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既是表内除法的扩展,又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逻辑基础. 由于学生已有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又知道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通常把整十(百)数看作几个十(百),再联系表内乘法想到结果是多少个十(百),最后根据数的含义写出得数. 那能不能将这种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呢?怎样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并融会贯通呢?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我的磨课历程.
第一次教学:
一、复习
1. 口答.
4个百是( ) 5个十是( )
700里面有( )个百 80里面有( )个十
2. 口算.
4 × 2 = 5 × 3 = 6 × 7 =
8 ÷ 2 = 15 ÷ 3 = 42 ÷ 7 =
40 × 2 = 50 × 3 = 60 × 7 =
(指名口答,并说说“40 × 2”“50 × 3”“60 × 7”分别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本分得多少支?
(生齐读题目)
师: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师板书:60 ÷ 3 = )
师:你想怎样计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能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吗?
(指名汇报)
师小结: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
2. 教学“试一试”
出示:600 ÷ 3 = .
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指名汇报)
师小结: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3. 教学例2
出示:把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学生自由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列式,师板书:120 ÷ 3 =)
生交流算法.
教师小结: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4个十是40.
……
课后分析:
上述教学流程是遵循教材意图设计的:先通过复习唤醒旧知,再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算出结果,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新授部分看似行云流水,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稀里糊涂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复习题设计得有些杂乱,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新授部分层次性不强,没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逐层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 带着这些认识,我对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第二次教学:
一、复习
1. 口算.
40 × 2 = 30 × 5 = 700 × 5 = 400 × 6 =
(指名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 解决实际问题.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支?
(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汇报,师板书:6 ÷ 3 = 2)
【设计说明:之所以把复习题改为这两道题,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两个知识点的认知. 这样以旧知引入新知,既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进行铺垫,降低学习难度,增加了学习的成功率. 】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同上).
2. 教学例2(同上).
3. 教学“试一试”(把“试一试”中算式“600÷3”改为一道实际问题)
出示:把60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指名列式,师板书:600 ÷ 3 =.
探究、交流算法.
教师小结: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设计说明:之所以把“试一试”与例2的教学顺序调换一下,先教学“120 ÷ 3”再教学“600 ÷ 3”,是因为120除以3在口算的时候也是把120看成是12个十来思考的,而600除以3在口算的时候是把600看成是6个百来思考的. 也就是说口算“60 ÷ 3”和“120 ÷ 3”时都是把被除数看成是几个十来除以除数的,两道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而口算“600 ÷ 3”时,方法有所改变,是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去除以除数的. 】
第一次教学:
一、复习
1. 口答.
4个百是( ) 5个十是( )
700里面有( )个百 80里面有( )个十
2. 口算.
4 × 2 = 5 × 3 = 6 × 7 =
8 ÷ 2 = 15 ÷ 3 = 42 ÷ 7 =
40 × 2 = 50 × 3 = 60 × 7 =
(指名口答,并说说“40 × 2”“50 × 3”“60 × 7”分别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本分得多少支?
(生齐读题目)
师: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师板书:60 ÷ 3 = )
师:你想怎样计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能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吗?
(指名汇报)
师小结: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
2. 教学“试一试”
出示:600 ÷ 3 = .
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指名汇报)
师小结: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3. 教学例2
出示:把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学生自由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列式,师板书:120 ÷ 3 =)
生交流算法.
教师小结: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4个十是40.
……
课后分析:
上述教学流程是遵循教材意图设计的:先通过复习唤醒旧知,再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算出结果,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新授部分看似行云流水,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稀里糊涂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复习题设计得有些杂乱,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新授部分层次性不强,没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逐层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 带着这些认识,我对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第二次教学:
一、复习
1. 口算.
40 × 2 = 30 × 5 = 700 × 5 = 400 × 6 =
(指名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 解决实际问题.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支?
(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汇报,师板书:6 ÷ 3 = 2)
【设计说明:之所以把复习题改为这两道题,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两个知识点的认知. 这样以旧知引入新知,既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进行铺垫,降低学习难度,增加了学习的成功率. 】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同上).
2. 教学例2(同上).
3. 教学“试一试”(把“试一试”中算式“600÷3”改为一道实际问题)
出示:把60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指名列式,师板书:600 ÷ 3 =.
探究、交流算法.
教师小结: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设计说明:之所以把“试一试”与例2的教学顺序调换一下,先教学“120 ÷ 3”再教学“600 ÷ 3”,是因为120除以3在口算的时候也是把120看成是12个十来思考的,而600除以3在口算的时候是把600看成是6个百来思考的. 也就是说口算“60 ÷ 3”和“120 ÷ 3”时都是把被除数看成是几个十来除以除数的,两道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而口算“600 ÷ 3”时,方法有所改变,是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去除以除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