  [关键词] 单位圆;三角反代换;数形结合;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  [?] 引言  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全国卷高考中大约占20至30分. 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求解三角方程问题时难以精确确定角
[摘 要] 宏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却鲜有人关注微观层面的细节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实践证明,细节对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从课程导入环节的细节为出发点,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与作业评价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探寻细节对数学教学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细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  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新课标“减负增效”的理念下,怎样利用有限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深度学习作为途径,只有当学生面对足够的课程资源时,深度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有新的理解与实现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一,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要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组成要素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师而言,一个重要认识是:在实际教学中看数学的目的是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哪些资源,看生活的目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意图,反映当前新课标的教学成果.文章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通过挖掘试题资源,以探索多解和变式提升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领略高考试题魅力的同时提升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本文系统总结了广义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的地理分布范围和花部特征,利用核基因ITS1、ITS2和叶绿体基因trnL-trnF重建广义马铃苣苔属主要物种的分子系统关系,并结合花部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分析花部特征的适应性与演化规率。结果显示:广义马铃苣苔属可分为两个支系,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黄色花冠、雄蕊4为主;另一个支系则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南部区域,以紫色花冠为主,并出现了雄蕊2的特化类群。广义马铃苣苔属花冠发生了两侧对称向辐射对称的演化。海南岛分布的所有4个物种都是该岛的特有种
[摘 要] 分类讨论思想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活动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全面分析问题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将困难的问题容易化,运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逐个、逐层地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分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考时,压轴题多为分类讨论的问题,因其综合性更强,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
在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自身角色的定位值得认真思考.教师应当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明确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当是一个助力者,用情境的创设和数学体验的生成来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还应当是一个评价者,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相关的环节进行评价,用教学反思来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动力.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视角切入,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一面获得知识,一面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遵循从“经验”到“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路,既可以让经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让核心素养有一个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 经验在学生建构数学知识、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经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