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也是困扰整个语文界的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小学作文,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写作文总不知从何说起,所写作文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套话成篇,千篇一律;甚至语词破碎。词不达意。学生对作文课叫苦不迭,教师也是一筹莫展,虽经师生共同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下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所得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外乎一下几点:
1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人才的大量外流,让许多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几乎成为文化的荒漠。众所周知,城市以它繁荣和富庶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才,农村大多数学习优秀的学生最终都扎根城市,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们都去城市开拓自己的天地。这让文化底蕴本来就不怎么深厚的农村雪上加霜。在这种近乎文化真空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孩子,其对生活和感情的表达本来就不如那些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
2 家庭因素
诚如上文所述,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寻梦,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隔代教育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老人们大多文化水平有限,教孩子算术,督促孩子谢谢生字可能还尽职尽责,但谈到作文的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还有一些落后思想也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如学生写出了真性情的文章,会有可能被指责为有思想问题;还有语文不用学,重男轻女等。
3 教师因素
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观念陈腐,不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不善于引导学生流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不高,对作文课敬而远之。
二、对策及建议
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做好以下几点,或许能为自己的教学找的新的动力。
1 宽广的视野
语文源于生活,所谓“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他是一个全才,但他的知识底蕴应该足够深厚,他的视野应该足够宽广,这样,他才能正确面对那些幼小心灵的稚嫩表达,才在那看似无知的表达中找到发现成人世界的欠缺,才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乃至求知欲。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谈到学生作文时曾举过一个例子:有学生在作文中说他“过了一把班长瘾”,老师说这种说法成人化,缺乏童趣。而他则认为这种说法正好是孩子童心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一次我把学生写的好句子推荐给校报,其中有个小女孩写的这样的一句:我是一朵小花,在地球上盛开美丽。校报刊印出来,就变成:我是一多小花,在地球上开放。对语言稍微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两句之间的差异。“在地球上盛开美丽”灵动、新奇,表达了小花的美好愿望与自豪感,可修改之后的句子变得平淡无奇,尽失原来的韵味。这都是教师的修养导致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它的危害性是十分严重切长远的。
2 精细的方法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所以,在过去,写日记被认为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但我认为,在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身上,尤其是刚学写作的,此法并不适用。一是这种方法已流于形式,显得陈旧,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看场电影要写,参加一次户外活动要写……似乎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二是老师们经常说要写一天最有意义的事,学生觉得最感兴趣的是总缺乏一些“重大意义”,所以瞻前顾后,不敢贸然下笔,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笔者曾尝试过一些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在此介绍给同仁们。
(1)锤炼语言。此法类似于日记,但更为灵活,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每人准备一可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把所见所感随时记录,然后每节课前请一部分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是激情高涨,踊跃参与,能创造许多清新、独特的靓词佳句。(2)晨诵。每月找一首有一定寓意的儿童诗,让学生每天早晨在朝阳晨露中吟诵一遍,让他们慢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寓意,既是对阅读的训练,也是对思维的训练,还有一定的励志意义,何乐而不为呢?(3)组建班级图书箱。许多学生古怪机灵,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写起作文来却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词汇(主要是书面语的)贫乏,对如何连词成篇缺乏起码的办法和感知能力,而大量生动的阅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那种认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读课外书会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会影响其学习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书籍的选择也不要局限于那些所谓的名著或文学作品,而应该以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为主,孩子们会在这种阅读中慢慢学会观察生活和表达思想。
3 足够的耐心
学生初学写作,肯定有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错误。有时候可能让人啼笑皆非,有时候可能让我们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候,就需要冷静。多回顾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多给孩子们一点理解和耐心,千万别让怒气剥夺了你的理智。学会制怒,学会欣赏孩子,这样才会让自己琐屑而漫长的教育生涯充满阳光。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见,记录于此,诚盼与有志于此的同仁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一、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外乎一下几点:
1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人才的大量外流,让许多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几乎成为文化的荒漠。众所周知,城市以它繁荣和富庶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才,农村大多数学习优秀的学生最终都扎根城市,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们都去城市开拓自己的天地。这让文化底蕴本来就不怎么深厚的农村雪上加霜。在这种近乎文化真空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孩子,其对生活和感情的表达本来就不如那些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
2 家庭因素
诚如上文所述,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寻梦,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隔代教育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老人们大多文化水平有限,教孩子算术,督促孩子谢谢生字可能还尽职尽责,但谈到作文的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还有一些落后思想也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如学生写出了真性情的文章,会有可能被指责为有思想问题;还有语文不用学,重男轻女等。
3 教师因素
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观念陈腐,不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不善于引导学生流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不高,对作文课敬而远之。
二、对策及建议
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做好以下几点,或许能为自己的教学找的新的动力。
1 宽广的视野
语文源于生活,所谓“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他是一个全才,但他的知识底蕴应该足够深厚,他的视野应该足够宽广,这样,他才能正确面对那些幼小心灵的稚嫩表达,才在那看似无知的表达中找到发现成人世界的欠缺,才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乃至求知欲。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谈到学生作文时曾举过一个例子:有学生在作文中说他“过了一把班长瘾”,老师说这种说法成人化,缺乏童趣。而他则认为这种说法正好是孩子童心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一次我把学生写的好句子推荐给校报,其中有个小女孩写的这样的一句:我是一朵小花,在地球上盛开美丽。校报刊印出来,就变成:我是一多小花,在地球上开放。对语言稍微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两句之间的差异。“在地球上盛开美丽”灵动、新奇,表达了小花的美好愿望与自豪感,可修改之后的句子变得平淡无奇,尽失原来的韵味。这都是教师的修养导致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它的危害性是十分严重切长远的。
2 精细的方法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所以,在过去,写日记被认为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但我认为,在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身上,尤其是刚学写作的,此法并不适用。一是这种方法已流于形式,显得陈旧,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看场电影要写,参加一次户外活动要写……似乎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二是老师们经常说要写一天最有意义的事,学生觉得最感兴趣的是总缺乏一些“重大意义”,所以瞻前顾后,不敢贸然下笔,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笔者曾尝试过一些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在此介绍给同仁们。
(1)锤炼语言。此法类似于日记,但更为灵活,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每人准备一可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把所见所感随时记录,然后每节课前请一部分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是激情高涨,踊跃参与,能创造许多清新、独特的靓词佳句。(2)晨诵。每月找一首有一定寓意的儿童诗,让学生每天早晨在朝阳晨露中吟诵一遍,让他们慢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寓意,既是对阅读的训练,也是对思维的训练,还有一定的励志意义,何乐而不为呢?(3)组建班级图书箱。许多学生古怪机灵,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写起作文来却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词汇(主要是书面语的)贫乏,对如何连词成篇缺乏起码的办法和感知能力,而大量生动的阅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那种认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读课外书会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会影响其学习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书籍的选择也不要局限于那些所谓的名著或文学作品,而应该以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为主,孩子们会在这种阅读中慢慢学会观察生活和表达思想。
3 足够的耐心
学生初学写作,肯定有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错误。有时候可能让人啼笑皆非,有时候可能让我们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候,就需要冷静。多回顾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多给孩子们一点理解和耐心,千万别让怒气剥夺了你的理智。学会制怒,学会欣赏孩子,这样才会让自己琐屑而漫长的教育生涯充满阳光。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见,记录于此,诚盼与有志于此的同仁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