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产生的微观机制探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88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体的电流,是电学最基本的概念。在各种文献中,对于这个概念的描述,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阐述的,很少有文献对其产生的微观机理进行探讨。对于电流形成的的微观机制进行研究,对于把握电学现象的本质至关重要。作者利用量子力学及原子结构的相关理论,对导体电流产生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把握电学现象的本质有所裨益。
  1 电流产生的微观机制
  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金属导体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在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金属原子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受原子核约束的最小,很容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所以最外层的电子又称为“自由电子”。因此,导体的原子组成也可人为地分为如下两部分: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及由原子核和非自由电子组成的带正电的“核基团”。电流就是自由电子在导体内以特定的方式运动产生的。那么,电流产生的微观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需从自由电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两个方面来说明。
  2 自由电子的运动轨迹
  根据分子运动论,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间断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在未施加外在电磁力的情况下,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带正电的“核基团”的束缚,只能在自己的轨道上与“核基团”作为一个整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因此,在没有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所谓的自由电子尚不能真正“自由”。只有在外加电磁力的作用下,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所受到的电磁场力的作用,能够抵消“核基团”的束缚作用,自由电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电子。而失去自由电子的后的原子则变成带正电的“核基团”。
  获得“自由”后的自由电子会沿着怎样的轨迹运动呢?根据量子理论,组成原子的电子只能在轨道上存在,而不能存在于轨道之间的任意位置。因此,作者认为,获得“自由”后的自由电子只能跃迁至具有空轨道的带正电的“核基团”的空轨道上,而不可能一直在原子与原子之间的非轨道上运动或停留。而自由电子逃离后形成的带正电的“核基团”所具有的空轨道,又由从其他原子跃迁过来的自由电子所占据。在自由电子跃迁的过程中,自由电子将受到电磁场力的作用和带正电的“核基团”的库仑力的作用。电磁场力的作用使自由电子获得一个沿电磁场力方向的定向运动,而库仑力的作用则使得自由电子只能跃迁至某一带正电的“核基团”的空轨道上。
  3 自由电子的运动速度
  在外在电磁场力和库仑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必然会产生一个沿着电磁场场力方向的定向运动和沿库仑力方向的运动。用统计学的观点,由于库仑力可能等概率地发生在自由电子的各个方向,因此,库仑力对于自由电子的速度和运动方向从宏观上看不会对自由电子的运动发生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电子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其无规则的热运动和电磁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的叠加。这种运动叠加,使得单个的自由电子在微观上仍然表现为由一个“核基团”跃迁至另一个“核基团”的间歇性的的跳跃运动,但从宏观上则表现为大量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
  3。1 无规则热运动速度
  根据分子运动论,自由电子在导体内的进行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可以按照以下公式确定:
  [JZ][AKω-D]=[KF(][SX(]2B·T[]m[SX)][KF)]。
  式中,[AKω-D]——自由电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速率,m/s;
  B——玻尔兹曼常数,数值为1。38×10-23;T——导体的热力学温度,K;m——电子质量,数值为0。91×10-30 kg。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确定,在通常温度下,自由电子进行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其数量级在105 m/s左右。可见,自由电子进行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大约与电磁波的传播速率相差3个数量级。
  3。2 定向运动速度
  有种观点认为,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速度是非常快的,其等于电磁波在导体内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导体内的传播速度的数量级大约在108 m/s,如果自由电子的运动速度如此之高,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可知其质量也会变得非常之大。由此可以推断,电子将具有极大的动量和动能。如此高的动量和动能,将会使自由电子其与原子核或非自由电子的碰撞事件频繁发生,导致自由电子携带的能量大量耗散——产生大量热及各种射线,甚至核裂变。自由电子在导线与电流垂直的界面上的平均定向运动速度,可以根据电流强度、自由电子密度、自由电子的带电量及导体的横截面积按下式计算确定:
  [JZ]v=[SX(]I[]n·e·S[SX)]。
  式中,v——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m/s;I——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A;n——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自由电子数,个/m3;e——每个自由电子的带电量,e=1。6×10-19 C;S——导体的横截面积,m2。
  由于电流强度的大小与所选的导线截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计算出的自由电子的平均定向移动速率的数量级一般在10-5 m/s左右。这个速度相当于一个自由电子定向通过1米长的导线大约需要3个小时,因此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速度要远小于其热运动的速度,更远小于电磁波在导体内的传播速度。
  4 结论
  (1)通电导体内自由电子的运动,是其无规则的热运动和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的叠加;自由电子的运动在微观上表现为“核基团”间的跃迁运动,宏观上则表现为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
  (2)电磁波的传播速率约为108 m/s,自由电子热运动的速度的数量级约为105 m/s,而其定向移动速率的数量级仅为10-5 m/s。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率不等于自由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不等于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其他文献
小灯泡中的电功率,既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又是难点,现结合典型中考试题,帮助同学们梳理一下此类考查的要点.  考点1探究灯泡的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灯泡的发光亮度由其实际功率决定,但不同规格的灯泡还与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有关.  例1(2013年河北)小明学习了电功率后,用额定电压分别为2.5 V、6 V的灯泡L1和L2设计了图1所示的电路图,来探究灯泡的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灯泡发
春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灵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我亲爱的朋友。你为什么不笑呢?是冬日紧闭了你的心扉,是三月的柳絮没有叩响你的心门,是四月的春风没有拂过你的额头,还是那久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人教版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3)中的两幅插图产生了一些疑惑,经过研究,得出一些结论,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1 关于氧气分子速率分布的一幅插图  教科书第八章第四节的一幅插图(如图1所示)。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结合图象,总结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不同曲线对应的温度高低。学生总结出的方法有:根据曲线最高点对应的速率、根据最高点的高度、[TP12GW53。TIF,Y#]根据曲
杠杆是一种基本的简单机械,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常用的工具,近年来也是中考盘中常盛的一道佳肴,现结合以下考点让同学们一饱眼福.  1判断类型  例1(2013年泰安)图1所示的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分析如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如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如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故只要比较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就可判断.图中四种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大家尤其熟悉,容易
1 前言  在许多学科当中都有“对称性”这个名词的存在,对称性既是一个理论概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学科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物理学中,对称性的原理和方法是基础存在和普遍应用的。可以说,对称性在整个物理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物理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中物理的力学教学中都要涉及到对称性的问题,把对称性引入到力学教学中,使理论和解题方法更简单化,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分析物理力学对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2013年大多省市的中考试题的命制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课程的改革.  例1(2013年福州市)2012年11月,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载多用途歼-15战斗机,首次成功起降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
物理学追求认识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就要注意养成追根问底、悟物穷理的思维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新教材在《电磁感应》这一章中较老教材做了许多改动,从电磁感应现象,本质、规律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达到上述效果。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在物理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两方面都有不足,学习时做不到深究,从而造成对电磁感应的认识不到位,而微元法能很好的加深理解和应用。  1 电磁感应现象 
题目(2013年无锡中考26)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选填“合理、不合理”) .  (2)为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
都说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但是放眼当前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我们的教材似乎成为了给学生讲解概念和知识罗列的工具,很多老师都忽视了教材后面的“问题与练习”,在使用的过程中总觉得教材似乎有不完美的地方。笔者将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美国的《物理 原理与问题》这两套教材中的习题设置进行了对比,望有助于我们当前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  1 当前人教版教材习题设置的欠缺之处  1。1 当前人教版教材题量和
苏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最大的特色是把科学探究活动作为课堂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把探究性实验作为重要内容,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基本都来源于探究实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实验试题逐年增多,实验知识几乎涉及到填空、选择、简答等各种题型,考查范围广泛,既有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课后小实验,也有由此拓展开来自行设计的探究实验.所以重视实验复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物理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