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接受,导中入情,理中动情,情中导行,疑中认知,践中感悟,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情景教学;提高品德;实效
背景: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机械式的被动去接受,过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对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一,小学品德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有基本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基本判断什么是“真、善、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它的理论是抽象的,相对于小学生是感到枯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不高。
其二,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课堂上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味的按照课本内容对学生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老师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定程度影响品德课的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经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道德教育必须与情感伴随;二是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的身边做起。没有情感的铺垫,远离儿童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导致大而空。道德情景教育使长期以来抽象的说教式的思想品德变得活泼,有血有肉。”这也说明情景教学具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内心情绪的调动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而由此产生的情感效应具有抒展情怀,净化心灵,引发共鸣,催人奋发的巨大作用力,甚至激发人立即产生相应的行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呢?
一、有目的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导中入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品德课,不仅要重视中间环节,还要处理好课前导入。在课前导入创设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情境,小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一种关注的心理,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音乐、图片 、动画、视频等,再现摹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在上《南方的春天》这一课时,先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在课件配上花团锦簇的鲜花,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这时,可设问题问学生:你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会用什么颜色表达春天呢?为什么?”这样的课前导入,运用歌曲創设了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2.运用学生自身的活动进入情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在课前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教学《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课前先在每个小组的课桌里藏了一副水果拼图,然后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图,看哪个小组拼得多,拼得好,让他们通过紧密合作赢得比赛,使他们对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理中动情
情感是主体认知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在教学中调节好、把握好,能够发挥它独具的能动作用。要使一个人激动、感奋,理性远不如情感的魅力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通理达”。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情感,就像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因此,在品德课的明理环节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变无声、单一的书面的语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创设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情境,营造出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在学习《谁知盘中餐》一课时,为教育学生不浪费粮食,珍惜粮食,把农民伯伯种植水稻的全过程用摄像机制作了真实的记录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亲眼目睹了农民伯伯从育秧、整理农田、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整个复杂的过程,同学们感到又新鲜又辛苦,特别是插秧和收割,整个人都要弯腰,弄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看完后,问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觉?这时有一位男同学说:“老师,我老家在农村,暑假帮爸爸和妈妈收割稻谷、晒稻谷,整天都要弯腰。有时候脸上夹着咸味的汗水流入眼睛,眼睛很痛,回家后腰酸背痛,第二不敢再去,还有晒稻谷,六月的太阳像火炉,我们要在太阳下翻稻谷,使它们均匀晒干,一下子就大汗淋漓,太辛苦啦!”另一位女同学动情地说:“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今后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 大家听后会心地笑了。
三、有引导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情中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导行,举一反三,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可设计一则故事,两个父亲带着两个差不多身高的孩子去买火车票,一位父亲隐瞒了孩子的身高逃票了,另一位父亲没有隐瞒孩子的身高去买票,逃票的孩子在列车上被列车员看到,被要求补票,并在孩子面前教育了父亲,让父亲在子女面前感到羞愧,而没有逃票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这个故事通过两位父亲对待同一个事情的不同处理态度,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四、有启发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疑中认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设疑中应该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学生新道德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推动积极思维,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新认识,使他们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如教学《缤纷的网络世界》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QQ号码吧,你们在上QQ跟朋友同学聊天时,有没有碰到陌生人主动加你为QQ好友,与你‘搭腔’并约你见面,你怎么做?”在这网络世界的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門,课堂上,师生一起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作为老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QQ,QQ是一种交流工具,方便我们的生活,但要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工具行骗,网络是虚拟世界,不要过渡的相信陌生人,不要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互动中形成认知,内化品德。
五、有趣味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践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为了让同学真正理解和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艰辛、内心的坚强,可以创设这样三个情境体验活动:
活动一:体验盲人,让学生蒙住眼睛写字,体验盲人做事的不便。
活动二:体验聋哑人,让学生不要说话,用手比画与人交流,体验残障人生活的艰辛。
活动三:体验肢残者,让同学单手穿衣,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刚开始,同学们觉得活动很有趣,笑嘻嘻的。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他们发现平时看起来很容易做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师他们深刻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尊重残疾人。”这样的体验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感悟,增强道德情感,从而修正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总之,通过创设情景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导中入情,理中动情,情中导行,疑中认知,践中感悟,活跃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使他们认识到“尊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景教学法.
[2]张桂梅.创设有效情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育教研·中.2013(11).
【关键词】情景教学;提高品德;实效
背景: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机械式的被动去接受,过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对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一,小学品德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有基本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基本判断什么是“真、善、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它的理论是抽象的,相对于小学生是感到枯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不高。
其二,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课堂上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味的按照课本内容对学生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老师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定程度影响品德课的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经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道德教育必须与情感伴随;二是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的身边做起。没有情感的铺垫,远离儿童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导致大而空。道德情景教育使长期以来抽象的说教式的思想品德变得活泼,有血有肉。”这也说明情景教学具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内心情绪的调动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而由此产生的情感效应具有抒展情怀,净化心灵,引发共鸣,催人奋发的巨大作用力,甚至激发人立即产生相应的行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呢?
一、有目的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导中入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品德课,不仅要重视中间环节,还要处理好课前导入。在课前导入创设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情境,小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一种关注的心理,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种: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音乐、图片 、动画、视频等,再现摹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在上《南方的春天》这一课时,先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在课件配上花团锦簇的鲜花,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这时,可设问题问学生:你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会用什么颜色表达春天呢?为什么?”这样的课前导入,运用歌曲創设了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2.运用学生自身的活动进入情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在课前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教学《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课前先在每个小组的课桌里藏了一副水果拼图,然后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图,看哪个小组拼得多,拼得好,让他们通过紧密合作赢得比赛,使他们对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理中动情
情感是主体认知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在教学中调节好、把握好,能够发挥它独具的能动作用。要使一个人激动、感奋,理性远不如情感的魅力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通理达”。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情感,就像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因此,在品德课的明理环节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变无声、单一的书面的语言为生动、立体的形象,创设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情境,营造出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在学习《谁知盘中餐》一课时,为教育学生不浪费粮食,珍惜粮食,把农民伯伯种植水稻的全过程用摄像机制作了真实的记录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亲眼目睹了农民伯伯从育秧、整理农田、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整个复杂的过程,同学们感到又新鲜又辛苦,特别是插秧和收割,整个人都要弯腰,弄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看完后,问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觉?这时有一位男同学说:“老师,我老家在农村,暑假帮爸爸和妈妈收割稻谷、晒稻谷,整天都要弯腰。有时候脸上夹着咸味的汗水流入眼睛,眼睛很痛,回家后腰酸背痛,第二不敢再去,还有晒稻谷,六月的太阳像火炉,我们要在太阳下翻稻谷,使它们均匀晒干,一下子就大汗淋漓,太辛苦啦!”另一位女同学动情地说:“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今后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 大家听后会心地笑了。
三、有引导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情中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导行,举一反三,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可设计一则故事,两个父亲带着两个差不多身高的孩子去买火车票,一位父亲隐瞒了孩子的身高逃票了,另一位父亲没有隐瞒孩子的身高去买票,逃票的孩子在列车上被列车员看到,被要求补票,并在孩子面前教育了父亲,让父亲在子女面前感到羞愧,而没有逃票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这个故事通过两位父亲对待同一个事情的不同处理态度,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四、有启发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疑中认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设疑中应该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学生新道德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推动积极思维,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新认识,使他们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如教学《缤纷的网络世界》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QQ号码吧,你们在上QQ跟朋友同学聊天时,有没有碰到陌生人主动加你为QQ好友,与你‘搭腔’并约你见面,你怎么做?”在这网络世界的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門,课堂上,师生一起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作为老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QQ,QQ是一种交流工具,方便我们的生活,但要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工具行骗,网络是虚拟世界,不要过渡的相信陌生人,不要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互动中形成认知,内化品德。
五、有趣味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践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为了让同学真正理解和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艰辛、内心的坚强,可以创设这样三个情境体验活动:
活动一:体验盲人,让学生蒙住眼睛写字,体验盲人做事的不便。
活动二:体验聋哑人,让学生不要说话,用手比画与人交流,体验残障人生活的艰辛。
活动三:体验肢残者,让同学单手穿衣,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刚开始,同学们觉得活动很有趣,笑嘻嘻的。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他们发现平时看起来很容易做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师他们深刻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尊重残疾人。”这样的体验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感悟,增强道德情感,从而修正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总之,通过创设情景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导中入情,理中动情,情中导行,疑中认知,践中感悟,活跃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使他们认识到“尊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景教学法.
[2]张桂梅.创设有效情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育教研·中.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