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教学中处理教材的经验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对高中语文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其中涉及讨论此问题的背景,在把语文教材变为阅读资源之前师生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化教材为资源所做的设计处理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开发
  就时代背景看,阅读资源的获取对于学生来说早已不是个大问题。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让现在的阅读更快捷、便利。但快捷便利是否就意味着有效?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本岂不既老套又狭隘?我们真的还有对课本的需求吗?它似乎是一潭死水了。本文要谈的就是要把信息资源的“活水”引入此“潭”,并深挖此“潭”,让其能自然滋生清澈无比的新泉,让高中语文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比课上课下花费无数精力去搜寻有效信息更“经济”。
  一、背景与触发
  笔者有幸参加过一次送教下乡活动。面对一群偏远农村完全中学的孩子,笔者认为,我们对于阅读资源的认识或许存在偏差。
  1.信息更新迅速与信息接收的有效性不同步
  课堂外,网络信息的传播铺天盖地,但阅读指导相对缺乏,学生吸收有效信息的“性价比”不高。农村完全中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获得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但学生数量大、接受水平参差不齐、能力转化提升难以实现等,这些问题限制了语文教师指导的及时性。2015年高考作文出现了新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此种作文材料不再求新求异,反而更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材料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引导。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女儿举报”事件和“当代风采人物”推选,这需要学生有针对性地、多维度地分析材料,它不但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更着重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这两个重要能力不仅依靠学生的自我提升,而且依赖教师对生活事件的条分缕析。
  2.生活语文的概念值得提倡,但语文不等同于生活
  课堂上,我们身处图片、声像的“狂轰滥炸”中,很多语文课堂中“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旗帜已成为社会新闻的阵地。一节语文课灌输给学生的信息零散混乱,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前文任务型写作中讲到两个词“针对性”“多维度”,零散的信息往往难以抓住重点,混乱的接受常常带来思维不清,这种课堂的教授更可能加重浅阅读的症状,让学生无法形成习惯性思考。“得陇”方能“望蜀”,没有阅读的基础何谈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准备与预设
  世人常说:世界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更缺少发现的时间,语文课本却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语文教师利用课堂面授机宜,学生由眼而心,由心而生活,由课本通向生活,课本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理性思考、走向成熟的路径。
  语文课本实际上是一种可能的阅读资源,是一种潜在的阅读资源。这种可能性需要语文教师把它转化为实际,这种潜在性需要语文教师去挖掘。教师在过滤之前应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做到两点:一是透读;二是新读。
  1.透读
  透读,就是把教材读透,去除疑问是基础。把握好教材的多维度延展,做好教学预设,做到上课有内容讲,内容讲得全,问题解得深。如讲到诗歌要美读,除了要指导学生注意情感和节奏,更要指出个别学生在试读时欠缺的情感或节奏甚至重音方面的问题,并纠正再读,而不是学生读完就听示范朗诵。
  2.新读
  新读,即讲感悟、讲生活、讲思考。不是为新而新,而是引导学生深阅读、深思考。如很多学生读到《愚公移山》,更多会想我们要改变思维,计算成本,移山不如移民。但这样解读真的符合愚公精神的内涵吗?愚公精神真的于生活无益吗?我们可做这样的思考:如果真的选择移民而非移山,那样世界会成为当今之世界吗?结果就是世界上永远都有那么多的不毛之地,这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悖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另外,精神永远不能用成本、金钱去衡量。教师要把这种对教材的思考训练成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有深度、能思考的阅读主体。
  三、设计与处理
  要把语文教材变成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阅读学习的现实资源,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处理。
  1.深入钻研语文教材
  钻研是为了挖掘,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之前先得挖掘出符合时代节奏、陶冶美好情操的材料信息。
  首先,教师要以教定读,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对有感悟的东西做深度思考,并能把这种思考外化以文字的形式。要知道,精选的高中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多彩,但并非每一个学生对所有资源的接受和感触都一样,我们要让每个人挖掘出资源的最个性所在。
  其次,以往的教学更多传授的是知识点,往往忽略了对教材编写思路和意图的考查。现在既然要深入挖掘教材,必然要求我们理性对待教材,力求有高度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对于文言文教学,除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外,更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高级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挖掘文言词汇为抓手,延展到文字学知识的涉猎,它既可作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也可成为有效教学的手段,更能实现通过应试语文探知中国传统汉字文化魅力的目标。《种树郭橐驼传》中“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的“字”,学生在翻译时把它译为“写字”,这在语法上显然是不合适的,甚至句意上也不甚通顺。这就要求我们还原到“字”的本义。《说文解字》有“字,乳也。从子在^下,子亦声”。意思是“字”与生孩子、哺育有关。又有陆游《杨夫人墓志铭》“年二十有一而嫁,二十有三而字”,《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等句,其中“字”分别为生育、怀孕、养育等。可见“字而幼孩”的“字”也可从这方面翻译,译为“养育你们的孩子”,这比“写字”在语法上和语境上更合適。这种追本溯源的研究对在网络时代书写量极小的背景下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2.能动性地整合教材资源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语文教材是经过优选的资源,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语),因此,我们不但需要挖掘钻研教材,更要加工、改正、创造、生成资源。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杜甫诗歌《登岳阳楼》中,可对教材进行分解重组。考虑如下:作为选修教材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此节课为契机带领学生对杜甫寓居期间的诗风略作总结。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杜甫经典的诗歌《登高》,以《登高》为引,梳理出创作思路,起(眼前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承(扩大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转(自身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合(家国伤: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些景与情的描写也有规律可循,对表情达意作用颇大。眼前景往往源自触景生情,这是写景诗的一般思路;接着境界开阔苍茫,天地山川纳于笔下;五、六句却突然凄凉落寞,意境由广阔到狭窄,这种承接可说是“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但个人的情怀多么忧郁都显得浅窄,于是便有了最后的收束,即个人在家国困境前的无力和对国运生灵的悲悯,格调得以提升。以此印证,《登岳阳楼》一诗初登岳阳楼,到吴楚乾坤天地日夜,再到漂泊老病,最后戎马关山凭轩涕流,这也是符合前文思路的。第三步便是鉴赏品味《旅夜书怀》《阁夜》,虽然意境略有差别,但整体上还是符合整合出的规律的,完成这一步,便完成了举一反三,学生已经掌握了杜甫寓居期间的诗歌表现形式以及他要借诗歌所表达的情怀,这种集中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体会对家国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以此为例的教材分解重组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自主阅读、领悟思考能力。教材是为学生思考、成长准备的工具,我们要发挥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大胆取舍。这样的取舍融入了学生个体体验,而这种体验又是在教材资源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资源。
  3.开发拓展以填补教材资源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课堂也是属于互联网的。教师要让网络信息资源浇灌我们的语文教材,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形成思考,运用网络资源可将这种思考外化、类化及深化。
  这里可以以写作为例重点说明。语文教学无非读写,阅读是路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结果,把阅读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展现是成长的需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已成趋势,对现实的观照应时时出现于课堂教学。人教版《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部分选取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课。我们先尝试梳理编写者的思路:是不是想让我们审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思考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处境等问题?鉴于此种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可分两步:(1)汉字、对联及流行文化的教学,这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可能过于单薄,可以链接网络资源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重点)与流行文化的活力;(2)再次链接网络驱动学生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思考,这时相关任务型驱动作文写作可就此引入。
  材料1: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时过境迁,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材料2:在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一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了;可是对很多祖宗传下来的浸润着华夏历史及几千年文明的东西感到陌生,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握,不知道算盘该怎么打,没有读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命锁,没有上过八仙桌……
  学生关注类似材料,可反思: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等。可更进一步作深入思考:一是对比中西方文化,从意义价值、趣味形式等方面反思我们的不足;二是对照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反思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冲击和促进;三是列举可喜现象,诸如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等,使得沉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在人们面前。
  这样的教学就把本是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化为动态的信息资源,课堂内容得以延展,学生学会整合创新。因此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开发利用的要求越严格,对写作教学的指导、对学生思维的养成越重要。我们可以从对语文课本资源的开发挖掘中获得语言的积累、方法的渗透、素材的沉淀及情感的渗透。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而语文教材是出发点和依据,我们不忘这种“初心”,语文才能有好的开始且越来越好,不会因应试的结束而终结,才能一步步向前获得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课堂外无边际的生活外延,获得无比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操作技能,并且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现代化课堂教育媒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化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给小学生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要求传统的“教学”转变为“教人”。这都需要小学根据新课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开始指引着改革的方向,成为课程改革规划的宏观理念。如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便是“渗透式”教学,核心素养基本包括:科学思维
在语文的学习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教师们为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传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们阅读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学生们拓宽眼界,增加知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视频资源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本文将对视频资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
随着教育问题被讨论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学涉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及研究。
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身体成长规律,探索如何构建科学的篮球教学体系,为中小学篮球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微课”在地理课程复习、激发学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探讨了应用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笔者紧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强化师生、生生互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