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与正确使用小学英语“研学案”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英语研学案是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编写出来的供学生课前(主要是课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是“研学后教”派生出来的产物,为学生清晰列明了学习思路。因此,研学案设计和使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本文就研学案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并为在课堂上如何设计和使用研学案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研学案;研学后教;设计;使用
  “研学后教”是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教学改革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番禺区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由区教育局提出的教学理念。“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和学法的基础上,编写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钻研知识和探求方法。“后教”主要通过交流展示成果、提升能力、生生互教,针对学生存留的困惑与发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讲到实处,点到关键处,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人就“研学案”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研学案”及其使用误区
  “研学案”是学生参与“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路线图;是教师在理解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案。“研学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学习路线图、目标达成检测、学习总结(反思)四个部分。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求遵循三大原则:简约性原则、关注学生原则、协作共享原则。通过集体备课最后编制出可供使用的“研学案”文本。在过去一年里,笔者参加了多个中小学的“研学后教”现场会,收集了不少小学英语“研学案”,发现在撰写和使用方面存在六大误区。
  误区1:研学案是工作单(Worksheet)和教学设计(Teaching Plan)的简单结合体
  工作单(Worksheet)包含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或学习活动时用的辅助图片等。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练习等活动,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听、说、读、写的活动的练习纸。而教学设计(Teaching Plan)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以及学生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为完成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案。教学设计主要是给老师用的,因此,常常包含教学目标的罗列,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描述等,而这些内容适合以隐性方式传递给学生,不需要在研学案中罗列出来。有些老师把研学案做成了工作单和教学计划的简单合体,这是不对的。
  在研学案的“研学导航”中,存在目标过多,陈述过于理性的问题。例如:“回顾……;巩固……;通过……;提高……能力”等,目标达7条之多,这样不利于课堂情境创设,而且对于喜欢新奇刺激游戏活动的小学生来说,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后面紧接着就是教学环节中对应的任务task或step。笔者认为:让学习目标形成隐性线索,在完成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之后,目标便会达成。
  误区2:研学案是题海战术的纸质载体
  “研学案”是学生参与“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不是题海。就目前大多数教师使用的研学案来看,从新授课到巩固课,从技能课到语法课,内容都甚为详尽,可谓面面俱到,每课的分量基本上都要一张8开纸才能承载,有的甚至分为课前导学案,课中导学案。这就形成了新一代的书面“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中拼命赶任务,或索性变成课后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书包里就是厚厚的“研学案”。这样苦了孩子,累了老师,并最终违背了中央“减负”的要求。
  误区3:研学案的活动设计缺乏情境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模拟使用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因此,“研学案”中的活动设计必须有情景性,不要为操练而操练,否则就会失去语言的本质意义——应用。检视教师们使用的“研学案”,机械地脱离语境知识练习题多,情境性的任务设计少。
  小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学得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任务不需要在研学案中表述出来,因为这样会扼杀学生纯语言输入的机会。因此,“研学案”中的任务设计更要生活化和实用化。
  误区4:研学案的发放时间不当
  据了解,个别教师会提早一个星期集体备课,把课堂的各个环节及内容写在“研学案”里,然后提前一天下发,让学生预习,或在课前下发,好让学生课堂使用。就这样,全节课的内容一览无遗,严重违背了“在具体的语境下开展有效的交流”这一语言教学原则。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环节越是“随意”,语言交流就显得越自然。当然,这个“随意”是形散而神不散,老师始终把握着预设的目标,引领学生在每个环节中朝着目标迈进,当完成某个任务时,孩子其实也就慢慢达到甚至超越预设目标。因此,教条式地把教学环节印在研学案上,过分强调课堂的预设性和过于按部就班无疑会弱化课堂的生成性和内在活力。
  误区5:研学案中的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是指我们向学生提问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老师希望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以及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观点和看法。小学的评价应该为学生成长服务,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积累。当然,评价应具有可检测性和延续性。
  评价标准以是否达成目标为依据,每节课的评价必须要回归到本节课的目标,但是有些研学案里的评价形式欠缺科学性,主观性很强,而且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内容与本节课无关、笼统,只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以及策略的评价,没有从知识的掌握情况入手。因此,这样的评价是欠缺完整性和延续性的。
  误区6:研学案统一使用,欠缺针对性
  在“研学后教”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以集体备课的方式,为同一级学生、同一课时备好同一份研学案,最后统一印刷使用,甚至把一个学期的“研学案”编制成册。笔者认为,这样做严重违背了“研学案”的本意,因为“研学案”是根据学生已有学习风格、学习进度及学习效能编制的。因此,“研学案”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   二、研学案在不同教学环节的使用
  (一)在预习环节,利用研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研学案”应该具有填补教材空白的作用,如Success with English五年级上册,Module 1 Routine and Dates 中的Unit 1 What is our life like? 这个对话里渗透了英国与中国孩子的生活作息以及饮食方面的差异。通过学习,在孩子习得语言的同时渗透不同的文化。教师在课前,先给孩子一些铺垫,在“研学案”上阅读有关外国人的生活作息表,带着准备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也更愿意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活动。再如五年级Module 4 谈论自己的计划,里面设计到旧知识:时间和地点等。老师可以利用“研学案”的预习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尝试记录一天的生活作息,关注时间和地点的表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一些人民性、科普性较强的对话中,老师可以利用“研学案”设计问题,让学生对背景知识预先了解,回顾相关知识,自学词汇等,最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在新授环节,利用研学案理解学习内容,为语言的输出做好准备
  在课堂的新授环节,“研学案”的作用是呈现词汇、句式文本,提供课文听力任务、阅读内容等。如老师为了引入新知,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课堂真实任务。Success with English 教材以对话作为语言输入形式,如对于信息型对话,我们可以在借助表格形式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训练听力和阅读能力。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微技能,最后为学生顺利掌握新的语言以及语言输出做最好的准备。
  (三)在巩固环节,利用研学案创设情境操练语言
  “研学案”为课堂的巩固环节提供了舞台。而“情景”设计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就餐话题的时候,可以把“研学案”设计为一个菜单,在新授环节利用这个菜单习得词汇,在巩固环节还可以利用它作为生生操练语言的工具,这样既能巩固词汇,又能运用上句型。这种有意义的真实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若把一节课比作拍电影,情境就是布景,学生就是演员,老师就是导演,试问没有布景,演员怎能入戏呢?因此,“研学案”为情景的设计提供了方便。
  (四)在运用环节,适当抛开研学案,让语言在真实情景中运用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运用环节正是英语课堂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需要真实性和趣味性。例如,五年级Module 1 Routines and Dates谈论生活作息和日期,老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小月历,在课堂的运用环节让学生做个调查,用上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这样的练习可以加大学生之间的互动量,最后面向全班作一个汇报。活动显得自然、真实、有挑战,语言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生成。由此可见,活动不需要全部印在研学案上,因为辅助材料越是真实越能创设真实的情景。若把月历公式化地印在研学案上,语言的体验就会变成强制性的练习,更激发不起学生用语言的欲望。
  笔者认为,老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适当“抛弃”研学案,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性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合理安排挖掘其教学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知、操练并运用所学语言,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研学后教”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小学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是让学生培养能力,为综合运用语言打好基础。“研学案”是学生学习语言与实践语言的桥梁。因此,一份优秀的“研学案”要注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Andy Baxter.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活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科学普及马克思主义,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的理论要求,也是正视马克思主义生存状况的现实需要科学普及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也要讲究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  关键词:科学;普及;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5-0030-04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摘 要:文明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塑造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观是应对国家形象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荣誉与尊严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的需要。通过内铸素质,以大学生个人形象魅力塑造为支撑点,开展“大学生国家形象观塑造工程”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危机感等途径来实现对其国家形象观的塑造。 
数学抽象作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首,是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其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教师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核心素养,要设置恰当问题情境,合理设计培养途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对数学问题的内涵追本溯源,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归纳整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抽象化,自我建构,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数学体系,从而深刻领悟数学本质
从课本例题走向世界名题
虽然纸张又薄又轻,但用纸张做的纸塔却能托起很重的物品,超乎大家的想象!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塔,验证一下它的承压能力吧。  三色卡纸各一张、铅笔、橡皮、尺子、剪刀、透明胶带。  1.用铅笔和尺子画一个長1 2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2.用剪刀剪下长方形。  3.用同样的方法,剪出5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再剪一张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条。  4.在12厘米长纸条的4厘米和8厘米处分别画线
【摘要】北师大版“§6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蕴含的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特殊四边形、圆的相关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通过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探索求得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
我是不是很重要
生日蛋糕上,妈妈插了一圈又香又脆的小兔子饼干。  正面的小兔子很好数,一共有4只;躲到侧面和背面的难找一些,只能数它們露出来的长耳朵。  蛋糕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数出来了吗?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观是主体在具体历史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进行循环反复的理论认识、价值反思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概论”课教学中,应在把握历史的同时,立足社会发展新常态,在还原历史过程、解读理论逻辑、把握历史定位的理论维度,在界定价值主体、审视价值标准、明晰价值期望的价值维度,在回归实践品性、树立实践思维、认清实践条件的实践维度,引导大学生形成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动态的科学社会
妈妈买了一盒水果糖。诚诚把糖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  妈妈:诚诚,大家的糖是什么味道啊?  诚诚:奶奶的,蘋果味;爸爸的,橘子味;妈妈的,葡萄味。  妈妈:诚诚,诚诚,那爷爷的是什么味?  诚诚:爷爷的,香烟味!  记录人:浙江湖州 费凤飞