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如何在媒体竞争市场中一路领先
【摘要】广播的内容生产、市场营销以及广告收益都需要新的策略。年轻受众对娱乐节目和音乐有着较大的需求,年长的受众则更喜欢信息娱乐。内容的生产者和营销专家们一直都在更新着他们的节目。那么,重点应该关注哪些领域呢?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小型广播电台和国家广播电台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4月26日“案例研究:如何在竞争市场中一路领先”环节,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侯东合、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大中华和亚太地区音频和多媒体业务代表托尼·菲德勒与澳大利亚无线电广播与媒体培训师马丁 ·科本(Martin Corben)等,聚焦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在媒体竞争市场中一路领先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广播 媒体竞争 数字技术 内容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D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亚广联希望我以“覆盖亚洲最多人口的CNR如何赢得受众”为题,向与会同行讲一讲中国广播的故事。
相信各位同行此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先生、副台长赵铁骑先生的精彩演讲,已经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的总体情况和受众策略有了一定了解。
调查显示,央广一共有七亿多受众。能赢得如此多受众,央广主要做法有三:首先是全面覆盖。央广通过 17 套节目对中国全境进行了覆盖,并通过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多语种传播,使中国听众在各地都能方便收听央广节目。其次是精准定位。央广通过精准的频率定位,实现了所有频率的专业化和类型化,实现了对中国全境各类型受众的优质内容供给。最后是媒体融合。央广通过与各类新媒体有机融合,弥补了广播收听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短板,实现了对更多人群的覆盖,提升了无线广播影响力。
央广17 套广播节目就像17个兄弟一样,按照不同定位,为受众提供精准服务。具体到每一个广播频率,又是如何赢得受众的呢?
大家这几天在中国开会,一定在街上看到许多神奇的汉字。下面,我将用6个中国汉字,为大家梳理一下我所在的央广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赢得受众的秘诀。
第一个字:快。这是广播的老生常谈,在新闻报道上的快速是广播的“必杀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快”这种“必杀技”还应该进一步延伸。网络时代各种假新闻特别多,我们不仅要第一时间快速发布准确消息,还要第一时间快速解读、求证、评论。通过这些“快”,抢先占领收听市场和互联网空间,赢得受众。
第二个字:在。即一定要注重现场。现场感是广播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现场更有感染力,不能轻言放弃,拱手送给自媒体。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应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连线等各种手段采访现场当事人、目击者,同时迅速派记者前往现场进行专业播报。
第三个字:深。就是加强深度报道。在互联网时代,采访到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但独家的深度报道也是一种独家,无论是解读、评论都可以有效树立媒体的品牌形象。同时,这种解读和评论也特别容易被互联网转发,达到二次传播的目的。
第四个字: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要培养专家型记者,体现出专业报道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精品意识,要拿得出过硬的专业产品。比如,央广前不久制作了系列精品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产生了非常好的收听效果。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重复收听,使广播精品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所以,我们应思考重构广播精品观念,适度调整原来的低成本制作理念,适量加大对广播精品的投入。
第五个字:网。即互联网。互联网克服了广播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强化了广播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优势。有的人喜欢说“互联网是狼来了”,我们感觉这只狼是“友好的狼”。我们一直把与互联网融合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不仅在无线广播中,中国之声是中国覆盖最广、听众最多的广播频率,在各种互联网收听指标中,也持续名列中国第一,开辟了广阔的网上收听市场。
第六个字:亲。指的是受众关系。老话说,听众是广播的“上帝”。在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广播与受众的关系产生了变化,“上帝”正在成为可以随时互动的“亲人”和用户。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受众的虚拟空间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地面活动,增加与受众的实体空间互动,将受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中国广播的最新故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有20多亿人次的中国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家、离家,这是我们这个星球每年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也是作为移动媒体的广播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好时机。2016年春节前一天,央广集全台之力,精心打造了6小时春节特别直播节目,并通过最新互联网技术与受众互动,最终参与直播互动的人数竟达到1552 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广播史上人数最多的节目互动纪录。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广播人与时俱进,与技术进步同行,致力创新,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受众,给他们奉献精彩的节目。他们就会对广播不抛弃、不放弃,广播就永远拥有希望。我想,这不仅是中国广播的故事,也是属于亚洲广播、世界广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广播更美好的未来!
【摘要】广播的内容生产、市场营销以及广告收益都需要新的策略。年轻受众对娱乐节目和音乐有着较大的需求,年长的受众则更喜欢信息娱乐。内容的生产者和营销专家们一直都在更新着他们的节目。那么,重点应该关注哪些领域呢?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小型广播电台和国家广播电台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4月26日“案例研究:如何在竞争市场中一路领先”环节,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侯东合、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大中华和亚太地区音频和多媒体业务代表托尼·菲德勒与澳大利亚无线电广播与媒体培训师马丁 ·科本(Martin Corben)等,聚焦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在媒体竞争市场中一路领先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广播 媒体竞争 数字技术 内容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D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亚广联希望我以“覆盖亚洲最多人口的CNR如何赢得受众”为题,向与会同行讲一讲中国广播的故事。
相信各位同行此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先生、副台长赵铁骑先生的精彩演讲,已经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的总体情况和受众策略有了一定了解。
调查显示,央广一共有七亿多受众。能赢得如此多受众,央广主要做法有三:首先是全面覆盖。央广通过 17 套节目对中国全境进行了覆盖,并通过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多语种传播,使中国听众在各地都能方便收听央广节目。其次是精准定位。央广通过精准的频率定位,实现了所有频率的专业化和类型化,实现了对中国全境各类型受众的优质内容供给。最后是媒体融合。央广通过与各类新媒体有机融合,弥补了广播收听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短板,实现了对更多人群的覆盖,提升了无线广播影响力。
央广17 套广播节目就像17个兄弟一样,按照不同定位,为受众提供精准服务。具体到每一个广播频率,又是如何赢得受众的呢?
大家这几天在中国开会,一定在街上看到许多神奇的汉字。下面,我将用6个中国汉字,为大家梳理一下我所在的央广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赢得受众的秘诀。
第一个字:快。这是广播的老生常谈,在新闻报道上的快速是广播的“必杀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快”这种“必杀技”还应该进一步延伸。网络时代各种假新闻特别多,我们不仅要第一时间快速发布准确消息,还要第一时间快速解读、求证、评论。通过这些“快”,抢先占领收听市场和互联网空间,赢得受众。
第二个字:在。即一定要注重现场。现场感是广播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现场更有感染力,不能轻言放弃,拱手送给自媒体。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应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连线等各种手段采访现场当事人、目击者,同时迅速派记者前往现场进行专业播报。
第三个字:深。就是加强深度报道。在互联网时代,采访到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但独家的深度报道也是一种独家,无论是解读、评论都可以有效树立媒体的品牌形象。同时,这种解读和评论也特别容易被互联网转发,达到二次传播的目的。
第四个字: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要培养专家型记者,体现出专业报道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精品意识,要拿得出过硬的专业产品。比如,央广前不久制作了系列精品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产生了非常好的收听效果。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重复收听,使广播精品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所以,我们应思考重构广播精品观念,适度调整原来的低成本制作理念,适量加大对广播精品的投入。
第五个字:网。即互联网。互联网克服了广播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强化了广播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的优势。有的人喜欢说“互联网是狼来了”,我们感觉这只狼是“友好的狼”。我们一直把与互联网融合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不仅在无线广播中,中国之声是中国覆盖最广、听众最多的广播频率,在各种互联网收听指标中,也持续名列中国第一,开辟了广阔的网上收听市场。
第六个字:亲。指的是受众关系。老话说,听众是广播的“上帝”。在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广播与受众的关系产生了变化,“上帝”正在成为可以随时互动的“亲人”和用户。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受众的虚拟空间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地面活动,增加与受众的实体空间互动,将受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中国广播的最新故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有20多亿人次的中国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家、离家,这是我们这个星球每年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也是作为移动媒体的广播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好时机。2016年春节前一天,央广集全台之力,精心打造了6小时春节特别直播节目,并通过最新互联网技术与受众互动,最终参与直播互动的人数竟达到1552 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广播史上人数最多的节目互动纪录。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广播人与时俱进,与技术进步同行,致力创新,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受众,给他们奉献精彩的节目。他们就会对广播不抛弃、不放弃,广播就永远拥有希望。我想,这不仅是中国广播的故事,也是属于亚洲广播、世界广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广播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