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在揣摩辨识中和融共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4f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板书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2.揣摩作者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可贵之处的写法,并能结合相关资料,感悟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破题导入,理解题意
  1.(板书:宋庆龄,边板书边强调“龄”的写法。)有谁了解宋庆龄?(周恩来称她为“国之瑰宝”“20世纪的伟大女性”。)相信学了课文之后,你对她会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2.(板书:故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曾经居住过的屋子。)那么,刘老师曾经住过的屋子能叫“故居”吗?你曾经住过的屋子能叫“×××故居”吗?为什么?一般来说,当人们使用“故居”这个词的时候,总是把它与杰出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如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你我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屋子,只能称之为“旧居”。
  3.(板书:樟树)樟树在全国各地都有,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但由于生长在宋庆龄的故居,因此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齐声读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会读了吗?(幻灯出示课后“习题3”的词语)这是课后“习题3”的词语,请大家小声读一读,读准字音。
  (指名两生分行读)
  2.字音响亮,读得很准。这其中,有几个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
  “四季常青”的“常”这个字强调的是“不变”,有“永远保持”的意思,所以是“经常”的“常”。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样子,把这个词认认真真地抄写一遍,写在“习题3”旁边的空白处。
  “瞻仰”的“瞻”,目字旁,表示往上或往前看。(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文中瞻仰的是什么?我们到雨花台瞻仰什么?(革命烈士陵园。)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不用“参观”了吧?这就告诉我们用词造句不仅要准确,而且要传情。
  “繁衍”是什么意思?(近义词:繁殖;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儿育女”。)“繁”的笔画较多,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正确、美观。“每”的笔画的变化(幻灯出示),告诉我们书写笔画较多的字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请你在课后“习题2”描写一次,然后再在空白处临写一个。
  (生齐读词语)
  3.生字词掌握得不错了,你们有信心把课文读通顺吗?建议大家再去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这样,等会儿你就会更有把握把课文读好。
  4.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老师想请4个同学来读,第一个同学读第1~3自然段,其他三个同学分别读第4、第5、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猜猜老师这样安排他们读的原因是什么。(注意引导评价,将个别读和齐读融合起来。)
  三、质疑问难,生成话题
  1.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大部分的内容同学们自己就能够读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问题,请你提出来。
  预设1:关于词。
  (1)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
  寄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
  理解)
  (2)蓬勃:兴旺,繁荣。
  预设2:关于学生的提问。
  (1)为什么树木容易招虫?(没有让虫类害怕的香气。)
  (2)虫子为什么怕樟树的香气?(香气中含有许多化学物质,这些香气本身就可杀菌驱虫,虫子自然害怕。)
  (3)课文在第3自然段才点出这是樟树,而且是单独的一句话,这是为什么?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种表达方式的确非常特别。是啊,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放到后面单独安排一个自然段来告诉读者呢?(引导学生弄清这样的安排,一是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三是能够更好地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3个自然段,用心体会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4)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请生板书:舍不得)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请生板书:留影纪念)
  2.这两个问题都跟什么有关?(樟树。)所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先得干什么?(首先得去了解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下面就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4、第5两个自然段,小声读一读,看看樟树具有怎样的特点。[师相机板书:蓬蓬勃勃、香气拒(驱)虫]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词语去默读第4、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么把樟树的特点写出来的。读的时候把让你眼前一亮的词语或者句子圈画下来,然后在空白处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等一会进行交流,看谁的发言精彩。
  四、交流对话,深入理解
  1.刚才,同学们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一定有了许多发现。我们先来交流作者是怎样把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写具体的。谁第一个发言?
  (幻灯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预设要点:
  (1)抓“伸”(点击变红)理解。
  同学们,你们留意到这两个“伸”了吗?谁来当樟树“伸伸”看?用力些,枝干伸得再远些。(问表演的学生:“你有什么感受?”问看的学生:“你觉得这棵樟树怎样?”)“伸”字虽普通,却深刻地表现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富有力量。(板书:伸。指名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2)抓“发亮”理解。
  这句话中哪个词你感觉用得妙?(点击 “发亮”变红)太阳能够发亮,因为它本身能够发光;小露珠能够发亮,因为它可以折射光。叶子会“发亮”吗?那么,叶子“绿得发亮”究竟是指什么意思?(叶绿耀眼,充满生机。)一个“亮”字写出了绿之深、绿之浓,写出了樟树的活力和生机,实在是太精彩了。(板书:亮。指名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3)抓“无论……总是……”理解。
  从这组关联词语中你读懂了吗?(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蓬蓬勃勃的这个结果是不会变的。)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幻灯出示句子:“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生造句,师强调“蓬蓬勃勃”这个结果没变。)是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条件多么恶劣,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句话。(指名有感情朗读)
  (4)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枝干—树叶—四季常青)
  (5)根据板书总结并背诵。
  作者写枝干粗壮用了一个“伸”,写树叶稠密用了一个“亮”,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条理清楚地表现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段落,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有序和精当。我们还可以根据这样的提纲(指板书)帮助我们背诵这个段落,你也可以看着插图(幻灯出示)进行背诵。自己先试着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2.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樟树“香气拒虫”这个特点写清楚的。谁先说?
  预设要点:
  (1)抓对比理解。
  ①不写石榴树生虫行吗?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更能凸显樟树香气拒虫的特点。)是的,对比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你能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吗?(生举例)
  ②请学生邀请同伴读书,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读后点评: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了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2)抓关联词语理解。
  ①让我们看看直接描写樟树香气拒虫这一可贵之处的三句话,说说你的发现。
  (幻灯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②第1句主要讲什么?(有香气、香气永久保持。)哪些词能看出这香气只有樟树有?哪个词强调了这香气能够永久保持?(点击 “而”“却”“而且”变红, 指名读句子。)
  ③第2、3句和第1句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说得还是什么意思?(进一步说明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久到什么程度。)这两句话是怎么把“香气永久保持”说
  清楚的呢?自己好好读一读,想
  一想。
  ④引导:第2句用了一组什么关联词语?(点击“即使……仍然……”变红)“即使”表示“假如”,也就是退一步说,哪怕樟树枝枯叶落、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仍然不变(引读)。第3句“只要……就……”这是进一步强调,木质存在香气就保持,香气保持虫子就害怕。
  ⑤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红色的词都是什么词?(关联词。)小小关联词,在连接句子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真不小!谁愿意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齐读。)
  ⑥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了一些关联词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了樟树拒虫的特点。
  五、知人论世,感悟高贵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先前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吗?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谁来回答?那么,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等我们读完了下面的这些资料,相信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
  2.(幻灯出示资料)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3.交流。
  (1)宋庆龄永葆青春,就像樟树——蓬蓬勃勃。(板书:永葆青春)齐读第4自然段,这一
  遍读,应饱含对宋庆龄的赞美
  之情。
  (2)宋庆龄一身正气,敌人闻风丧胆,就像樟树—— 一身香气,虫子害怕。(板书:正气拒敌)齐读第5自然段,读出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
  4.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指名说)
  六、升华情感,布置作业
  1.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在写樟树吗?看似在写物,实际上是写人,这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在人们的眼中,这两棵樟树就像是宋庆龄。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了宋庆龄。难怪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2.树如其人!朗诵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的形象(幻灯出示):
  当时在上海,只有一个光辉灿烂、无与伦比的人物,她就是勇敢、美丽而又孤独的孙中山博士的遗孀。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 海伦·斯诺
  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美国记者 安娜·斯特朗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法国著名作家 罗曼·罗兰
  3.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名声,不仅在中国
  的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就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宋氏三姐妹》。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在新华书店闲逛,发现了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帕克· 帕尔默写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讲述了数十位美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鲜活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
去年9月,笔者到青海支教。从西宁到海西,一路上有许多高原牧场。一位牧人告诉笔者,放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牧”,一种是“圈”。两者的最大区别:“牧”是带着牛羊走向水草——吃什么,喝什么,牛羊说了算;“圈”是带着水草走向牛羊——吃什么,喝什么,主人说了算。  由放牧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许多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将一篇课文刻意加工成“添加剂”超标的“饲料”,“草一把”“水一口”地精心喂给孩子们“吃”?我们是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各科教师聚焦课堂,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时,我省各校立足当下,依托地域文化,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课程改革。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以“亲近乡土”为主题实施课改,立足三个课程群(浓浓乡土、快乐体艺、传统文化),相继在“蚕桑”“荷韵”“马灯”和“龙舟”等领域做了大量的传承和研究工作,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乡土情怀。  在此基础上,各校不断总结课改经验,秉承“适当拓展,充分整合”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点品味第3、4自然段,在品味语言、关注语言形式中,深入理解“呼风唤雨”的词义,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3.感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知道举例要有典型性,学会辨别、运用“发明”“发现”。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程内容的性质为基础,找准课程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在且行且思中逐步渗透,逐步达成。本文结合本学期所讲的“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课,谈谈应如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阅读的过程涉及一系列认知过程,既依赖生活经验,也应用语法、修辞、逻辑、语篇等方面的语文经验。所以教师在解读一篇文章时,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更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给他们所需要的,凭借课文中的关键点来增长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一、起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述的
【教学目标】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郭沫若先生以诗意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适宜,钓鱼、瞭望、低飞时的韵味无穷,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一是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二是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三是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教学这样的一篇美文,需要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借助画面、
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现就《若干意见》解读如下。  1.问:请介绍一下《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促
十多年前,我经常从教初中的连襟那里借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不同的杂志上都能读到 “余映潮”,或课例评述,或观点呈现,渐渐地,一个文字的“余映潮”便深深留驻在记忆中。  随着网络普及,作为一个关注教改的语文人,我经常关注语文教学界的一些观摩与研讨活动。于是,“余映潮”不仅出现在文字上,他坐在讲台上,行走在课堂间,脑海中的“余映潮”形象已经立体了,丰富了。余先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