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下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a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接受,导中入情,理中动情,情中导行,疑中认知,践中感悟,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情景教学;提高品德;实效
  背景: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机械式的被动去接受,过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对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一,小学品德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有基本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基本判断什么是“真、善、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它的理论是抽象的,相对于小学生是感到枯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不高。
  其二,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课堂上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味的按照课本内容对学生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老师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定程度影响品德课的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经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道德教育必须与情感伴随;二是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的身边做起。没有情感的铺垫,远离儿童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导致大而空。道德情景教育使长期以来抽象的说教式的思想品德变得活泼,有血有肉。”这也说明情景教学具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内心情绪的调动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而由此产生的情感效应具有抒展情怀,净化心灵,引发共鸣,催人奋发的巨大作用力,甚至激发人立即产生相应的行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呢?
  一、有目的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导中入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品德课,不仅要重视中间环节,还要处理好课前导入。在课前导入创设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情境,小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一种关注的心理,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音乐、图片 、动画、视频等,再现摹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在上《南方的春天》这一课时,先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在课件配上花团锦簇的鲜花,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这时,可设问题问学生:你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会用什么颜色表达春天呢?为什么?”这样的课前导入,运用歌曲創设了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2.运用学生自身的活动进入情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在课前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教学《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课前先在每个小组的课桌里藏了一副水果拼图,然后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图,看哪个小组拼得多,拼得好,让他们通过紧密合作赢得比赛,使他们对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理中动情
  情感是主体认知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在教学中调节好、把握好,能够发挥它独具的能动作用。要使一个人激动、感奋,理性远不如情感的魅力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通理达”。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情感,就像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因此,在品德课的明理环节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变无声、单一的书面的语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创设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情境,营造出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在学习《谁知盘中餐》一课时,为教育学生不浪费粮食,珍惜粮食,把农民伯伯种植水稻的全过程用摄像机制作了真实的记录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亲眼目睹了农民伯伯从育秧、整理农田、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整个复杂的过程,同学们感到又新鲜又辛苦,特别是插秧和收割,整个人都要弯腰,弄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看完后,问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觉?这时有一位男同学说:“老师,我老家在农村,暑假帮爸爸和妈妈收割稻谷、晒稻谷,整天都要弯腰。有时候脸上夹着咸味的汗水流入眼睛,眼睛很痛,回家后腰酸背痛,第二不敢再去,还有晒稻谷,六月的太阳像火炉,我们要在太阳下翻稻谷,使它们均匀晒干,一下子就大汗淋漓,太辛苦啦!”另一位女同学动情地说:“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今后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 大家听后会心地笑了。
  三、有引导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情中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导行,举一反三,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可设计一则故事,两个父亲带着两个差不多身高的孩子去买火车票,一位父亲隐瞒了孩子的身高逃票了,另一位父亲没有隐瞒孩子的身高去买票,逃票的孩子在列车上被列车员看到,被要求补票,并在孩子面前教育了父亲,让父亲在子女面前感到羞愧,而没有逃票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这个故事通过两位父亲对待同一个事情的不同处理态度,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四、有启发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疑中认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设疑中应该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学生新道德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推动积极思维,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新认识,使他们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如教学《缤纷的网络世界》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QQ号码吧,你们在上QQ跟朋友同学聊天时,有没有碰到陌生人主动加你为QQ好友,与你‘搭腔’并约你见面,你怎么做?”在这网络世界的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門,课堂上,师生一起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作为老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QQ,QQ是一种交流工具,方便我们的生活,但要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工具行骗,网络是虚拟世界,不要过渡的相信陌生人,不要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互动中形成认知,内化品德。
  五、有趣味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践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为了让同学真正理解和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艰辛、内心的坚强,可以创设这样三个情境体验活动:
  活动一:体验盲人,让学生蒙住眼睛写字,体验盲人做事的不便。
  活动二:体验聋哑人,让学生不要说话,用手比画与人交流,体验残障人生活的艰辛。
  活动三:体验肢残者,让同学单手穿衣,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刚开始,同学们觉得活动很有趣,笑嘻嘻的。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他们发现平时看起来很容易做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师他们深刻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尊重残疾人。”这样的体验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感悟,增强道德情感,从而修正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总之,通过创设情景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导中入情,理中动情,情中导行,疑中认知,践中感悟,活跃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使他们认识到“尊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景教学法.
  [2]张桂梅.创设有效情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育教研·中.2013(1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学校年级德育工作中渗透心育的意义和做法。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创造心育环境、结合主题增强心育效能、拓宽内容强化心育实效,强化德育实践的心育功能,提高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育;德育;渗透;实践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
【摘要】学习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科学地开展学习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运用,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真正体现“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  【关键词】学习评价;评价工具;研学后教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学者泰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更应该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多下功夫。史料实证是关键的历史核心素养,与其最直接相关的思维品质是批判性思维。基于日常教学,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习惯;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教会学生区分史料;训练学生解读史料,联系所学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
【摘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出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性、教育过程情感化、德育方式交往化、德育情境真实化、增强学校德育开放性与建设校园德育模式以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构想,并在德育实践中实施、探索、发展,以求提高德育实效。  【关
【摘 要】粤剧是广东地区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综合艺术,是羊城文化的奇葩,但是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和查阅的文献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粤剧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困难重重。文章通过论述粤剧的地位以及调查了粤剧在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中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粤剧在传承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笔者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开展粤剧教育,引导学生将粤
网络信息时代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资源,加速了英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更加深入的运用,确实给当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好处。可是,我们如何将这些现在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呢?如何更好的发挥它们的辅助教学作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从左脑学习、全脑学习到优脑学习的演变,然后从脑科学的新成果出发,在继承、发扬《全脑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脑成像(BSI)超级学习法”,并重点探讨脑屏成像学习法如何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达到轻松 、快乐且高效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全脑开发;优脑学习;脑成像学习;脑成像智力  20世纪中叶以来,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出人脑潜能的丰富性和可开发性,不仅为创造性
【摘要】追求美,这是人的天性,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自己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果妍媸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就可能滑入低级趣味的泥潭。引导学生认识美,指导学生欣赏美,激发学生创造美,是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努力,让学生自觉内化和完善个人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学;小学语文;认识发现;情感体验;创造美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
【摘要】随着新课堂标准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我们这一批上了年纪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怎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新生的教学一代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让新老兵携手在教育事业上熠熠生辉呢?  【关键词】新课标;新生代;老前辈;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授业解惑的过程。学生填鸭式地学到了知识,但学习劲头不大,可是许多老前辈还是经常取用这种教学方式。新课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又是他们磨砺意志、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至关重要。如果能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